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夾縫生存中的師生:部分民辦高校裁減人員、縮招,未來民辦高校出路何在?

0
分享至

2月開學,在湖南一所民辦高校工作了兩年的劉煜,迎來了沒有課時的一學期。

開學前不久,劉煜就意識到自己的這份工作岌岌可危了。領導找劉煜及部分老師一對一談話,告知了他們不續簽的情況,同時讓他們做好找其他工作的準備,“主要針對新老師,尤其是沒有職稱的新老師”。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民辦高校。2024年11月,在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工作的胡昊,被該校人力資源處的老師告知新進青年教師的職稱評定無法繼續后,職稱評定工作群隨即被解散。

幾天后,胡昊收到了辭退的通知。學校給出的辭退理由是,胡昊未按時打卡屬于曠工行為。“但是我當初簽訂勞動合同時,并未規定需要打卡坐班。”胡昊說。

被辭退老師的另一面,是部分民辦高校逐漸流失的生源。在2024年的本科招生批次里,部分民辦高校出現招生缺額情況。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長沙醫學院等高校均出現較大范圍缺額現象,湛江科技學院缺額人數多達兩千多人,東北地區的民辦高校也有此類現象。

教育部2024年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868所,其中民辦高校799所,占高校總數的27.9%。

在部分民辦高校裁減人員、招生遇冷的同時,今年,國內民辦高校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今年即將招收100名學生,采取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1月,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首次披露要創辦一所新型大學,校名暫定為“錢塘大學”,該校籌建工作已被列入杭州市2025年的重點任務清單。

當生源成為擺在面前的挑戰,未來的民辦高校如何才能走出新的發展路徑?

被撕毀的“象牙塔契約”

今年開學后,劉煜只有開會時才會到學校。除了她之外,學校的很多新老師也都沒課上,負責的畢業論文也被收回。

劉煜心里清楚,學校正在變相“逼”老師主動離開:她所在的這所高校,從2024年開始,中級以下職稱的新老師需要打卡坐班,每天打卡三次。“很多新老師因為時間自由,選擇來民辦高校,如果這個優勢沒有了,很多人便會選擇離職。”

收到消息前,在河南省某民辦高校任職六年、等待著第二次續約的李璇,從沒想過主動離職。

李璇畢業后選擇入職這所河南三線城市的民辦高校,是綜合考慮決定的:學校離家近,教授的師范類專業與她學習的專業對口。在相對滿意的環境里,李璇拿到了高校教師資格證,評完講師,一干就是六年。李璇覺得,如果不出意外,自己應該會一直在這個學校工作下去。

去年,李璇曾多次找院系相關工作人員詢問續約的事宜,得到的回復都是“干了這么多年的老員工,學校不會這么絕情”“肯定會續約”。

沒想到,人事處的說法給了她當頭一棒,“合同到期就好聚好散”。2024年6月底學期末,李璇學院領導找她談話,告訴她合約到期,不再續聘。

被辭退后至今,胡昊決定起訴學校,但是對方一直拒絕溝通。2024年,胡昊也經歷了一次續約,續約時,不同于第一份勞動合同中明確寫著的5500元月工資,新的勞動合同中,工資沒有體現,他的教學工作量為每周12節課。因胡昊沒有坐班打卡,在離職的最后一個月,學校給他發放的工資為1946.20元。


被辭退前,胡昊收到的最后一個月的工資 受訪者提供

記者曾試圖聯系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校辦公室了解情況,得到了“不清楚情況、不方便回應”的答復,宣傳部的電話也多次無人接聽。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沒有離開的老師們,也接到了學校安排合班、減少課時的通知。一位前同事告訴胡昊,自己新的學期只有4節課,若無法滿足勞動合同上的工作量要求,就要扣工資。

消息也傳到學生耳朵里。讀大二的宋則昭在期末得知新學期可能要合班教學的消息,她擔心會影響課程質量:“一個班上人太多了的話,老師同時對每個學生花的精力可能就會減少一點。小班授課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一對二指導的聲樂專業課上,老師讓大二的陳遠澤珍惜單獨指導的機會:合班后,“一對五或者一對四,一對二和一對一已經是很稀有的東西了”。

“我們一節課的時間大概是45分鐘。”對陳遠澤而言,現在的時間安排已經相當緊湊,“如果之后合班,要怎么辦呢?”

陳遠澤感到困惑,在他看來,音樂學習注重主專業的培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花這么多錢交學費,就上個7分鐘的課,有什么意義?”他的學費是一年4萬元,遠高于普通公辦學校。

2024年12月21日,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教務處公布了學校下學期排課安排的通知文件。文件顯示:“學分相同、學習要求相同以及考試要求相同的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可以安排合班教學,層次不同的班級不合班教學。……合班課優先于小班課,必修課優先于選修課。”

在學校流傳的“合班”傳聞,成為了現實。

生存危機

兩年前,踏著本科評估的尾聲,被招進民辦高校的劉煜,入職后才知道,“當初招聘是為了教師數量達標。”

劉煜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為了通過生師比考核,招聘大量教師,幾乎成為不少民辦高校教師間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甚至有在民辦高校工作的教師發帖提醒還在找工作的年輕人,避雷處于本科評估階段的民辦高校,他們提到潛在的隱患:通過本科評估后,為了控制成本,這些資歷不深的老師,首當其沖成了“卸磨殺驢”的對象。

2021年起,教育部啟動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評估維度包括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專業建設、教學管理、教學成果等。其中生師比成為核心指標之一。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本科高校生師比一般不高于18∶1(體育類本科院校和藝術類本科院校的生師比一般不高于11∶1)。

“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審核評估可以說是天大的事。”蘇州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濤教授感慨。根據教育部相關要求,審核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各高校必須在兩年內進行全面整改,對于整改不力的高校,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采取通報、限制招生、減少招生、限制新專業等方式進行懲罰。

除了大規模招聘老師,王一濤也提到,有些民辦高校會選擇提前一兩年縮減招生規模,“讓生均資源包括生師比、生均占地面積、生均宿舍面積、生均辦學經費投入等指標好看一點”。

而更多的壓力降臨在基層教師的頭上。2023年,李璇的學校也經歷了本科評估。為了迎接評估,李璇教授的課程,頻繁被不同層級的人來聽課。“以前可能一學期被聽兩三次,而在本科評估階段,幾乎每周都有人來聽課”,聽完課后也要相應作出改進。李璇和其他同事近兩三年的個人教學材料,也被一遍遍翻出來檢查,不合格的,被要求重新整理甚至全部重寫,試卷也可能要重改。

六年前,剛剛進入學校時,李璇所在的民辦高校招生專業層次比較多,她教授的師范類專業包括本科、專科和專升本在內一共有七八百人。經歷了本科評估后,學校調整了招生規模,以本科招生為主,專業學生只剩一百多人。“從學校這個層面,學費收入一下子少了很多。”

隨之而來的,是李璇的工作量減少,最直接的影響是,課時費減少了。在人事處“好聚好散”的說法背后,李璇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專業發展不是那么好,不需要這么多老師了。”李璇告訴記者,“學校本科評估后,一些專升本專業的專科停了,還有一些專業的對口招生也停了,這些都會對招生有影響。”

李璇感慨被迫離職的無奈,“如果你的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可能這種情況不太會發生,但如果專業招生的未來趨勢沒有那么好,學校考慮各方面成本,做了這樣的抉擇。”

類似的遭遇,也發生在四川一所民辦大專教師齊衡身上。在試用期結束的的前一天晚上,他接到了解聘的通知書,和他同批入職的3位同專業老師,被裁撤了2人。

在學校參加專業迎新時,齊衡被分配到的工作是負責勸說、留人,因為很多同學要轉專業:“我們專業入學的有600多人,想轉專業的200多人。當然,土木行業也確實在下滑,轉專業的同學多,也情有可原。”

“沒有聽到什么風聲,我平時也沒有出現過任何的教學事故、漏打卡等。”齊衡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相對平靜,“其實我大概猜到了會裁人,因為轉專業的學生太多,不需要那么多老師了,所以沒什么反應。”

高收費的民辦教學

從民辦高校離職后,李璇沒有得到賠償。她很快就在外地另一所公辦大專找到了工作。她并非沒有想過維權,“但年紀大了,拖不起”。最終,她沒有走到法律仲裁那一步。

和公辦大專簽聘用合同時,李璇回想自己和民辦高校簽的那份合同,“像是一份賣身契”。當初的合同里,明確寫著如果不滿3年離職,將要賠償學校5000元,幾年后,胡璇從后進校的同事那里了解到,這個數字上漲到萬元以上。

“經過多年大浪淘沙后,辦學不規范的民辦高校大都被淘汰出局,如今大部分民辦高校,尤其在本科這個層次上,這樣的現象還是少數。”每一年,王一濤所在的蘇州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都會對國內民辦本科高校進行跟蹤研究,“我國民辦高校的主流是好的。”他們發現,相比于招聘大量教師、通過評估后再裁減人員這種極端做法,更多的民辦高校則是怕老師流失,“特別是獲得博士學位、評上副教授、教授職稱的老師,學校需要花很多功夫把老師留下。”

王一濤了解,曾有某民辦高校的一位教師被公辦高校拋來橄欖枝后,該校七十多歲的董事長親自登門留人。但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教師在工作量、收入、穩定性、退休后待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不少民辦高校教師一評上副教授、教授后就會去往公辦高校,”王一濤發現,當前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普遍。

目前,國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集中在公辦高校。王一濤也強調,“審核評估對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的要求基本一樣。在同一標準下,公辦高校有財政撥款,有政府兜底,民辦高校的收入幾乎全靠學費,而且部分省份民辦高校的學費受物價部門限制,嚴格按照審核評估的標準配備教學資源,對民辦高校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在王一濤看來,在理想狀態下,高學費可以讓民辦高校有更多的經費支撐學科建設、增強師資、建設軟、硬件設施等方面,讓學校進入“高學費-高質量”的良性循環。

但很顯然,由于缺乏有效的經費監管措施,對于部分民辦高校而言,高收費并沒有帶來正向結果,實際情況卻是“高學費-低質量”。

胡昊第一次與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簽訂合同時,完成基本工作量后他每月的工資是5500元。“學生交的錢并不少,將近4萬元的學費,按道理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環境。”


胡昊的第一份合同 受訪者提供


胡昊的第二份合同 受訪者提供

然而,2021年3月胡昊剛到學校教授葫蘆絲課程時,他被分配的教學場地,是一個大約10平方米的房間,由保安室改造而成,和另一個老師共用一間。房間中的設施約等于無,只有一張長凳:“沒有譜架,沒有鋼琴。”胡昊說,他向校方提出需要教學鋼琴后,學校新進了一批鋼琴,他和學生們搬了一臺放在房間里,但學院得知后,又把鋼琴搬了出去,說辭是,“琴不夠,你們器樂的老師就不應該要有鋼琴。”

進入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時,宋則昭的學費是3萬元左右,到了新一屆,已經將近4萬元。宋則昭說,每個學期,他們還需上繳1000元的教材費,發放的書籍除教材外,還有名人故事、課外讀物,比例大概占所有教材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實發下來都是沒有翻開過的,封都沒拆,最后只能當廢品賣掉。”

在湖南一所民辦高校讀大二的李秋,當初以就業為導向選擇了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但現在感覺所學的東西已經無法滿足就業的需求:“比如說我們制圖繪畫用的那些平臺,已經是很久之前企業用的,算得上比較落后的東西了。”

2024年,章華曾因學校的專業排名較高,選擇了廣東一所民辦高校就讀,然而實際的學習體驗卻讓她大跌眼鏡,“有老師一學期就讓我們做了一個任務,讓學生建模、做ppt、同學們在課堂上念ppt念了幾個星期,再改來改去。有一次大家講得滾瓜爛熟還沒下課,我們以為他終于要講課了,結果他說,‘都講完了?那ppt你們再講一遍吧’。”

而學校一些針對學生的嚴苛規定卻與教育質量無關。“(學校)不可以穿拖鞋,洞洞鞋都不行。抓到就扣學分抄守則。”章華覺得,“其實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就是很像夢回高中,明明穿著跟我上課完全沒有關系。”

宋則昭則回憶自己的學校:大一學生需要上強制的早晚自習,早自習每天都會有執勤的學生查遲到。上課前,他們要把手機統一放在教室前臺的手機袋里,手機袋上對應學生的學號,座位也是固定的。

民辦高校前路

如今回頭看,作為曾經的一名民辦高校教師,李璇覺得,在國內,一所民辦大學想要持續發展好,關鍵是,“背后的資金需要足夠強大,同樣重要的是,領導者一定得有教育情懷。”

她很期待即將要招生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也覺得同在河南的黃河科技學院,是民辦高校里的成功案例,“讓我看到了民辦高校的信心,但經歷了這個事情后,我不再認為我之前的學校也能成為這樣的例子。”


2022年5月14日,福耀科技大學正式開工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同樣在王一濤看來,一所學校的舉辦者的理念和眼界,在民辦高校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調研中,讓王一濤印象深刻的民辦高校有很多。廣西外國語學院的柬埔寨語專業,近年的招生人數每屆學生只有10人上下,“從民辦高校辦學成本的角度來看,一般就將專業直接停辦了。但是,由于該專業契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就業前景好,因此該校并沒有輕易放棄該專業。”2024年,廣西外國語學院開設了首屆應用柬埔寨語微專業,面向全校大二及以上在校生開放,同時也允許區內其他高校學生選修該微專業,“學生們反響很好,而且有效盤活了學校里柬埔寨語的教師資源。”王一濤說。

“我覺得這才代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主流,不管舉辦者也好,校長也好,總是希望把學校辦好。”王一濤坦言。

然而,一位民辦教育業內人士也提到,適齡人口下跌、學校競爭力不足、口碑波動,還有專業建設的重復性,都讓學費這一主要資金來源變得更加不穩定。部分學校開始摸不清自己的發展定位。民辦高校長期處于學費驅動型發展模式,一旦生源下降,就會給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風險。

“民辦高校最初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基于市場需求的背景發展起來的”,這位業內人士也強調,未來民辦高校面臨的最大危機將是生源問題。她觀察到,部分民辦高校的課程設置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且專業布局同質化嚴重。“一些由生產型企業舉辦的民辦高校,既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資源優勢,也沒有用好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

王一濤提到一個極端案例:“在學前教育非常火爆的時候,國內一所民辦高校,幾乎1/3的學生都在學前教育,可想而知現在這些老師怎么辦?”

“要做好前瞻性預測,設置與社會需求保持匹配的專業,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王一濤解釋,國家對高校的專業設置有較為嚴格的程序要求,民辦高校要及時增設新興專業或申報目錄外專業依然有一定難度。

然而在當下,民辦高校還是很多本科線邊緣考生的選擇。生涯規劃師曉元在為家長和學生提建議時發現:“在條件比較好的城市,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大概率還是會選擇民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最起碼他未來是可以直接考研考公的。”

在王一濤和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國內民辦高校還有10年的關鍵窗口期,“在這十年期間,民辦高校生源還是非常充裕的,但到了2035年以后,民辦高校將面臨真正的生源危機,到時候必然有一些民辦高校會退出歷史舞臺。”王一濤直言,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在這10年關鍵窗口期,民辦高校需要打造優勢凝練特色,以應對十年后高等教育生源持續下滑的趨勢。

民辦高校既可另辟蹊徑開拓新領域,也可在現有優勢專業上深耕細作。在王一濤的調研里,鄭州商學院的探索或許值得借鑒: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他們及時在傳統老牌會計專業中增設智能財務、智能審計等課程模塊,強化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在會計中的應用。學校也定期與用人單位溝通,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更具數字化和智能化思維,很受企業歡迎。”他發現。

新入局的民辦高校,似乎也在轉變自己的方向。2024年,湖南新增了4所民辦高校,分別是長沙科技職業學院、株洲科技職業學院、衡陽理工職業學院和郴州智能科技職業學院。這些高校計劃于2025年啟動招生,專業建設將聚焦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動蕩之中,一些老師開始主動選擇離開民辦高校。胡昊同專業的前同事在他之后,也離開了學校,他告訴胡昊,學校開始要求強制打卡:“每個星期都要一天打卡三次,早上7:30、下午1:00多、下午5:40。”

但是被裁員的老師中,也有人以新的身份“回到了”學校。離開學校后,齊衡本打算轉行。在過渡期間,他再次接到了學校的返聘通知——這次的招聘崗位是兼職教師:“兼職老師不交社保、無基礎工資。綜合到手薪資比全職的時候更高些。”

他接受了這份兼職,成為了一名外聘老師。

(除胡昊、王一濤外,其余皆為化名)

作者:解放日報 實習生 李思涵 張凌云

責任編輯:戴麗麗_NN499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觀新聞 incentive-icons
上觀新聞
站上海,觀天下
299881文章數 75317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貴安新區:三年大變樣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囊谦县| 青神县| 龙岩市| 马山县| 肥东县| 隆德县| 新建县| 吴忠市| 津南区| 北票市| 仪征市| 扶沟县| 博客| 汽车| 深水埗区| 彩票| 博乐市| 宁晋县| 交口县| 乾安县| 沿河| 扎鲁特旗| 云和县| 客服| 津市市| 余庆县| 秦皇岛市| 张北县| 朝阳县| 仁布县| 淮滨县| 南乐县| 巴马| 中超| 漠河县| 仙桃市| 安陆市| 吉安市| 铜陵市|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