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坑了!家中漏水,維修人員灌了80斤膠水,總價19800元!警方已抓捕多人)
日常生活中,廚房、衛生間發生漏水后,維修非常麻煩,經常要砸墻、砸瓷磚。不過,最近有一種“新技術”,號稱不用砸墻、砸瓷磚,僅灌注一種“膠水”,兩三個小時就能解決漏水問題。
然而有不少消費者投訴,使用了免砸墻堵漏技術,不僅漏水沒補好,反而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這是怎么回事?免砸墻堵漏的“新技術”靠譜嗎?
防水施工出現新技術?
花大價錢卻沒解決漏水問題
不久前,家住上海的張先生,家中衛生間出現漏水。他在網上搜索“防水”,看到了“新科技防水”的視頻,聲稱“精確找出漏水原因,采用四位一體靶向補漏技術,快速修復家庭漏水問題”。
張先生留下聯系方式,很快就有維修人員上門。然而,施工結束后,不僅價格遠超預期,漏水問題也根本沒有解決。
張先生:維修人員說一斤膠水大概260元,你們家大概需要四五斤。灌了以后告訴我,一共灌下去76斤,大約13000元,而且樓下還是漏水。
圖為視頻截圖
張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家住上海的劉女士同樣因為漏水被鄰居投訴,她在美團上下單了一項“39元上門檢測”服務,上門的兩名維修人員同樣推薦通過注入一種膠水的方式來堵漏。
第二天,劉女士發現漏水情況并未改善,反復聯系維修人員,維修人員聲稱膠水需要7天的時間凝固。然而7天后,漏水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消費者馬先生也有類似遭遇。上門維修人員告訴他,有198元和268元兩種膠水,都是10年質保,一般要注入10斤左右。最后維修人員注入80斤,總價19800元。
維修人員灌了80斤膠水
膠水每斤成本2元賣200元!
免砸墻注膠補漏有安全隱患
由于收費金額遠超預期、漏水點又沒有堵住,上海的多名消費者向警方報警。上海警方在收集大量證據后,展開行動,先后以涉嫌詐騙罪和強迫交易罪抓捕多名犯罪嫌疑人。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們通常由兩三人組成小組,駕駛小貨車,隨車攜帶幾桶膠水、注漿設備等工具,進行“免砸墻堵漏”作業。
犯罪嫌疑人交代問題
據犯罪嫌疑人韓某交代,膠水分為A膠和B膠,兩種液體混合后迅速反應為膠狀物,他自己也不清楚具體成分。“產品都是從老家批發的,價格比正規產品便宜一半左右。”
多名犯罪嫌疑人承認,他們從未接受專業培訓,不清楚設備原理和施工規范。
記者從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了解到,正規的“免砸墻注膠”所用的材料,多為丙烯酸鹽灌漿料。這種材料常用于隧道、水利等大型工程,需高壓注漿設備,施工難度較大,一般不用在居民家庭漏水維修。
專家指出,在家庭環境中由非專業人員操作高壓注漿機,不僅難以真正堵漏,還可能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住宅裝飾裝修和部品產業分會副秘書長張寅秋介紹:“這種注膠方式并不是修復防水層,只是把這種材料打到防水層上面的砂漿層,暫時有止漏效果,時間長以后,可能會出現開裂老化、繼續滲漏。”
建筑防水專家告訴記者,對于房齡較長、存在多點滲漏的住宅,當滲漏水確認是防水層出現問題時,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仍需拆除裝飾層重做防水層。雖然工程周期需7到15個工作日,但正規施工可確保防水體系維持5~10年有效期。
圖為打膠水工具
調查顯示,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住戶“怕破壞裝修、求快速解決”的心理實施詐騙。
警方取證發現,涉事團伙使用的注膠材料實際成本僅每斤2~3元,可是他們賣給消費者的價格是每斤兩三百元,甚至更高。這些三無膠水不僅防水性能存疑,更可能釋放有害物質,形成二次污染。
偽造二維碼、檢測報告
三無膠水被包裝成進口“高端材料”
在調查中,記者注意到,上海警方查獲的膠水桶外包裝均為英文標識,且印有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后,頁面顯示產品名為“納米結晶灌漿料H-81”,產地標注為德國,通過這樣的包裝,這些成本僅幾元的膠水“成了”德國進口的“高端材料”,零售價高達9188元。
這些膠水成本僅幾元
民警介紹,經調查,這個二維碼是個人申請的,里面的內容可以自由編輯。犯罪嫌疑人想讓客戶看到什么,就可以編輯成什么樣。
犯罪嫌疑人韓某:主要就是給客戶看,做好了,如果客戶嫌貴,會讓他掃一下,說價格就是這個樣子。記者注意到,犯罪嫌疑人手中保存的“檢測報告”,其中一份樣品名稱為“納米結晶灌漿料H-81”,另一份為“環氧高彈丙烯酸酯灌漿料”,兩份報告編號完全一致,顯示出自同一檢測機構。
記者據此前往報告上顯示的單位進行核查。檢測機構人員根據編號找到了對應報告,發現樣品名稱、委托單位等關鍵信息與原始報告完全不符,是一個仿冒的報告。
犯罪嫌疑人偽造檢測報告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偽造這些檢測報告,目的就是在客戶質疑時拿來“背書”,以營造正規、專業的假象。
精心設計報價陷阱
以騷擾、恐嚇等手段高額收費
然而“高科技進口材料”與“權威檢測認證”只是第一步,更具誤導性的,是犯罪嫌疑人精心設計的報價陷阱。
在銷售過程中,維修人員通常會以“少量用膠”為由報出較低費用,取得用戶信任后,在施工中大幅增加用膠量,導致最終賬單遠超預期。即使消費者質疑,也往往迫于現實無奈付款。
一旦遇到有消費者對消費金額有異議,這些人就會動用各種手段給消費者施加壓力。罪犯李某交代,他們經常使用短信轟炸,電話恐嚇等辦法催促消費者付款。
罪犯李某:剛開始要好好協商,協商不了我們就吵架,我們有時候用短信轟炸一下他的手機。
圖為恐嚇聊天記錄截圖
目前李某已經被以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三萬元。其他犯罪嫌疑人所涉案件還在偵辦中。
電商售賣防水施工服務
卻不顯示防水資質
調查中記者也了解到,一些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防范意識,發現問題后積極采取維權措施,有效減少了損失。
山東的肖先生在裝修時,發現衛生間漏水,于是他在58同城,找到了一個能做防水堵漏施工的商家。兩名維修人員上門,簡單看了現場后,推薦使用注膠的方式堵漏。
肖先生:他只給了一個單價,258元一斤,具體用量多少一直沒說,整個過程約10分鐘左右。最后他說用了膠水20多斤,費用是6700多元。最終,肖先生支付了2700元,要求維修人員提供所用膠水的合格證書后再支付余款。然而,漏水問題依舊未解決。肖先生對所謂用膠數量和質量產生懷疑,而且上門維修人員留的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為了解決問題,肖先生只能向平臺進行投訴。肖先生:我跟平臺反饋,要廠家的公司名、防水資質、膠水材料證明,然后58平臺反饋說,沒有權力跟廠家要這些資質,他們只提供信息。
58平臺稱沒有權力跟廠家要這些資質,他們只提供信息
記者從商家頁面上只查到了一張營業執照的圖片,顯示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建筑防水卷材產品銷售。記者從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住宅產業分會了解到,如果要進行防水施工還需要取得住建部門頒發的施工資質。也就是說,進行防水施工需要營業執照加上施工資質,僅有營業執照是不夠的。
據肖先生介紹,他多次撥打平臺客服電話進行投訴,提出要求,查看商家防水施工資質以及商家所銷售的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等,以上要求均未得到回復。
我國電子商務法規定,提供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的就是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經營者有法定責任要求入駐商家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也有法定責任協助消費者維權。
那些在平臺上發布服務信息,并向維修人員發單的商家,負有商品或服務銷售者責任,對消費者的損失應承擔相應責任。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受害消費者在接受維修服務前,既未簽署正式施工合同,也未查驗防水施工資質,僅憑“一斤膠水多少錢”的口頭承諾便同意施工。結果不僅漏水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最終支付的費用遠超事前預估,甚至高出數倍、數十倍。
專家提醒,即使不懂防水維修的專業知識,也應該嚴格遵循基本流程——先簽明確合同、再進行規范施工、最后根據明細付款。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護自身權益,避免陷入不法分子設置的消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