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中學第六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及素質教育成果匯報演出的現場,一束追光燈驟然劃破黑暗,身著粗布長衫的 “陳喬年” 邁著堅定的步伐登上舞臺。臺下,近千名師生屏氣斂息,仿佛瞬間穿越回了 1920 年代的上海街頭。這并非專業劇團的演出,而是皖西中學師生自導自演的沉浸式歷史劇《覺醒年代》。這場由師生精心打造的劇目,將藝術與教育完美融合,以沉浸式體驗為紐帶,讓歷史記憶與時代使命同頻共振,成為新時代“大思政”教育創新的生動范例。
00 后變身革命先輩
熱血青春致敬信仰
百年風云激蕩,覺醒力量長存。電視劇《覺醒年代》以 1915 年《青年雜志》問世至 1921 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時間線,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藝術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如歌歲月。如今,這份覺醒精神跨越時空,在皖西中學的校園里激起新的回響。
盡管已是第三次“公演”,陳喬年的扮演者、高三(3)班的胡潤東依舊認真備場。他時而凝視遠方,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思索;時而喃喃自語,仿佛在與百年前的革命先輩對話。為精準刻畫陳喬年這一角色,胡潤東反復觀看歷史影像資料,逐字逐句研讀相關書籍,鉆研陳喬年的家書,試圖從字里行間捕捉其性格特點與精神氣質。他深知,陳喬年從赴法勤工儉學到為革命英勇就義,始終堅守信仰,這份堅韌與擔當,正是他要用表演傳遞給觀眾的精神內核。
舞臺大幕拉開,胡潤東飾演的陳喬年,眼神堅毅如炬,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都飽含著對革命先輩的無限敬意。在“就義”場景中,胡潤東步伐沉穩,臉上帶著從容與無畏,緩緩走向 “刑場”。那一刻,他仿佛真的將自己代入到了那個生死抉擇的時刻,讓觀眾透過他的表演,觸摸到了革命先輩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
“百年前的青年舉火把照亮黑暗,今天的我們更應接過精神火炬。”胡潤東感慨道,通過這次表演,他深刻理解了“擔當”二字的千鈞重量,也更加明確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所在。“雖然陳喬年自己沒有親身體會到當今中國的盛世,但是我作為他的飾演者,也可以說是他的眼睛。”胡潤東說,“如果像我一樣,陳喬年真的看到了當今中國現在偉大的模樣,我想應該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演一場戲讀懂幸福
先輩熱血換來今日歲月靜好
如果說胡潤東是在演繹革命先驅的堅毅,那么高三(14)班的楊晨露則在舞臺上詮釋著普通民眾在動蕩年代的苦難與掙扎。她所飾演的難民姐姐,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最樸實的情感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共情。彩排時,面對破碎的房屋道具,她反復練習如何表現出驚恐與無助;在模擬硝煙彌漫的場景中,她不斷調整自己的表情和動作,力求真實還原那個動蕩年代人們的苦難生活。
當舞臺上戰火紛飛的場景真實呈現,逼真的效果讓楊晨露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個風雨如晦的歲月。尤其是當看到“陳延年”“陳喬年”英勇就義的瞬間,她眼中噙滿淚水,聲音哽咽地說:“舞臺上的‘穿越’讓我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原來‘歲月靜好’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勛章。”在角色共情中,她完成了對家國情懷的認知重構,也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深刻意識到,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
參演劇目后,同學們收獲頗豐。有的同學說,從革命先輩身上學到了堅持與勇氣;有的同學則表示,要將這份精神融入到學習生活中;還有的同學撰寫了 “角色日記”,從角色的角度去思考歷史、感悟歷史。
全校師生 “拼” 出一堂課
細節里藏著對歷史的敬意
作為本學期藝體中心的“壓軸大戲”,沉浸式歷史劇《覺醒年代》歷經數月精心打磨,終于精彩亮相。從劇本構思到舞臺呈現,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全體師生的智慧與心血。藝體中心主任吳麗擔任總導演,帶領團隊反復雕琢劇本、打磨細節,力求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生動地再現于舞臺。
回憶起劇目創作的艱辛歷程,吳麗主任感慨萬分:“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全體師生共同完成的一堂實踐課。從劇本創作、角色塑造,到舞臺設計、排練演出,每個環節都飽含著大家的熱情與專注。”為了真實還原歷史場景,藝體中心的老師們查閱大量史料,對劇本內容逐字逐句推敲;同學們更是主動犧牲課余時間,利用午休、周末反復排練,在一次次加練中不斷打磨演技,只為在舞臺上完美詮釋角色。
“我們從全校海選了30多位同學參演,每一位入選的同學都倍感自豪,全身心投入到排練中。”吳麗主任言語間滿是欣慰與驕傲。
在劇目籌備過程中,校長室給予高度重視與支持。該校黨總支副書記胡昊、副校長楊曼多次深入排練現場,從劇本結構到舞臺呈現,從角色塑造到情感表達,提出諸多寶貴建議。在他們的指導下,劇組反復修改打磨,堅持“演出一次、改進一次”,力求讓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
在舞臺呈現上,團隊大膽創新,其中“時空追光”技術尤為亮眼。當現代學生與劇中 “陳喬年”隔空對話時,冷暖光影交錯輝映,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光影流轉間,仿佛在時空長河上架起一座橋梁,讓觀眾在今昔碰撞中,深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延續,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整個舞臺宛如一座“時光博物館”,觀眾不僅能欣賞精彩演出,更能觸摸到歷史的厚重溫度。
在多方合力之下,這場凝聚無數心血的演出終于綻放光彩。當舞臺大幕拉開,逼真的場景、生動的演繹,瞬間將觀眾帶回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帶來極具震撼力的視聽體驗。
把歷史演活
這堂思政課讓青春與家國情懷撞個滿懷
站在學校禮堂門口,看著學生們為演出緊張忙碌的身影,皖西中學詹明忠校長臉上浮現欣慰的笑容。“這場舞臺劇絕非簡單的歷史復刻,而是賡續紅色血脈、培育時代新人的生動實踐,更是我校‘厚德、自強、博學、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載體。”詹明忠話語堅定,目光中滿是期許。
在詹明忠看來,皖西中學始終錨定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的初心使命,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學校深知,教育不僅要夯實學生的文化根基,更要筑牢精神信仰之基,培育兼具學識與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此次打造沉浸式歷史劇《覺醒年代》,正是學校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創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以沉浸式體驗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壁壘,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
下一步,皖西中學將《覺醒年代》歷史劇打造成學校品牌文化,一屆屆傳承。演員高三畢業后,即啟動新一屆學生排練。讓這一兼具思政課與愛國教育意義的歷史劇,在皖西中學的熱土上生根發芽,孕育新希望。
“當代青年生于盛世,對歷史的認知多停留于書本。但歷史不僅是文字記載,更是一代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浴血奮斗的真實印記。”詹校長談到,學校希望通過這場劇,讓學生們穿越時空,身臨其境感受舊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困境,進而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當學生們親眼看到舞臺上先輩們的堅毅身影,親身感受那段崢嶸歲月,這種震撼遠超課堂講授。這場劇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堂觸及靈魂的思政大課,對學生和青年教師而言,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與升華。”
學校將此次演出納入校本課程,組織高一新生觀劇,并準備開展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主題班會,讓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劇感受。這種“參演—觀演—研討”的閉環設計,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單向灌輸的模式,實現了雙向互動,讓思政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六安二中黨委委員、副校長,皖西中學黨總支書記劉顯洋全程關注著這場演出的籌備與呈現,他深知這場歷史劇背后蘊含的教育價值。“以藝術形式打破思政課的時空壁壘,讓‘大思政’體系真正‘活’起來。”劉顯洋的話語擲地有聲。沉浸式體驗能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參與度與滲透力,讓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成為學生們主動探索、深刻感悟的精神之旅。
這場跨越百年的青春對話,既是對革命先輩的深情致敬,更是新時代青年對“強國使命” 的莊嚴承諾。當舞臺燈光漸暗,經久不息的掌聲在皖西中學校園中回蕩。這掌聲,是對精彩演出的贊美,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更是思政教育創新的答卷。當歷史以沉浸式的姿態呈現在青年面前,家國情懷自會在他們心中深深扎根、茁壯成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皮正莉 張孟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