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壇再現戲劇性一幕!
賴清德突然拋出“公司并購說”,暗示兩岸統一可談,條件由大陸來提。
而這位曾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政治人物,為何在執政周年之際突然轉變立場?
更令人意外的是,國民黨不但沒有歡迎,反而猛烈抨擊賴清德“輕視國家主權”。
那么這場藍綠陣營的角色大反轉,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算計?
賴清德一年的“戰績”
到5月20日,賴清德執政就滿一年了,在此之前多家民調機構發布的數據卻讓民進黨內部坐立不安。
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施政不滿意度高達54%,這一數字創下了臺灣民選領導人就職周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說實話,這樣的數據著實令人吃驚。
而除了對賴清德的政治表現不滿意之外,臺灣民眾對如今臺灣的整體氛圍也是呈現出悲觀的心態。
要知道民進黨執政以來一向擅長操弄民意,就連一些被認為偏綠的民調機構也不得不承認,賴清德的支持率在就職周年前下跌了8到9個百分點。
這種全面性的民意崩塌,恐怕連賴清德自己都沒想到。
究其原因兩岸關系緊張是民眾不滿的重要因素,賴清德上臺后不斷發表“臺獨”言論,還把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
這種對抗性的政策讓島內民眾越來越擔心臺海局勢,擔心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有43%的民眾認為,在賴清德執政后,臺灣變得更加危險了,看看現在的情況,這種擔憂不無道理,而三次環臺軍演就是最好的明證。
更要命的是,島內問題也讓賴清德焦頭爛額,他大搞政治清算,發動所謂“大罷免”行動,讓社會對立加劇。
這不調查顯示52%的民眾認為臺灣社會變得更加分裂,就連能源政策也飽受詬病,核三廠2號機停機后,高達72%的民眾擔心未來供電不穩定。
這些數字都在明確地傳遞一個信息,民眾對賴清德的施政越來越不滿。
面對如此嚴峻的民意危機,賴清德似乎“坐不住了”。
賴清德的兩岸統一言論
就在520就職周年前夕,他突然拋出了“公司并購說”,把兩岸關系比作大小公司之間的并購,說如果要談并購,得由大陸先開條件。
這番表態引發各方關注,也讓不少人感到意外,要知道這可是那個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
回看賴清德的這番言論,時機的選擇很有意思。
一方面是回應民意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對國際局勢的回應,特朗普最近談及中美貿易時提到“兩岸統一”,美國對臺政策似乎也在微調。
雖然賴清德在接受“敏迪選讀”專訪時拋出的“并購說”,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這位曾經叫囂“兩岸互不隸屬”的政治人物,突然用商業并購來比喻兩岸關系,還暗示說“如果大陸要并購臺灣,就要由大陸提條件”。
這種表述方式的轉變,著實令人玩味。
說句老實話這番言論跟他過去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要知道今年3月13日,他還把大陸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
這才兩個月的功夫,怎么就軟化到談“并購”了?這種轉變來得如此突然,不得不讓人懷疑背后的動機。
而細品這番“并購說”,其實暗藏玄機,賴清德把兩岸比作大小公司,表面上是用商業邏輯來淡化政治敏感性,實則是在為自己的政策轉向找臺階。
不過別被表象迷惑了,在同一次專訪中,賴清德還拋出了“四不一相信”的說法。
即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認可“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國兩制”、不與在野黨合作推進兩岸對話,還相信美國會持續加強對臺關系。
這哪里是什么軟化,分明還是那套“臺獨”的老調子。
有趣的是賴清德選擇在就職周年前夕拋出這番言論,這個時間節點很微妙。
說白了這就是一招“緩兵之計”,用商業話語包裝政治訴求,既不會得罪“臺獨”基本盤,又能向外界釋放某種緩和信號。
這種模糊策略,說到底是在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政策空間。
但問題在于,臺灣問題從來就不是什么商業并購可以比擬的,這是關乎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
賴清德想用商業邏輯來淡化政治本質,這種小聰明未免太過天真,更何況他的“四不一相信”已經暴露了真實立場。
不過賴清德的“并購說”一出,島內政壇反應可謂精彩紛呈。
最讓人意外的莫過于國民黨的態度,按理說國民黨作為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政黨,對賴清德這種軟化表態應該歡迎才對。
可結果卻恰恰相反,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直接炮轟賴清德“輕視國家主權”,而主權也不是商品,更不是可以進行買賣的股份商品。
這反應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平時動不動就被扣上“賣臺”帽子的國民黨,這回卻成了捍衛“臺灣主權”的急先鋒。
而一貫標榜“臺灣主體性”的民進黨,卻在暗示可以談“并購”條件。
朱立倫對賴清德言論的強烈抨擊上,國民黨主席以尖銳的措辭質疑現任領導人的立場,直指其言論可能暗示“賣臺”傾向。
他更進一步警告,當政治領袖發表這樣的言論時,就應當預料到可能面臨民眾的強烈反彈。
而這種角色錯位,簡直比電視劇還要戲劇化。
更深層次看,國民黨的強硬反應還有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賴清德的“并購說”不過是障眼法。
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就直言不諱地指出,賴清德的“四不一相信”才是真實立場,“并購說”不過是為了應對民調下滑的權宜之計。
說到底,這場圍繞“并購說”的政治博弈,本質上是臺灣政治精英在國際格局變化下的自保之舉。
賴清德想借此挽救支持率,國民黨則想借機重塑形象,但無論如何包裝,臺灣問題終究是中國的內政,任何政治算計都無法改變這一基本事實。
這種藍綠陣營的角色反轉,看似荒謬卻也是臺灣政治現實的真實寫照。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政治立場的轉變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只不過這種轉變能否真正解決臺灣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恐怕還是個大大的問號。
澳門月刊2025-05-19——賴清德以“大公司并購小公司”類比兩岸關系,朱立倫:以后兩岸不能講統一?“兩岸并購說”可能受美方壓力
臺海網2025-05-20 ——將兩岸統一比作“公司并購”?賴清德以商業話術包裝“臺獨”
環球網2025-05-20——臺媒:執政一年,賴清德讓臺灣“幾近赤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