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垃圾車撞壞池子那會兒,塑料泡沫滿天飛,樹上都掛著垃圾袋,周邊住戶連窗戶都不敢開。”近日,安徽省廬江縣崗灣街道洗塘新村二期保安隊長劉青林指著煥然一新的垃圾池回憶道,前不久,因設施老化加上外力撞擊導致垃圾池坍塌,引發居民投訴。
面對群眾“點單”,洗塘新村黨群服務站迅速啟動“四單”響應機制:社區黨委牽頭“分單”明確責任,組建由物業、網格員、業主代表組成的處置專班“派單”落實,采用“物業自采材料+專業人員修繕+社區監督”模式,第一時間啟動垃圾池標準化改造。
如今,雜物橫飛的裝修垃圾池已換上新顏,建筑工人正在砌筑加厚水泥圍擋,準備加蓋45度防飄斜坡,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外溢的難題。“現在路過垃圾站,再也聞不到異味,也看不到亂飛的塑料袋了。”小區物業經理楊靜芳高興地介紹著改造后的變化。
治理成效同樣在小區管理的細節中得以顯現。漫步于小區,一位正在清洗地下車庫的保潔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原本塵土飛揚的車庫地面,隨著高壓水槍的沖刷,灰色的地坪逐漸清晰可見。
“每周定期用水進行深度沖洗,平時還有專人清掃。”79歲的業主周少然對地庫環境變化贊不絕口,這套由社區“黨群議事會”協商制定的“日常清掃+每周深度清潔”長效機制,正是“四單”工作法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體現——通過網格員全程跟蹤問效“曬單”,地下車庫揚塵“老大難”問題得到緩解。
正如崗灣社區黨委委員李靜所言:“通過‘四單’工作法的環環相扣,我們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的治理目標,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基層治理的速度與溫度。”
在夯實基層治理硬件基礎的同時,洗塘新村黨群服務站正將服務觸角向“軟環境”延伸。沿著粉刷一新的樓梯步入二樓,“AI智能自習室”格外醒目——這個由社區黨委牽頭、聯合多方資源打造的公益空間,針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推出“愛心自習角”“一對一學業幫扶計劃”“假期成長營”等服務,通過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方式,為孩子們搭建托管學習平臺。
“我們在收集群眾點單時了解,雙職工家庭對課后托管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促使我們將‘四單’工作法的服務范疇從硬件改造拓展到公共服務供給。”李靜指著即將投入使用的自習室介紹說。
從垃圾池修繕的“民呼我應”,到AI自習室服務的“精準滴灌”,基層治理實現了從“解決顯性問題”向“滿足多元需求”的轉變,更是以作風建設為引領,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基層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
“四單”工作法只是崗灣街道探索基層治理的一個例證。今年以來,崗灣街道已累計解決民生問題14件,化解矛盾糾紛121件,排查安全隱患183條,落實整改事項146項。
下一步,廬江縣崗灣街道將落實開門教育要求,持續以釘釘子精神深化作風建設,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不斷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結出更多“民生碩果”。(黃文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