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特朗普前腳剛從中東帶著“三天狂攬數萬億美元”的新聞標題凱旋;后腳就在推特賬號24小時內連發兩條動態,從高調宣稱"中東格局已變"到破防怒斥沃爾瑪,最終拋出"愿訪華"的橄欖枝
這和他之前一直強調對中國施壓、把問題歸咎于中國的做法截然不同,關稅戰還沒落下帷幕,特朗普怎么開始搞“攘外先安內”的戲碼了?策略的意外轉向,背后透露出什么信號?
“大棒”揮向自家人
剛從中東“凱旋”,特朗普還沒消停兩天,就在社交媒體上連放兩炮,目標卻不是中國,而是自家的“體面人”。
先是對零售業航母沃爾瑪開火,劈頭蓋臉就是一句:“美國消費者不應為中國商品支付更高價格!”此言看似強硬,實則自揭傷疤——美國對華加征的10%關稅,已導致沃爾瑪等零售巨頭成本激增,被迫漲價。
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美國核心通脹率因關稅推高0.8%,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
特朗普的怒吼,實則是承認對華“極限施壓”的失敗。他曾幻想通過關稅逼迫中國讓步,卻未料到中國以“對等反制+稀土管制+實體清單”的組合拳,將壓力悉數反彈。當美國消費者為日用商品漲價買單時,特朗普的“貿易戰必勝”敘事已徹底破產。
緊接著,5月16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成了靶子,被特朗普冠以“太遲先生”的雅號,催著他趕緊降息。
然而,一周前他還將通脹歸咎于“中國操縱匯率”。這種“對內甩鍋”的急轉彎,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深層危機:關稅戰疊加債務高企,迫使美聯儲在抑制通脹與穩定增長之間左右為難。若繼續加息,企業融資成本飆升;若轉向降息,美元信用恐遭重創。
特朗普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只要美元寬松放水,就能稀釋掉他那些關稅政策帶來的副作用,讓全世界都來為美國的政策買單。
可鮑威爾前幾天剛撂下話,現在降息時候未到!還順帶敲了警鐘,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可是在增加呢。這兩通操作,火氣不小,顯然這位總統有點坐不住了。
對華施壓碰壁,內部“開刀”另尋出路
特朗普最近和一周前的表態,那變化可不是一點半點,之前,恨不得把所有問題都扣在中國頭上。現在呢,風向轉了,開始沖著“美國自己人”發力。
無論是敲打沃爾瑪這樣的商業巨頭,還是給美聯儲這樣的金融中樞施壓,都透著一股無奈:看來,單靠外部施壓,想讓中國乖乖低頭,這算盤是打錯了。
既然硬骨頭啃不動,那就只能調轉槍口,從內部找找突破口了。
說白了,特朗普可能也回過味兒來了,之前那種“中國很快就會屈服”的樂觀判斷,恐怕是過于一廂情愿。幾個回合下來,對方不僅沒趴下,反而腰桿更直了。
眼瞅著外部壓力這劑藥不太靈光,特朗普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該從自家后院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找點“退燒藥”先緩解一下眼前的癥狀。這種策略重心的轉移,雖然有點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中東“畫餅”難充饑,盟友圈子也漏風
而特朗普這次所謂“數萬億”的大單,聽著挺唬人。可細看這賬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這些數字的含金量,連美國媒體都直言“水分過半”:沙特此前承諾的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實際落實不足三分之一;卡塔爾的“萬億豪言”更像是為美國軍工巨頭定制的“面子工程”。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中東“金元外交”的慶功宴尚未散場,特朗普突然向中國拋出橄欖枝:“愿意飛到中國談判”。更諷刺的是,他一邊宣稱“中東國家不會倒向中國”,一邊又不得不承認“中美關系很重要”。
相比之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里的核心位置那可是實打實的。對中國加關稅,立竿見影地就會影響美國國內的物價穩定,這一點特朗普政府比誰都清楚。光靠那些軍售訂單和畫在紙上的長期合作意向,根本解決不了眼皮子底下的通脹壓力。
更麻煩的是,他那套“對等關稅”的說辭,在盟友圈子里也不怎么受待見。歐盟、日本、韓國這些老伙計,過去幾個月沒少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表達擔憂,覺得這是凈瞎攪和全球貿易秩序。
訪華橄欖枝暗藏玄機
面對特朗普的反復無常,中國始終堅守“平等、互惠、尊重”的談判底線。王毅外長赴美談判時,中方以“三連擊”反制亮明態度:
對等關稅:針對美國煤炭、液化天然氣等關鍵產業精準打擊;實體清單:將谷歌、PVH集團等美企列入不可靠清單,切斷技術霸權鏈條;規則反擊:在WTO起訴美國違規,聯合歐盟推動多邊仲裁機制。
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不僅驗證了中國經濟的抗壓韌性,更迫使特朗普從“對抗”轉向“競合”。正如外交部原副部長所言:“任何‘美國優先’的脅迫外交,終將反噬自身。”
正是被國內通脹、貿易摩擦、國際談判僵局這幾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特朗普才急吼吼地拋出訪華的意愿。美國財長貝森特最近也放風說,未來兩三周內,美方會公布新的關稅調整方案,還特別強調,美國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全球貿易環境,而不是沒完沒了的多邊關稅戰。
這番話,等于給特朗普的訪華意愿又加了個注腳:重新審視對華經濟關系,已經是火燒眉毛的事了。特朗普大概是希望通過訪華,跟中方當面鑼對面鼓地溝通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既能解決問題,又能讓自己“體面”下臺階的方案。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表達訪華意愿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一句,“如果中國愿意開放市場,將對中國的和平和統一非常有幫助”,這話里有話,明擺著是想把臺灣問題也摻和到貿易談判里來。
這種拿“臺灣牌”當籌碼換經濟利益的把戲,他頭一回當總統的時候就玩過,結果呢?沒成功。現在又老調重彈,更像是手里實在沒啥好牌可打,只能把壓箱底的舊貨翻出來試試了。
對于特朗普的這份“邀請函”,北京方面倒是不急不慢,沒立刻給個準話。中國的態度一直都很清楚:談,可以。但必須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談,特別是核心利益這塊,沒得商量。想讓中國在對方看似頂不住的時候主動遞梯子?恐怕想多了。
任何談判要想有進展,都得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光耍嘴皮子可不行。中美之間的這點事兒,錯綜復雜得很,絕不是一兩次外交姿態就能輕松搞定的。這盤棋接下來怎么走,還得慢慢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