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紀念“五卅”運動100周年。當年慘案發生之際,一位大學老校長為何出面保護上海工會領導人?5月21日,作為“圖像證史”系列研究“三部曲”的收官項目,800余幅歷史照片形成一部《圖說光華大學》,多件珍貴圖文資料證實光華大學首任校長張壽鏞與李立三、劉少奇等人的愛國反帝故事。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說光華大學》。
張壽鏞拒絕簽署文件解散工會
5月15日,上海日本內外棉紗廠第七廠停工,廠方與工人沖突中,工人代表顧正紅中彈身亡,13人受傷,11人被捕,引發民眾憤怒。5月30日,上海萬余學生、市民游行抗議,遭巡捕逮捕百余人。群眾前往老閘區捕房要求放人時,遭遇英籍捕頭開槍,造成6人死亡、30余人受傷。慘案發生后,全國多地罷工、罷課聲援。
事實上,作為華東師范大學前身之一,光華大學正是“五卅”后不久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綜合性大學。張壽鏞這位創校校長執掌校政長達20年,之前歷任浙、鄂、蘇等省財政廳長,以及國民政府財政部次長等職。整整100年前的5月21日,他上任江蘇滬海道尹,履新不久便爆發了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
1925年,五卅運動中上海總工會的游行隊伍。
張壽鏞以保護青年、愛國志士為先,與捕房交涉釋放被捕全市學生。6月11日,17名被捕者終于獲釋。同時,他維護社會秩序,調和勞資矛盾,勸說商會制止罷市,并向相關部門報告情況。6月26日,他親自持“政府負責交涉,商店請先開市”旗幟走向街頭游行,勸導商家復業。
更值得注意的是,張壽鏞反對查封中共領導的上海總工會。是年9月,中共領導的上海總工會遭巡捕查封,張壽鏞聞訊后及時通知上海總工會負責人李立三、劉少奇等人撤離,免遭拘捕。同時公開反對查封行動,主張“工會改善則可,解散則不可也”,拒絕在相關文件上署名。
1925年9月12日,張壽鏞在光華大學霞飛路開學典禮上講話。
對于五卅慘案,張壽鏞指出,“愛國之士無辜而死者數十人。其身死矣,而未死者哀其死,敬其死。”此外,張壽鏞還督促修繕道路,保障奉軍北撤,避免沖突升級,以一己之力履行職責與歷史擔當。
1925年6月3日晨,圣約翰學生為哀悼被日本劊子手所殺害的中國工人顧正紅以及在南京路上犧牲于英帝國主義者手下的學生群眾,在圖書館前降半旗。與美籍校長卜舫濟發生沖突,激起全體學生脫離圣約翰,創建光華大學。該照片左下角有T.T.L.字樣,正是拍攝者林澤蒼(TzeTsang Ling)的姓名拼音縮寫。
光華抗戰損失達30億元
“光華”乃光我中華之意,在革命戰爭年代卻是命運多舛。1925年光華大學建校之初,得到王省三的90余畝捐地,光華大學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今東華大學)奠基。經十余年建設,至1935年建校十周年時,已建成中山路校門、大學和附中教學樓、宿舍樓等標志性建筑,校園設施日臻完善,校園氣象蒸蒸日上。然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這座凝聚無數國人心血的校園,在日軍鐵蹄下遭遇滅頂之災。
1937年11月,光華大學男生宿舍被炸毀前后對比照片。
“八一三”淞滬抗戰后,大西路校園淪為戰區,重要文件與儀器被緊急轉移。11月9日至13日,在日寇炮火中,大禮堂、教學樓、宿舍、實驗室等14處建筑化為廢墟,圖書館珍藏付之一炬,據1945年12月校方上報教育部的數據,直接損失超過30億元,間接損失達8000萬元。
面對滿目瘡痍,張壽鏞校長遙望火海,雖潸然淚下,卻毅然破涕而笑:“我校為抗戰而犧牲,自當隨抗戰勝利而復興也!”據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館長、《圖說光華大學》主編湯濤介紹,當時光華在捐地基礎上投建校舍約40萬元,這片校園若按當今土地價值核算,僅百畝土地就價值40個億。
1945年12月光華大學填報抗戰期間財產損失報告表。
為保存教育火種,1937年12月,光華大學在四川成都設立分部;1941年底上海孤島淪陷后,學校更名為誠正文學社、格致理商學社、壬午補習社,以隱晦名義堅持辦學,一校兩地在困境中延續育人薪火,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守護教育文脈不斷。
汪道涵攜親友共28人投奔延安
大學非大樓也,留得人才、留得青山。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具有反帝愛國傳統的光華學子成立抗日救國會,積極宣傳抗日、籌募抗日經費,支援抗日愛國運動。光華大學周而復、馬子華、田間(童天鑒)等一批在校學生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在當時文化戰線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1931年9月,光華大學楊人偉、楊人倜請纓從軍抗日。圖為《民國日報》報道情形。
1937年春,汪道涵考入光華大學理學院數理系,插入本科二年級。是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從光華大學回到安徽明光,創辦《抗戰日報》,組織“青年抗敵后援會”和演出隊,以各種方式宣傳抗日;8月,中共明光臨時支部成立,任支部書記;10月中旬,毀家紓難,他與父親汪雨相帶領全家、中共明光臨時支部成員及親友共28人,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幫助下奔赴延安,受到林伯渠、葉劍英等親切接見。
1938年,受中共中央委派,光華校友汪道涵從延安到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七里坪,歷任新四軍五支隊辦事處處長、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及縣委書記,為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值得一提的還有,1939年,光華大學附中高二年級聯合組隊前往膠州路孤軍營慰問困守上海租界的謝晉元部隊官兵。學生們為官兵們表演歌舞等文藝節目,組織籃球隊與部隊士兵進行比賽,鼓舞士氣。謝晉元將軍則為學生刊物《嚶鳴》雜志題詞“學習要自動”。
1939年,謝晉元將軍為光華大學附中學生雜志《嚶鳴》題詞。
據考證,1938年,中共地下黨就在光華大學附中成立黨支部,次年中共光華大學支部成立。黨支部在抗戰時期帶領光華學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爭時期領導學生參加“反內戰、爭民主、迎解放”等運動。他們為光華大學的完整保存,為迎接上海解放和新中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比如喬石同志曾擔任光華附中地下黨支部書記,尉健行同志在光華附中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聞鏈接】《圖說光華大學》四大篇章
第一篇“愛國愛群:聲援五卅光華肇建(1925-1926)”,講述“五卅慘案”后圣約翰大學師生抗議英帝國主義暴行,自主創辦光華大學的歷程。
第二篇“知行合一:巍巍學府為國儲才(1926-1937)”,展現光華大學在張壽鏞校長領導下,培養英才、廣攬名師的輝煌成就。
第三篇“格致誠正:抗戰烽火滬蓉辦學(1937-1946)”,記錄光華大學輾轉辦學的堅韌精神。
第四篇“日月光華:戰后復校合并新生(1946-1951)”,回顧戰后重建和大夏大學合并組建華東師大的歷史進程。
原標題:《八百余幅圖像證史:校長張壽鏞“五卅”保護劉少奇等,校友汪道涵舉家投奔延安》
題圖來源:徐瑞哲 攝
題圖說明:華東師大檔案館內的光華大學校門復原樣。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