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秋,正在北戴河主持會議的毛主席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信。
毛主席看完信件后頓時勃然大怒,但卻在看到落款人姓名的一瞬間,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因為這個人正是烈士趙一曼的兒子,陳掖賢。
那這封信到底寫了什么?陳掖賢為何貿然給毛主席寫信?而主席的反應又為何這般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風云縹緲的歲月一探究竟。
1957年冬,陳掖賢抱著沉重的心情跟父親踏上前往黑龍江的火車。
此行是為了解開縈繞在他心頭多年的疑惑,這年已經28歲的陳掖賢還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
雖然在那時,趙一曼的英勇事跡已經被拍成電影,在全國范圍傳播。但陳掖賢只知道母親是黨員,他還是襁褓嬰兒的時候,母親便不知所蹤。
父親陳達邦常年為抗日事業奔走,陳掖賢自幼就被寄養在伯父伯母家,寄人籬下的日子十分困苦,他十分渴望親人尤其是母親的陪伴。
但命運卻狠狠地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經過多方調查與核實,陳掖賢被告知,他就是為國英勇捐軀的烈士趙一曼的獨子!
而趙一曼早在1936年就死于日本人的折磨下,英勇就義。
陳掖賢在哈爾濱的烈士博物館,看到母親趙一曼就義前寫給自己的遺書。信件字字句句寫滿了一個母親的遺憾,卻又道盡了一個革命戰士的勇敢和無畏。
陳掖賢含淚跪在博物館前,一字一句將母親的遺書謄寫下來,讓周圍的人也忍不住動情落淚。
與此同時,趙一曼后人還活著的消息也被相關人員得知。周總理得知后也多次慰問陳掖賢,希望在生活等各方面給予他幫助。
政府相關人員主動找到陳掖賢,提出替他申請烈士家屬的補貼,但陳掖賢的反應卻出人意料。
“我不要,媽媽的鮮血錢,我是用它來吃還是來穿?”陳掖賢義正言辭的拒絕,讓眾人都無法反駁。
烈士的后代都有一身傲骨,畢竟他們骨子里流淌的血液都是一樣的。但陳掖賢后來的所作所為卻讓人大失所望,甚至沒能為自己落得一個善終……
得知母親真實的身份后,陳掖賢更加努力地投身在祖國的建設事業中。他原先想成為一名外交家,可祖國當時更需要的是工業建設人才,于是他又奔赴北京工業學院進修。
1957年,陳掖賢與他的學生張友蓮結婚,兩人婚后育有一女。但妻子突然患上了嚴重的情緒病,原本還算穩定的家庭,突然變得捉襟見肘。
次年,黨中央擴大會議下達了以實現工農業高指標生產的全國范圍性的群眾運動。全國人民斗志昂揚,勢必要改變貧窮的命運。
但這次激進的運動,換來的卻是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和糧食緊缺。在看不見的角落里,有無數的平頭百姓忍受著饑餓,甚至有的不知不覺地死去。
而陳掖賢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原被派去公社勞動鍛煉,工資也不算低。但卻因為妻子的醫藥費頗多,陳掖賢常年挨餓,精神狀態也不太好。
父親陳達邦后來也組建了新的家庭,重新添了幾個兒女,陳掖賢自覺身份尷尬,也不愿意多和父親來往。
就在這時,被困苦沖昏頭腦的陳掖賢,做出令自己懊悔終生的決定,他親手提筆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信件的內容很簡單,只是洋洋灑灑地抄寫了李白的《憶秦娥》。此詩表達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反差,以及痛斥上位者尸位素餐的行徑。
陳掖賢將此信送到毛主席,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毛主席博古通今,又怎會不知道來信者的意有所指?
只見毛主席勃然大怒將信件摔在地上,但卻在看見落款人名字的瞬間怒氣全消。
在長久的沉默后,毛主席長嘆一聲:“罷了罷了,不過是個孩子。”
主席看在其母趙一曼的面子上,沒有計較陳掖賢的僭越。但這封信卻在后來的十年動蕩里,成為陳掖賢的“催命符”。
毛主席沒有追究陳掖賢,但卻助長了他口無遮攔、不識進退的毛病。
陳掖賢看著困苦的百姓,病重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女兒,再也無法提起精神工作。他終日渾渾噩噩,還被送去醫院接受精神治療,但病情卻沒有改善。
在動蕩的日子里,陳掖賢被有心之人利用,接二連三地發表“不當”言論。他不僅失去了“鐵飯碗”,被下放成為一名工人,甚至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
1974年秋,陳掖賢突然好幾天沒去上班,同事擔心他,于是和領導一起去他家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
可他們一進到陳掖賢的宿舍里,就看到陳掖賢倒在床上,氣息微弱。眾人急忙將他送去醫院去,卻被告知陳掖賢已經四五天沒有進食,若再晚來一步就天人永隔了。
經過醫院的搶救,陳掖賢撿回一條小命,但他卻從此一蹶不振。
一年后,陳掖賢在家里自縊身亡,被人發現時已經回天無力。
他的女兒陳紅收起悲痛替父親收殮,意外地發現父親留下的遺書。
“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不要給組織上添任何麻煩。記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則,就是對不起你奶奶!”
陳掖賢在生命的最后都還想念著母親,實在是令人可悲可嘆。
每個人都是復雜多面的,盡管陳掖賢生前生活狼狽,下場凄慘,但這與他從小失去母親,從小寄人籬下的成長經歷,有分不開的關系。
我們偉大的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為我們鑄成錦繡河山,為了實現華夏的偉大復興,他們不惜放棄了自己的后代,甚至是生命。
除了趙一曼,還有許許多多的先輩無私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我們才能有如今安穩和諧的生活。
陳掖賢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謹記著母親的遺命,憂國憂民,先人后己,他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資料來源:
2013.10.08 湖南日報 趙一曼遺產僅一封信 遺憾未對兒子盡到教育責任
2017.06.08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父親將趙一曼三個字刺在身上
2013.10.08 湖南日報 趙一曼家事(二):二十八才知親生母
共產黨員網 《毛澤東生平年表1957-196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