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另類說話藝術
文■ 瞿大春
李科長面對服務對象的邀約宴請,只是在電話里頭很客氣地連說了兩聲“謝謝,謝謝,心意領了,有機會下次再說。”可時隔不久,對方再次登門誠邀,李科長耐不住情面,只得欣然前往。事后被相關部門查處,受到了黨內(nèi)警告處分。李科長覺得很“冤”,認為自己本意確實不想去,而且去了以后也沒有吃什么東西,更沒有拿人家什么東西,只是禮貌性地應付了一下,都怪情面惹得禍。
其實,李科長的“冤象”在工作、生活中并不少見,看似“很冤”其實“活該”,拒絕為什么不能做到斬釘截鐵呢?
拒絕不要留余地。作為公職人員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公權(quán)力,但記住了,公權(quán)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不是用以謀取私利的。在我們行使公權(quán)力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要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盡可能減輕人民的負擔,減繁辦事的程序,真正讓老百姓感受到黨的公仆形象。當然,我們按照原則、規(guī)矩替老百姓辦好事情以后,難免會讓對方產(chǎn)生“感恩”之心,事后想施以小恩小惠予以感謝,或請吃一頓,或捎帶一些本地特產(chǎn),或塞個紅包等等,對這種“理所應得”的回饋,作為公職人員,在斷然拒絕的同時,千萬不能話有余地,留有讓對方想象的空間,是不是現(xiàn)在不方便?是不是旁邊有其他人?是不是表達的方式不對?是不是場合不對等想法?拒絕就要大膽地說出來:為民辦事,是我的職責,給你把事辦好,更是我的責任,用不著任何方式的感謝!
拒絕不能留有余音。在人際交往中,說話留一分,日后好見面。有的公仆就把這種公式應用到了行駛公權(quán)力之中。這應該是講我們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不能把話講得太滿太過,冒然下結(jié)論,與事實不相吻合。而作為公職人員,在拒絕“感恩”上,就是要把話挑明、講滿,不要去讓工作對象去揣摩、猜測,變“謝謝”為“用不著謝”,變“我去不了”為“我不會去”,變“不用麻煩”為“不能麻煩”等,說出來的話,讓對方一聽就明白,無需做下篇文章,一聽就知道你只是履行了你的職責,他是得到了應有的服務,不能話中有話,話外有話,話后有話。有的人之所以說話有余音,就是主觀上想把手中的權(quán)利當作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辦不好,你不能怪我,有原則制度在這里,辦好了,你得謝我,既有原則在這,更有我?guī)湍闩Φ慕Y(jié)果,否則,不會這么圓滿。這也是很多公職人員為什么會在“事成之后”第一時間將“喜訊”告知服務對象的原因罷了,甚至故意講個“兩口話”,暗示對方要怎么地、該怎么地,才會怎么地。
拒絕不能留有余味。老百姓形容一件食品十分可口好吃,常用“余味無窮”來形容。過去做一道菜,只需放油放鹽,火候一到,立即起鍋,照樣好吃而且營養(yǎng)健康。現(xiàn)在不一樣了,除了油鹽,還有什么香油、生抽、老抽、雞精、味精等多種調(diào)料傾斜而致,吃了以后讓人口干舌燥,甚至惡心,長期吃外賣的,有幾個肚子不大身體不胖的,而且長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做菜是一門藝術,講話更是一門藝術,我們有些手握公權(quán)的人員,硬是活生生的把一句話能說清楚講明白的事情變得“余音繞梁”,堪比“交響樂”。比如說:“謝就不用謝了,是多虧了組織,我個人的努力可以忽略不計,要謝你就感謝組織吧,我只是代表組織做了一些工作而已”,千萬不能搞些七地八地,“人多眼雜,方便的時候,我們一起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就可以了……”,此類語言一出,怎么不讓人去揣測你是什么意思?怎么不想方設法表達“心意”?
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及其實施細則是對全體黨員的行為規(guī)范,更是行為準則,替老百姓辦好事,是職責,辦成事,是職能,不能把為人民服務與圖利益回報等同起來。作為公職人員,要多講明白話,少講曖昧話,多講實在話,少講“空頭話”,多講黨的話,少講“江湖話”,多講愛民為民的大白話,少講為他人“下套”替自己“挖坑”的話,謹防“腐”從口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