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有建筑改造更新中也應該鼓勵應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積極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提高建筑質量,縮短施工周期,減少擾民,降低臨時搬遷安置成本,也是城市更新中應該推廣的技術路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崔愷/文
我國城市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進入了增量和存量并重的發展階段,城市更新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工作。城市更新從城市體檢入手,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中老百姓還在使用中的老舊住房是最急迫、最重要的更新對象之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D級危險住房,通過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種方式對C級危房進行改造;分類分批對存在抗震安全隱患且具備加固價值的城鎮房屋進行抗震加固。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分級、分類、分批的原則,不是“一刀切”的大拆大建。該拆的要及時拆,防止造成突然坍塌的惡性事故;該改的也要及時改,“一屋一策”,對癥施策,注意輕重緩急。以危房評估鑒定為先導,以分類施策為方法,以先拆危、后加固、再改造為順序,持續、漸進地推進老舊危房的更新工作。
意見指出,嚴禁以危險住房名義違法違規拆除改造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文物、歷史建筑。這里強調的是要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脈。盡管不少歷史建筑從安全評估上已是D級危房,但不能像一般D級危房一樣進行簡單拆除和改建,得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更專業的維護修繕,關鍵要保證歷史信息的原真性和文化價值,不能拆古仿古。另外應該補充的是在城市的發展中,不同時期的歷史和時代信息都有其價值,在城市舊房更新中也應該注意積極地保護和利用好這類歷史信息的載體。老房、老墻、老結構、老材料等等,盡量原地保護或就地利用,讓更新后的建筑街區中仍能看到時間的痕跡,讓歷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得以延續。
意見對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動建筑功能的轉換和混合利用提出了要求,這實際上是關注城市的綠色更新,不僅要提高既有住房的使用性能,而且可以降低能耗,提高利用率,減少大拆大建造成的建筑垃圾排放,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在既有建筑改造更新中也應該鼓勵應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積極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提高建筑質量,縮短施工周期,減少擾民,降低臨時搬遷安置成本,也是城市更新中應該推廣的技術路線。
意見強調,要強化城市設計對城市更新項目實施的引導作用。對老舊小區和城中村來講,通過更新改造,不僅要提高單體建筑的安全和質量,也要同時提升片區整體城市的品質和安全韌性,為此應適當疏解建筑密度,合理布局公共空間場地,不僅改善和提升原來的生活環境,而且是為應急避險和安全疏散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提高城市韌性。同時也結合部分建筑的拆除和減量,將面積指標騰挪到需要增量的改造項目上,有利于功能和空間的合理利用。在更新中,對老舊小區和傳統街區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也應采用城市設計的方法,解決市政管廊、地下停車和配套設施的需求。
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全城市更新的實施機制。城市更新工作條件復雜,協調方面眾多,項目細碎,邊界不確定,必須先調查研究找問題,后對癥下藥、“一屋一策”,設計在施工中也要隨時根據新出現的情況作出相應調整,依賴大量的現場工作,甚至在竣工后結合運營的進入也要有不少配合和管理工作,因此陪伴式設計是一種常態,從設計的組織到管理以及因時而定的收費機制都需要盡早建立和完善。因此意見中指出,要不斷完善適應城市更新的工程項目建設實施管理制度,推動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