▌從未上過軍校的毛澤東,為何總能以弱勝強?毋庸置疑,毛澤東的16字訣在后續的抗日戰爭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尤其是針對日寇的“拉網掃蕩”,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次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終將日寇趕出了中華大地。這16字訣背后,隱藏的是毛澤東與眾不同的軍事思維和指揮才能,這一點也是毛澤東和其他將領都不同的地方,成為了毛澤東的“必勝秘訣”!
1928年5月18日,井岡山坳的晨霧還未散盡,毛澤東在茅坪村八角樓鋪開泛黃的紙頁,用狼毫筆寫下四組短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彼時朱毛會師僅月余,弱小的工農革命軍正被數萬國民黨軍圍困于羅霄山脈,缺槍少糧的戰士們在密林竹海中輾轉周旋。毛澤東從湘贛邊界的游擊烽煙里抽絲剝繭,將零星的戰斗經驗升華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戰略綱領。十六字訣如暗夜火種,不僅照亮了井岡山的崎嶇山路,更在三年后的龍岡大捷中化作埋葬十萬敵軍的燎原烈焰,成為世界軍事史上游擊戰爭的理論豐碑。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著第一次反“圍剿”時,紅一方面軍在龍岡戰斗中繳獲的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懷表。懷表直徑5厘米、鏈長24厘米,非常精美,是在龍崗戰斗中被紅4軍第10師師長王良繳獲的,1932年王良犧牲后,該表由羅瑞卿保存,并于1959年捐贈給軍事博物館。
▲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繳獲的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懷表
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給了國民黨軍當頭一棒,更是毛澤東十六字游擊戰作戰原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重要體現。
1930年10月,歷時半年的中原大戰結束。紅軍和根據地的蓬勃發展給國民黨統治集團造成了極大的震驚。蔣介石立即下令調集重兵,任命14個“剿匪”督辦,對各蘇區的紅軍發動大規模“圍剿”,其中首要目標就是紅一方面軍及其所在的中央蘇區。
至12月上旬,蔣介石已陸續調集國民黨“圍剿”軍11個師又兩個旅共10萬余人到達江西,以江西省主席、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企圖盡快摧毀中央革命根據地,消滅紅一方面軍主力。
此時,紅一方面軍約有4萬余人,雖有很大發展,但與國民黨“圍剿”軍相比,仍處于弱小地位。10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舉行聯席會議,討論是否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敵人“圍剿”的問題。10月30日,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又在江西新喻(今新余)的羅坊召開緊急會議,就集中方面軍主力在蘇區內作戰,還是紅1、紅3軍團分開在贛江兩岸各自為戰,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已關注
重播 分享 贊
毛澤東分析了贛西地區的戰場地形,認為分開作戰會分散我軍力量,容易被各個擊破,彭德懷也支持毛澤東的看法。最終會議決定實行“誘敵深入”的方針,紅一方面軍退入蘇區,利用蘇區內有利的地形條件,在蘇區群眾的支援下,打破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11月1日,紅一方面軍總部下達“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紅軍主力隨之開始東渡贛江,向蘇區內轉移,進行反“圍剿”的各項準備。
11月中旬,國民黨軍開始進攻,紅軍主力則遵循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一邊戰略退卻一邊尋找反擊時機,蘇區黨政軍各級組織也在總前委統一領導下以各種方式支援紅軍作戰。國民黨軍雖開始聲勢浩蕩,先后進入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尋求紅軍主力決戰,卻一次次撲空,完全找不到我軍的蹤跡。12月下旬,國民黨軍主力5個師先后到達龍岡、源頭、洛口、頭陂一線,在紅軍和地方赤衛隊、暴動隊的不斷襲擊中逐漸士氣低迷。紅一方面軍也逐步從贛江東岸撤至黃陂、小布、安福圩、砍柴岡、平田地域集結待機,紅軍的反攻條件逐漸成熟。
為了鼓舞官兵和蘇區民眾的士氣,一鼓作氣達到反攻的勝利。12月25日,毛澤東在小布親自主持召開了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此次大會盛況空前,集結了紅軍主力、地方武裝、赤衛隊和群眾幾萬人。毛澤東在會上進行戰前動員,講了克敵制勝的六大有利條件,并為大會提寫了表達反“圍剿”戰略思想的大字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些都讓紅軍戰士和革命群眾信心倍增,大家摩拳擦掌,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
對于國民黨軍部署在西起江西萬安、泰和,東至福建建寧相距800里地帶的新態勢,毛澤東、朱德確定實行“中間突破”的戰術,先打敵主力譚道源師或張輝瓚師,將敵分割為遠距離的兩群,以便各個擊破。12月28日,魯滌平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的紅軍發起總攻。其中張輝瓚率第18師師直屬隊和兩個旅于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
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當即決定以一部兵力牽制其他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希望能趁第18師主力在立足不穩的情況下將其殲滅。
29日下午,紅一方面軍在向龍岡前進途中,得知第18師主力已到龍岡,當晚便確定了圍攻龍岡的部署。
30日清晨,敵軍第18師第52旅作為先頭部隊,師部和第53旅隨后,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9時左右,敵軍在登山時,受到紅3軍的迎頭痛擊。
下午3時,紅12軍沿龍岡南側從敵背后發起猛烈攻擊,紅4軍和紅3軍團從龍岡北面高山上猛沖下來。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戰斗,紅軍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發起進攻。敵軍被四面包圍,到處突圍卻無力抵抗,最終全線潰散。傍晚時分,戰斗全部結束。
此次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近萬人。不僅繳獲各種武器9000余件、子彈100萬余發,更活捉了前線總指揮兼師長張輝瓚,其隨身攜帶的懷表和手槍成為紅軍的戰利品。第一次反“圍剿”取得了首戰大捷。
國民黨軍第18師主力被殲后,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開始退縮。1931年1月1日,紅一方面軍乘勝發起追擊,于3日在東韶再殲國民黨軍第50師1個多旅,此后,各路國民黨軍聞風喪膽,爭相撤離蘇區。
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通過反“圍剿”作戰,紅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3萬人,繳獲各種槍1.2萬余支,迫擊炮4門,子彈120余萬發,電臺2部。紅軍的裝備不僅在數量上增長近一倍,質量也大大提高。
▲油畫《紅軍反“圍剿”的勝利》 作者:崔開璽 鄭洪流 張文源 艾軒
之后,紅一方面軍又進行了近兩個月的作戰,打擊蘇區邊沿地區的反動地方武裝,使蘇區進一步鞏固并向北推進到更廣大的地區。通過深入發動群眾,紅軍籌措了足夠的糧食、經費,蘇區廣大青年踴躍參加紅軍,俘虜的數千名國民黨軍經教育后一部分補入紅軍,加上新編入的紅35軍,紅一方面軍發展3.4萬余人,部隊得到極大的發展。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這首名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的詞,是1931年春時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前委書記的毛澤東在指揮第一次反“圍剿”后即興創作的。
正如詞中所言,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增強了紅軍在國民黨軍占絕對優勢兵力面前敢打必勝的信心,取得了遂行反“圍剿”作戰的初步經驗,鼓舞了蘇區軍民的士氣,讓更多人加入紅軍,為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原思謹,文章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文標題:《毛澤東游擊戰術“十六字訣”的成功踐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