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光影溯蹤 鶴崗東影的傳奇歲月

0
分享至


鶴崗市興山區電影主題廣場上的雕塑作品。 本報記者 吳樹江攝


電影《橋》海報。


東影”原址。本報記者 吳樹江攝


電影《皇帝夢》工作照。


紀錄電影《光影紀事——鶴崗城市記憶》海報。


長影舊址博物館里“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中的一部分。


“東影”導演王濱簡介。


導演高龍江。


→“東影”部分領導合影。


→“東影”著名演員——于洋和他的妻子楊靜。


→“東影”著名演員陳強。


→“東影”早期女演員。


第一期演員訓練班學員開學合影。

□王梓伊 沈本鑫 本報記者 吳樹江

晨曦初露,暖陽為鶴崗鍍上一層柔光,讓這座城市仿若一部塵封的老電影,正等待人們揭開它那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帷幕。近八十年前,就在這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電影制作基地——東北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東影”)。成立后的短短幾年里,“東影”創造了“人民電影七個第一”,并培育出大量專業人才,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日前,記者走進鶴崗,追尋“東影”的往昔歲月,感受那段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光影傳奇。

1序幕開啟 光影歲月輝煌過往

鶴崗,這座因煤而興的邊境小城,自1945年建市以來,已歷經八十載風雨滄桑。隨著抗日戰爭勝利,在這片飽經戰火洗禮的土地上,鶴崗以其豐富的煤炭資源和相對安全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黨的戰略轉移的重要選擇。解放戰爭時期,它作為穩固的大后方,為東北解放及新中國成立貢獻了巨大力量。從1946年6月至1949年8月,東北電影公司、延安電影團等眾多單位紛紛戰略轉移到鶴崗,在這里培育出一批批優秀人才,他們跟隨解放大軍奔赴全國各地,為全中國的解放和新中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這片土地見證了“人民電影七個第一”的輝煌,每個“第一”都如同電影中的經典鏡頭,深深烙印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第一部大型系列紀錄片《民主東北》,用鏡頭如實記錄下民主革命時期的時代脈搏;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諷刺反動勢力;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吧》,在短小的篇幅中彰顯出革命大義;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奏響了工人助力解放的激昂旋律;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對撲滅鼠疫起了重要宣傳作用;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動畫設計新穎、動作性強、節奏明快,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拓寬了新中國電影的國際視野。

1946年10月1日,依照中共中央東北局指示,東北電影公司正式更名為東北電影制片廠。當時,解放戰爭的炮聲隆隆,東北解放區的大后方——興山市(今鶴崗),為“東影”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土壤。1949年4月,“東影”遷往吉林省長春市,1955年2月,正式改稱長春電影制片廠。盡管“東影”離開了鶴崗,但它在興山的這段成長歲月,已成為鶴崗歷史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是鶴崗人民永遠的驕傲。

以《橋》為例,這部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其拍攝歷程堪稱一段傳奇。1948年10月15日,影片在興山市開啟籌備工作,6天后便正式開機拍攝。1949年4月20日,在“東影”從興山陸續遷往長春的過程中,影片完成最后的制作工序。從籌備到完成,用時不到200天,令人驚嘆。1949年5月1日,《橋》在沈陽首映,現場反響熱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觀看影片后,對導演和演員們給予高度贊譽:“感謝你們,我們有了自己的電影。”這部影片不僅是“東影”的經典之作,更標志著新中國電影事業正式啟航,拉開了中國電影蓬勃發展的大幕。

2場景切換 時光印記紅色傳承

在鶴崗市博物館專屬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展區內,一面由14張照片組成的“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主題墻格外引人注目。舒群、袁牧之、吳印咸三位廠長帶領職工艱苦創業的場景,與展示“人民電影七個第一”的專題展相互輝映,共同訴說著那段輝煌的過往。從《橋》到《甕中捉鱉》,這些經典作品見證了興山作為紅色文化重鎮的獨特魅力與重要地位。

鶴崗市博物館館長婁曉坤的講解,為記者揭開了那段歷史背后的戰略考量:“當時此地隸屬合江省(新中國成立后劃歸黑龍江省),時任政委為張平之,也就是張聞天同志。張聞天同志經實地考察后,鑒于興山與蘇聯僅一江之隔,戰略位置得天獨厚,進可攻、退可守,便決定將東北電影公司從長春遷至此處。”

在鶴崗市檔案館,記者見到了更為珍貴的歷史見證——三盤保存完好的35毫米膠片。檔案館工作人員劉千介紹:“這三盤膠片,是長影35周年慶典時剪輯的紀錄片《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拷貝,它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存放了近半個世紀,每一幀畫面都凝固著‘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珍貴記憶,承載著先輩們的熱血與夢想。”

懷著對歷史的敬仰之情,記者踏入興山記憶館2號館。這座承載著城市紅色基因的殿堂,宛如一部無聲的史詩,泛黃的照片和帶著歲月痕跡的物件,向人們訴說著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簡陋的攝影棚、艱苦的工作場景……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大門,串聯起歷史與現實,讓人真切感受到,在當年那樣的艱苦條件下,電影人對電影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

龍煤集團鶴礦醫院1號樓是始建于1945年的一座老建筑,它曾是中國醫科大學遷至興山后的重要教學基地。據史料記載,“東影”當年為該校攝制了專題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下了師生們在戰火中堅守醫學教育陣地的珍貴畫面,為那段歷史留下了永恒的影像記憶。駐足于門楣上鐫刻的“1945”字樣前,記者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教室里學生們求知的眼神,生產勞動中青春的身影,救治傷員時醫護人員的專注,以及康復戰士們重返前線的堅定。

從興山記憶館的歷史影像,到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從醫科大學舊址的紅色傳承,再到檔案館的膠片珍藏,鶴崗以全方位、立體式的呈現方式,重現了那段光輝歲月。這座城市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標的意義,成為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的精神高地,在新時代續寫著屬于自己的文化篇章。

3遞進段落 膠片上的自我書寫

提及“東影”,原《黑龍江地方歷史文化通覽——鶴崗卷》主編孔泉的眼神瞬間被點亮,仿若打開了時光放映機的開關,一段段塵封的影像故事奔涌而出。

他告訴記者,袁牧之這位極具前瞻性的電影人始終堅信,“電影是歷史的鏡子,我們要用膠片記錄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這個信念如同電影中的神來之筆,迅速落地生根。一個專業的拍片小組組建完成,他們用手中的攝影機,將那個時代的珍貴瞬間一一定格在膠片上。如今我們看到的短片,便是從海量的歷史影像資料中精心剪輯而成的“精華版”。這些珍貴的短片,為研究新中國電影起步階段的狀況,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影像史料。

1938年8月,袁牧之與吳印咸抵達延安,為中國共產黨的電影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當時的延安,電影資源極度匱乏,僅有兩臺電影機,一臺是周恩來委托袁牧之遠赴香港購回的16MM電影機,另一臺是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贈予的 35MM電影機。當時,1937年建于長春的偽滿“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規模宏大,堪稱當時亞洲最大的電影廠,隨著抗日戰爭勝利,中共中央東北局迅速行動,直接領導了對“滿映”的接收工作。1945年8月,在中共地下黨及愛國電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滿映”的電影設備與器材得以完整保存。同年10月1日,東北電影公司順勢成立,張辛實出任總經理,為新中國電影事業開啟了新征程。

4轉場風云 遷徙之路充滿艱辛

1946年初春,局勢風云突變,國民黨軍隊向東北步步緊逼。中共中央東北局當機立斷,指示東北電影公司攜帶珍貴的電影器材與設備,向東北解放區大后方——合江省轉移。這場轉移行動,宛如電影中所展現的情節,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談及當年從長春到興山的大搬遷,年逾古稀的《鶴崗城市記憶》系列文章作者高繁陽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1946年5月23日,在錢筱章、袁牧之、于彥夫等人的帶領下,第一批搬遷人員與重要器材踏上了征程。

錢筱章在1961年發表的《最初的甘苦》一文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緊張場景:1946年5月13日,廠里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拆卸機器設備的工作緊張有序地展開。人聲鼎沸,物資如潮水般從車間、倉庫涌向室外。中國共產黨派來的汽車運輸大隊全力支援,從晨曦微露忙到深夜,才將主要機器裝載完畢。幾十臺攝影機、錄音機、洗印機器、放映設備,還有大批照明器材以及幾十萬米嶄新的膠片,滿滿當當地裝了25節車廂。5月18日,第二批人員在馬守清、許珂等人的引領下,帶著少量器材也順利抵達哈爾濱。然而,第三批人員的行程卻遭遇了巨大危機。5月23日,舒群、張辛實等第三批人員離開長春,當火車行至丁家花園時,國民黨飛機突然出現,如同惡鷹般瘋狂掃射,火車頭瞬間被擊中損毀,司機不幸罹難,車上東北大學的學生也傷亡慘重。就在第三批人員撤離的次日,國民黨軍隊攻占長春,許多演員因時間緊迫未能及時撤離,被困長春。著名演員于洋便是其中之一,他憑借頑強的意志,突破重重險阻,穿越國民黨的防線,奔赴興山,繼續追尋自己的電影夢想。

文中記載,三批人馬歷經波折,終于在哈爾濱會合。但出于安全考慮,隊伍又繼續北上,向著佳木斯進發。當列車抵達佳木斯蓮江口時,新的難題出現了——江橋被炸斷,火車無法過江。人們只能在列車上度過寒冷的夜晚,隨后用大木船小心翼翼地將設備運過松花江。抵達佳木斯后,又面臨無處安置器材和人員的困境。經商議,張辛實、袁牧之、田方三人先行前往興山探路。抵達興山后,雖看到的是破敗蕭條的景象,但礦務局的房子還算完整,給他們帶來了希望。經過仔細勘察,礦務局辦公大樓旁的小學校校舍、一座新修尚未啟用的電影院以及一批日本人住過的小平房,成為了理想的安置地點。1946年6月1日,袁牧之和于彥夫帶著一批家屬率先奔赴興山。袁牧之又折返蓮江口,組織年輕人用船將全部器材轉運過松花江,在蓮江口裝上火車轉運至興山。最終,東北電影公司400 多人的隊伍,攜帶著全部設備、器材,在1946年6月12日安全抵達興山。

5記憶閃回 日記里的創業史詩

歷史的長河中,鶴崗因“東影”的誕生與成長而閃耀。當我們翻開“東影”第一代藝術家向異的日記,就像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蒙太奇之旅,那些電影先輩們從延安奔赴興山、艱苦創業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向異,這位在中國電影音樂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遙縣,1939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天,他調入延安電影團學習,隨后跟隨電影團踏上前往東北的征程,于1946年8月27日抵達興山市,投身“東影”,專注音樂創作,并參與組建東影樂隊(長影樂團的前身)。此后,他在北影、上影等單位繼續施展音樂才華,曾為40多部影片譜寫音樂,多部作品榮獲國內大獎。

1945年11月16日,電影團從延安出發,歷經艱辛,于1946年8月中旬抵達哈爾濱,8月底到達興山,開始了“東影”的創建。

以下是向異日記中的部分片段,這些文字如同一幀幀畫面,記錄下了那些關鍵歷史時刻:

1946年8月18日 星期日(圖們—哈爾濱)

又乘坐了近兩天火車,今天終于到達這次行軍的目的地哈爾濱。這是一座真正的大都市,是我們東北解放區的首府,也是全國解放區最大的城市。隊領導下午宣布:大家在此先休息幾天,下一步如何行動,要等待上級領導指示。

下午,原電影團的魯克來看我們,從他那里知道,當前東北解放區正掀起干部下鄉發動群眾的高潮,因此,我們這些人究竟是下鄉,還是直接去興山還很難說。晚上大家在一起議論時都表示:下鄉也好,去興山也好,都要無條件服從,因為現在的東北的局勢正處在關鍵時刻,必須服從大局需要。

1946年8月24日 星期六(哈爾濱)

這幾天,除參觀游覽了這座八十萬人口的大城市外,還看了幾部電影,其中包括偽“滿映”的古裝片《百花亭》。

前幾天,本支隊的各大隊人員,已都相繼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其中也有部分同志下鄉);聯政宣傳隊則原封地歸于民主聯軍政治部,仍叫原名。唯獨我們電影團的去向不明。今天終于明確了:全團人馬明天出發去興山。大家為此都很高興。

1946年8月27日 星期二(哈爾濱—興山)

又坐了兩天火車后,今天抵達我們的最后目的地——盼望已久的興山。從此結束了這次斷續進行了九個月的長征。

一下火車,就見到了先期來此的舒群、袁牧之、陳波兒、田方、錢筱章等同志,他們為把大批電影物資從即將被國民黨侵占的長春搶運出來立了大功。

來之前,聽說這里是個相當偏僻的山溝子,但來后才知道,他遠比傳說和想象的要好,這里不但有煤礦、有住房,而且更有相當豐富的電影物資器材,如能讓這些物質力量充分發揮作用,這個小地方將有可能名聞遐邇。

1946年8月28日 星期三(興山)

今天電影團全體到洗片廠開全團大會,請舒群,袁牧之同志講話,他們除對我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外,還著重介紹了從長春遷此的經過和這里目前的情況。他們希望老解放區的同志和這里的新同志很好地合作,使我們的人民電影事業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實。

1946年9月1日 星期日(興山)

為了歡迎電影團,公司今天開聯歡會并會餐。傍晚,大家在大樓前集會,原公司人員和電影團全體同志分別站成兩排,在舒群同志的簡短介紹后,雙方相互行禮,同時還拍了電影,然后列隊到醫大飯廳。聯歡會由“滿映”老演員王安主持。大家表演了許多節目,如唱歌、唱京劇、講笑話。

這些日記,是對“東影”建廠歷程的生動記錄,展現了先輩們懷揣夢想、不畏艱難、白手起家的精神。他們是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用汗水與熱血鑄就了新中國電影的輝煌起點,他們的功績將永載史冊,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6劇本高潮 鑄魂黑土托起脊梁

東北電影制片廠在鶴崗的扎根與發展,堪稱新中國電影史精彩劇本的高潮。原鶴崗礦務局黨委宣傳部部長張金光自豪地說:“東北電影制片廠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電影基地,在解放戰爭的炮火聲中,于興山市頑強發展。”

高繁陽介紹,1947年4月13日修復通車的松花江鐵路大橋,為編劇于敏帶來了靈感,創作了電影《橋》的劇本,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由此誕生。

1948年,更多電影人才匯聚“東影”:6月,鐘敬之、成蔭率領的西北電影工學隊20余人來到“東影”;9月,沙蒙、張平、何文今為首的東北文工一團140余人也加入其中。在這里,東影文工團、電影樂團、譯制片分廠相繼成立。從1946年年末起,“東影”還舉辦了3期培訓班,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出650多位專業人才。到1949年離開興山時,“東影”工作人員數量已壯大至983人。

鶴崗見證了“人民電影七個第一”的誕生,從第一部大型系列紀錄片《民主東北》,到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等,這些開創性的成就,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筑牢了根基。正如長影35周年慶祝活動紀錄片《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中所說,興山(鶴崗)是長影起步的地方,開拓者們在惡劣環境中迎難而上,開啟了艱辛的創業歷程,“東影”無愧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7情景再現 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在長春,長影舊址博物館如同一個巨大的歷史放映廳,全方位展示著中國共產黨接收“滿映”、創立東北電影制片廠的歷史。踏入長影舊址博物館,“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八個大字,瞬間將人們帶入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

回顧1945~1949年,中國共產黨為電影事業付出了諸多努力。1945年9月底,延安電影團便擬定接收方案,隨后錢筱璋、舒群、田方等多路人馬先后行動,為接收“滿映”作準備。1946年4月,長春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正式開啟對“滿映”的全面接收工作。但因戰局變化,東北電影公司向北轉移至興山。

在興山,“東影”逐步發展壯大。1947年初,袁牧之提出“三化立功運動”口號和“七片生產”方針,推動“東影”多元化發展。期間,眾多杰出電影人如吳印咸、陳波兒、舒群、袁牧之、張辛實、袁乃晨等,為“東影”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袁乃晨更是被譽為 “新中國譯制片之父”,在長影開創的“人民電影七個第一”中,有四部都與他緊密相關。

8特寫鏡頭 電影人的故鄉情結

新象(北京)影業股份公司鶴崗籍導演高龍江,幼年時期就在鶴崗的電影院“俱樂部”里種下了電影夢的種子。從中國礦業大學建筑系畢業后,他放棄分配機會,毅然投身電影行業。

出于對家鄉的眷戀,也為獻禮鶴崗建市八十周年,高龍江帶領團隊,耗時一年半拍攝了紀錄電影《光影紀事——鶴崗城市記憶》。影片拍攝期間,許多鄉親義務幫忙,這份熱情如同電影中的群演,共同編織出對家鄉的深情。

高龍江深知,中國紀錄電影上院線艱難,但他從未放棄。他認為,《光影紀事——鶴崗城市記憶》這部電影承載城市歷史,意義非凡。未來它有望走進國家電影博物館、亮相電影頻道、在網絡平臺傳播,成為鶴崗的文化名片。

前不久,“東影”第一代演員于洋離世,這令高龍江頗有感慨——他決心以《光影紀事——鶴崗城市記憶》傳承電影先輩留下的寶貴光影財富。影片結尾,“過大年”后,鶴崗火車站浮現,候車大廳播報聲傳來,片尾曲《慢火車》唱響,勾起游子鄉愁,訴說著鶴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續寫著鶴崗與電影的不解之緣。這部承載厚重歷史底蘊的電影,將為這座城市增添獨特的文化魅力。

9續集開拍 跨越八十載再攜手

近年來,興山區在東影歷史文化挖掘與保護方面成果顯著。市區兩級聯動,市博物館、檔案館專門介紹“東影”歷史,兩處“東影”遺址的保護性修復與重建工作已啟動。興山區還打造了多個文化地標,電影廣場以長影為靈感;興山記憶館還原“東影”發展軌跡;本地電影事業也蓬勃發展,吸引多部影視劇前來取景。目前,鶴崗“東影博物園”正在籌備之中。

然而,興山區在完善歷史資料和籌建東影專題博物館方面面臨困難,急需長影集團的支持。今年恰逢鶴崗建市八十周年和長影創立八十周年,兩個重要歷史節點交匯,為雙方合作帶來了新契機。不久前,在長影集團新辦公樓會議室內,一場關于“東影”的“劇本研討會”熱烈展開。鶴崗市興山區委書記陳華明感慨道:“今日相聚,是‘千里尋親、再續前緣、傳承歷史、共謀未來’。”他們希望能深度參與長影今年的“十四個一”活動,提議在長影電影節頒獎晚會、演唱會等環節設立鶴崗分會場,或舉辦長影與“東影”主題演出音樂會,實現跨區域聯動。同時,推進“東影”遺址遺跡、舊居修復工作,計劃邀請長影、“東影”老演員重返故地,開啟尋根之旅。

長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嚴表示,鶴崗的“東影”三年是長影乃至中國電影的起點,對新中國電影影響深遠。今年雙方應緊密攜手,加強互動。他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設想,包括整理“東影”歷史資料、邀請鶴崗市委市政府參加長影慶典、圍繞長影“七個第一”和“東影”歷史開展電影節交流活動等。在物件展示方面,將通過贈送、租展或復制等形式,還原歷史場景。此外,還計劃組織人員到鶴崗實地考察,在興山區仿建電影場景,收集老藝術家物品陳列在博物館,推動電影事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在推動電影事業發展的道路上,雙方將攜手共進,共同講好“東影”故事,將鶴崗打造成充滿魅力的電影文化之城,續寫中國電影事業的精彩篇章。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鶴崗市委宣傳部提供

記者手記

追尋“東影”之光 汲取奮進力量

從興山記憶館到龍煤集團鶴礦醫院舊址,從鶴崗市博物館到檔案館,穿梭其間,仿佛與歷史進行了一次對話。泛黃的照片、斑駁的物件、珍貴的膠片,它們是歲月的見證者,靜靜訴說著往昔。在這里,我看到了“東影”建廠之初的艱辛,先輩們在廢墟上筑起希望,從簡陋攝影棚到艱苦創作場景,無一不是奮斗的注腳。

“東影”是中國共產黨首個電影制作基地,創造了“人民電影七個第一”。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籌備到完成不到200天,奏響工人助力解放的激昂旋律,拉開中國電影蓬勃發展的大幕。這背后是無數電影人迎難而上、齊心協力的熱血拼搏,他們不分你我,為拍出人民急需的電影揮灑汗水。

翻開“東影”第一代導演向異日記,先輩們告別延安、奔赴興山的畫面躍然紙上,他們穿越槍林彈雨、白手起家,一路砥礪奮進,孕育無數佳作與人才,為新中國電影奠基。

而眷戀家鄉的鶴崗籍導演高龍江,從兒時癡迷電影,到求學鉆研攝影,再到懷揣夢想,放棄優渥工作投身電影創作,一路堅守初心。他深知“東影”于家鄉的意義,決心拍一部講述鶴崗歷史的電影獻禮家鄉。其團隊耗時一年半拍攝紀錄電影《光影紀事——鶴崗城市記憶》,拍攝中,鄉親們義務相助,這份純粹與執著,正是“東影”故事在新時代的延續。

此次采訪,不僅是記錄歷史,更是汲取力量。“東影”的故事如熠熠星辰,激勵著新時代的我們,在傳承中創新,續寫著輝煌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黑龍江新聞網 incentive-icons
黑龍江新聞網
黑龍江新聞網官方賬號
34257文章數 168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貴安新區:三年大變樣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崇明县| 兴文县| 阿尔山市| 漠河县| 乌兰察布市| 嘉义县| 南岸区| 阜新市| 繁昌县| 旺苍县| 凌云县| 兴业县| 五大连池市| 龙门县| 林周县| 镇坪县| 昌平区| 东乡族自治县| 鄂尔多斯市| 新泰市| 利津县| 临朐县| 建昌县| 志丹县| 衡山县| 南陵县| 武川县| 寻甸| 开江县| 星子县| 吴桥县| 慈利县| 鲜城| 桐柏县| 青铜峡市| 广昌县| 凉城县| 巴彦淖尔市| 大邑县|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