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
“孩子送去托育,既能受到專業科學的照顧,又能培養獨立和社交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原來咱榆林的托育服務這么細致,政策補貼也透明,沒人照看的二寶,這下可有人幫我帶了!”
3歲以下的嬰幼兒,被稱為“最柔軟的群體”,是需要呵護與陪伴的年齡段。面對工作忙、精力有限,而寶寶還不到上幼兒園的年齡、無人看護的情況,將寶寶送到托育機構成為許多家長的選擇。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試點建設工作,堅持以“小托育”托起“大民生”,打造“15分鐘托育服務圈”,讓老百姓享受到更方便、更實惠的托育服務。
政策領航:架起托育“暖心橋”
5月15日是第32個“國際家庭日”,當日,陜西省2025年國際家庭日主題宣傳活動暨托育服務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榆林中心城區世紀廣場舉行。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普惠托育 科學育兒”,旨在圍繞普惠托育政策、托育標準規范、科學育兒知識、典型經驗做法進行宣傳。
5月15日是第32個“國際家庭日”,當日,陜西省2025年國際家庭日主題宣傳活動暨托育服務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榆林中心城區世紀廣場舉行。記者 高苗 攝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托育服務是關乎民生福祉、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關鍵一環。”省衛健委二級巡視員戴文學在啟動儀式致辭時說,近年來陜西以“四個著力”為抓手——擴大普惠供給、優化支持政策、強化綜合監管、豐富服務內涵,推動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目前,我省已將托育服務納入衛生健康系統為民服務九件實事,大力發展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等多元模式,力爭讓每個家庭“托得起、托得安心”。
“榆林目前已建成托育機構267所,總托位1.57萬個,普惠托位占比超80%,‘15分鐘托育服務圈’基本形成。”市政協副主席李和平以一組數據展現地方實踐成果。作為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示范項目的試點城市,榆林通過生育補貼、普惠托育價格認定等政策,將托育月均費用從2023年的1591元降至2025年的802元,降幅近50%,有效緩解了群眾“入托難、入托貴”的痛點。
榆林實踐:打出托育發展“組合拳”
“托育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未來工程。”市衛健委副主任王莉君在經驗分享中細數榆林實踐“組合拳”——政府高位推動、多模式拓展供給、人才培養、醫育融合等舉措,讓榆林托育服務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
具體措施包括:↓↓
政策保障:將普惠托育納入政府民生實事和深化改革重點任務,制定出臺了詳細的普惠托育示范項目實施方案和項目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出臺托育機構建設、價格認定、等級評定等系列文件;
多元供給:推進公辦托育機構、社區嵌入式托育點、幼兒園托班等建設,新增托位1.57萬個;
降本增效:對普惠托育機構給予運營補貼,落實稅費優惠政策,試點大學生“白領派遣”計劃,選聘大學生到民營托育機構工作,按每人每月2000元標準進行崗位補貼;
醫育融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托育機構簽約率達100%,定期開展健康監測和育兒指導。
目前,榆林市嬰幼兒入托家庭滿意度超95%,為全省托育服務提供了可復制的“榆林經驗”。
家長心聲:普惠政策解了“帶娃愁”
32歲的馬媚和丈夫姜欣均都是上班族,而且雙方父母也都沒有退休,孩子出生到3歲前面臨無人照看的困境。
“去年,寶寶兩歲的時候,得知咱們國家在榆林開展3歲以下兒童普惠托育試點,價格上也是非常親民,普通家庭完全能夠承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們也把寶寶送到了托育機構。”馬媚特別提到,榆林市的托育中心與醫療機構合作,為每個孩子建立健康檔案,定期監測發育指標,讓家長倍感安心。
“大寶趕上了好政策,二寶一出生就能‘領工資’(育兒補貼)。呼吁我們的年輕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沒生的趕快生,生了的繼續生!”寶爸姜欣均的現場發言引發熱烈掌聲。
據悉,未來榆林計劃深化“醫育結合”,推廣農村免費托育試點,探索城鄉均衡發展路徑,為全省提供更多創新經驗。
這場啟動儀式,不僅是政策的宣介,更是一次溫暖的動員。從政府的堅定承諾,到普通家庭的真實故事;從數據支撐的“榆林經驗”,到市民觸手可及的服務體驗,普惠托育的春風,正吹暖塞上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照亮兒童成長的幸福之路。
記者 高苗 劉香
編輯 拓智慧 校對 謝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