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被公認為黨內最大伯樂,他就是1917年出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宋平。
對于這位一向低調沉默,穿中山裝和布鞋,出門從不帶警衛隨從的老一輩革命家,很多人可能并不熟知,但對甘肅的廣大干部群眾來說,宋平卻可以說是有口皆碑、功垂青史。
出生于山東的他,曾在甘肅工作10年,和全省人民一起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度過了甘肅最艱難的歲月。
1970年,宋平擔任解放軍蘭州軍區國防工辦副主任。
1973年春,甘肅大旱,中部地區長達22個月沒下過透雨。而就在此前,1972年7月,宋平剛剛到任甘肅省委書記。
不久,宋平即前往甘肅中東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察看災情,并實施了緊急救災措施。
但這終究不過只解決了燃眉之急,甘肅大部農業條件依舊十分糟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也不高。
于是,宋平從這時起便將解決農村問題當做了頭等大事。值得一提的是,更早之前,1934年,宋平在北平大學農學院學習時便篤志學農興農。
到任甘肅省委書記后,宋平更緊抓農村問題,組織了大規模的農村調研,親自到農村基層蹲點,在農家院子里召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座談會。
1977年,“兩個凡是”被提出,堅持實事求是的宋平帶頭表示反對。翌年4月,他在蘭州高等院校領導干部的一次理論討論會上提出,“要把我們的工作搞上去,就要解放思想,敢于沖破禁區。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就在宋平發言結束后一個月,光明日報發表了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
宋平成為了當時全國省委書記中頭兩位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省委書記之一。在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甘肅在全國領先。
與此同時,另一邊,宋平積極支持在甘肅農村推行作業組、建立責任制,頂著壓力和風險,繞開中央不許包產到戶的提法,制定省委文件,允許“特殊地區探索承包制”。
在甘肅省委召開的各地市州委書記座談會上,宋平更不止一次地強調:
“廣大農村實行以作業組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符合甘肅生產力發展水平,應堅持搞下去”,“一切為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展生產力,不要怕冒尖,步子要快。觀望一年,就耽擱一年莊稼。”
如此,在宋平的領導下,包產到戶迅速在甘肅全省推開。“包產到戶心歡暢,人人都把力出上。牛羊滿坡糧滿倉,有吃有穿沒愁腸”,一段順口溜成為甘肅農業迅速發展的最好見證。
不久,由于旗幟鮮明,業績突出,1981年2月,宋平被調離甘肅,赴京工作。離開甘肅前,他寫了幾句話:“八年隴原三段分,處亂治窮費盡神,是非功過應與析,黨心民心與良心。”
此后,宋平從國家計委主任、國務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一直做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國級,成為從甘肅這塊邊遠貧瘠地區走出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政治局,宋平的排位雖相對靠后,卻深受鄧小平和陳云信賴,貢獻了不少建設性意見。
1992年,時年75歲的宋平卸任常委職務,離開領導工作崗位,開始了低調的晚年生活,每天散散步、讀讀書,偶爾也游游泳。
最近一次亮相,是2016年清華大學化學系建系90周年活動,宋平作為校友回校。
1935年,宋平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并在清華結識了比自己低一屆的夫人陳舜瑤。
兩人相伴一生,當年宋平離甘赴京工作時,還曾對夫人說:“將來見馬克思時,要把我們的骨灰撒在甘肅中部地區的黃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