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熱播,“海女”這個特殊職業走進大眾視線。
劇中,愛純媽媽光禮逃難到濟州島,成為一名職業海女。光禮每天花七八個小時泡在寒冷的海水里,在沒有任何呼吸裝備的幫助下,一頭扎進十幾米深的海底,徒手采集鮑魚、海膽、海藻等海產品。
謀生之艱苦,讓光禮發誓,死都不能讓女兒愛純當海女:“做牛都比做海女強。”
海女光禮丨《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照
《苦盡柑來》里,海女光禮的故事只占據短短一集,卻使得無數人為她的堅硬和溫柔感動落淚。她是濟州島萬千海女的縮影,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海女憑這項手藝供養家庭、哺育兒女。關于職業的艱辛,女性的堅韌,背后還有太多未述說的故事。
女性的海底世界
為何只有“海女”而沒有“海男”?
在17世紀的濟州島地區,男性因征召入伍、遠航捕魚等原因人口劇減,加上政府對男性的收入征收重稅、豁免女性的勞動收入,于是養家糊口的重擔落在了女性身上。
到了18世紀,女性潛水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男性,后來徹底占領主導地位,“海女”的稱呼由此而生。1960年代,海女們的收成甚至占濟州島漁業收入的六成。
在儒家傳統深厚的韓國,罕見地出現了女性挑起大梁的現象。“海女的收入變成了飯桌上的飯、丈夫的酒、孩子的書本和鉛筆。”
圖丨紀錄片《水下呼吸》
在《苦盡柑來》里,我們可以看到光禮的裝備非常簡陋:布制的潛水衣,一副潛水鏡,只帶一個浮球一個網兜便下海捕撈。如今,海女們的裝備與時俱進,穿起現代潛水衣,但仍然保持著不帶氧氣瓶、僅靠憋氣潛水的傳統。
圖丨紀錄片《水下呼吸》
要成為一名海女,練習憋氣是第一關。
海女內部會依據憋氣能力分為“上軍、中軍、下軍”。“下軍”一般只潛到3米深的海域,“中軍”則是5~9米深,“上軍”最深會潛到15~20米深的海底,單次憋氣最長能達兩分鐘之久。
近海的水域會有復雜的洋流,礁石遍布,暗流涌動。海女還面臨著被海藻纏腳、被鯊魚咬食等死亡風險。更深的海底也意味著離岸邊越遠,海女所面對的危險性也越高。但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海女們還是會深潛、多潛。
圖丨紀錄片《水下呼吸》
但危險不只來自大海,還來自這門職業本身。
最常見的是減壓癥,也被稱為“潛水員病”。這是一種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時造成的疾病,常見于潛水減壓上升期間或之后不久。它的癥狀包括皮疹、虛脫、關節痛、呼吸困難、乏力、干咳、麻痹,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除了減壓癥之外,海女的職業病還包括:頭痛,聽力障礙,中耳炎,胃病,心臟病和肌肉骨骼癥狀。特別是聽力障礙在老年人中很常見。
海女們會隨身攜帶口香糖和頭痛藥。咀嚼口香糖可幫助減少耳鳴,而頭痛藥則是對付每天數百次反復下潛造成的頭痛。
盡管海女的死亡率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據韓媒2018年的一則報道,自2011年以來,共有55名潛水員在捕撈海產品時死亡,其中45人(81.8%)年齡在70歲以上。
圖片來源:紀錄片《水下呼吸》
是天賦還是訓練?
在紀錄片《水下呼吸》中,一名“中軍”海女曾感嘆,“上軍”憋氣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無法靠訓練達到。
憋氣和潛水的能力,是依靠天賦還是長期訓練?
一名海女認為成為“上軍”靠天賦丨《水下呼吸》
有個專門研究“超人類”的團隊,對海女的遺傳適應性進行了研究,文章發表在今年5月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團隊找來三組受試者,分別是30名濟州島海女、30名濟州島人(非海女),以及31名首爾人。經過基因組學分析,研究者發現,現代濟州島人包括海女和非海女,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而韓國大陸人與濟州島人的基因差異,與跟日本人或中國北方漢族的差異一樣大。
三組受試者的脾臟大小沒有差異。在模擬潛水實驗中,海女組的心動過緩比其余兩組更加明顯;不過研究者認為,這是海女經過長期訓練的結果。
海女的心率比對照組更低丨參考資料[2]
基因分析還發現,一個與心臟舒張壓降低相關的等位基因,在濟州島人(包括海女和非海女)基因中出現的頻率是33%,而韓國大陸人的頻率為7%。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海女即便在懷孕期間,也需要下海工作。而心臟舒張壓的降低,可減輕女性在懷孕期間潛水時經歷的高血壓并發癥。
我們或許可以大膽猜測,因逃難而流落到濟州島的光禮,早亡原因之一,就是她確實沒有本地人那么適合海女工作。
同一組研究者也曾研究過另一組“超人類”,東南亞的巴瑤人。巴瑤人生活在群島之間,沒有國籍,被稱為“海上游牧民族”。淺海上搭建的高腳木屋就是他們的家。為了獲得食物,他們不依靠任何裝備,潛入20~30米深的海底捕獵。巴瑤人甚至從小就會把耳朵的鼓膜刺穿,以減少潛水所帶來的耳鳴和頭痛。
團隊找來了59名巴瑤人和34名薩魯人(兩個民族在地理上相近)。經過對比,他們發現巴瑤人的脾臟明顯更大。在潛水的過程中,更大的脾臟會增加血紅細胞循環的體積,從而將氧氣的使用率提高9.6%。而脾臟的大小,研究者認為與自然選擇有關。
巴瑤人和薩魯人的脾臟大小比較丨參考資料[1]
總而言之,無論是海女還是巴瑤人,他們的潛水能力都是基因適應和長期訓練互相影響的結果。
還有一項來自韓國本土團隊的海女適冷性的研究。上世紀60到80年代的海女,身穿薄薄的棉質泳衣就能忍受海水的寒冷;但這種冷適應特征,在穿專業潛水衣的現代海女身上已經消失。
研究者在濟州島招募了289名在職海女,平均年齡66歲。全身耐寒性測試發現,老齡海女在低溫環境下,核心溫度更穩定,平均皮膚溫度更低,能量代謝更小,表明老齡海女仍保留了一般的冷適應性狀。
舊時海女與現代海女的潛水衣差異丨參考資料[3]
由于獨特的潛水方式、嚴謹的階級組織、海神祭典以及半母系社會,濟州島海女文化在201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女的一個傳統是女性互助。
海女群體中有帶教的習俗,老海女向年輕海女傳授憋氣技巧、潛水技巧,如何根據風向、海浪聲來辨別當日是否適合下海,以及采集海產品的技巧。
采集上來的新鮮食材,她們會將一部分立即烤食并平均分享,還會分享哪個海域有更多海產品的信息。集體中如果有人懷孕、生病,她們也會將一部分的收成分享出去。
海女們在岸上分享食物丨《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照
這是一個聯系緊密的女性集體,她們依靠辛勤的勞動填飽肚子、幫助他人、在家庭中獲得地位與尊嚴。
韓國女星宋智孝將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挑戰成為海女丨JTBC
隨著經濟崛起和社會變遷,海鮮養殖業逐漸規模化和工業化,獲得海產品不再需要以生命為代價,而潛水也成為了一項休閑娛樂活動。
濟州島一個有著海女壁畫的海女工作間丨Samantha Chisholm Hatfield
《苦盡柑來遇見你》的火爆,背后不僅是海女的文化敘事,更是堅韌女性的性別敘事。只要給女性一片天地,無論環境多艱難、條件多惡劣,她們都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她們不只關注自身,還慷慨地互助,建立起獨一無二的文化與傳統。
這大概是海女故事最動人的地方。
參考資料
[1] Ilardo, M.; Moltke, I.; Korneliussen, T.; Cheng, J.; Stern, A.; Racimo, F., et al. (2018).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Adaptations to Diving in Sea Nomads. Cell, 173(3), 569-580.e15.
[2] Genetic and training adaptations in the Haenyeo divers of Jeju, Korea. Aguilar-Gómez, Diana et al. Cell Reports, Volume 0, Issue 0, 115577
[3] Lee, JY., Park, J. & Kim, S. Cold adaptation, aging, and Korean women divers haenyeo. J Physiol Anthropol 36, 33 (2017).
[4] “海女”對冷水潛水具有遺傳適應性. 中國科學報
[5] 紀錄片《水下呼吸》
[6] 尋訪巴瑤族,最后的海上吉普賽人. 澎湃新聞
[7] “???? ??? ‘??’ ?? ????? ?? 6?”. ?????
[8] 97?? 25? '?? ?? ??'…???? ?? ???. ????
[9] ?? ??? ??? ??? ?, ??. brunch story
[10] Last of their kind. Oceanographic
[5]
[6]
作者:Greye
編輯:Luna
封面圖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