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來
《人民日報》單月三度聚焦貴陽
點贊其高質量發展創新實踐
從路邊音樂會點燃城市煙火氣
到越界影城引爆商圈消費熱潮
再到貴陽貴安深耕數字經濟
三次點贊
見證貴陽以文化賦能、業態融合、數字引領
走出西部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
5月10日
《人民日報》刊發報道
《來貴陽,感受一場路邊音樂會》
點贊貴陽路邊音樂會
相關報道如下:
在貴州省貴陽市老東門城墻上,有一座造型獨特的文昌閣:三層三檐,九角攢尖,屹立400余年而不倒,是貴陽的歷史地標之一。兩年前開始,一場場路邊音樂會在這座古建筑前唱響。
石板地、古城墻,架子鼓、電吉他……歷史建筑與現代旋律的碰撞,給市民游客帶來驚喜,也為貴陽這座旅游城市增添魅力。
無門票,零距離,沒有商業參與,兩年來,路邊音樂會在貴陽街頭持續唱響,截至目前已舉辦400余場,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共享音樂文化盛宴。
“音樂成為無形的紐帶,將大家凝聚在一起”
暮色漸合,燈光點亮古老城墻,樂手抱著吉他撥響前奏,一場“勞動者之夜”專場路邊音樂會就此開啟。民警一曲輕快的說唱,消防員打起快板;臺下觀眾晃著手機電筒,為各行各業的奮斗者喝彩。這個“五一”假期,貴陽市各地相繼舉辦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路邊音樂會,吸引市民游客駐足,沉浸于歌聲的海洋。
路邊音樂會,在貴陽早有傳統。1937年,音樂團體筑光音樂會開始在貴陽街頭巷尾唱響抗日救亡歌曲,用音樂凝聚抗戰力量。80多年后,從文昌閣斑駁的城墻下,到甲秀樓的飛檐翹角前、黔靈山公園的蔥郁林木間,當地音樂人的街頭表演時常吸引市民游客駐足欣賞,猶如一場場小型音樂會。2023年,當地文旅部門敏銳地抓住這股潮流,將零散的路演整合為“貴陽路邊音樂會”品牌,在城區地標建筑前設置場地,為音樂愛好者提供表演舞臺。
“臺下觀眾黑壓壓一片,不得了!”說起在路邊音樂會登臺演出,78歲的“美聲大爺”秦賢志難掩興奮。
“美聲大爺”這個名號是網友起的。年輕時就愛好唱歌的秦賢志,退休后重拾舊好,常與同伴在黔靈山公園練歌。有一次,文昌閣路邊音樂會現場,男高音歌唱家張英席正在演出,觀眾區里的“粉絲”秦賢志忍不住放聲跟唱,中氣十足。工作人員遞過話筒,秦賢志絲毫不怵,這段視頻迅速在互聯網上收獲百萬點擊量。之后,秦賢志還收到路邊音樂會的邀請,有機會與張英席同臺合唱。
“我們以不同主題辦專場,比如結合貴州民族文化、邀請知名音樂人、舉辦城市‘對對碰’專場等。”云巖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婷介紹,“當然,我們也保留了路邊音樂會一直受群眾歡迎的形式——全場大合唱,普通人可以通過我們的公眾平臺留言報名參與。”
就這樣,來自各年齡段、各行各業的音樂愛好者踴躍登臺。夢想成為說唱歌手的帥氣少年楊嘉逸勇敢亮相,帶動觀眾隨節拍搖擺;利用閑暇時間苦練歌技的出租車司機劉國紅放聲高歌,與臺下觀眾齊聲歡唱……“音樂成為無形的紐帶,將大家凝聚在一起,讓城市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秦賢志說。
“既能展示音樂,又能推廣我們的特色文化”
折耳根樂隊是貴州的一支本土樂隊,他們是第一場路邊音樂會的樂器“贊助”者。成立于2018年的折耳根樂隊,由視力障礙者和健全人組成,大家因為熱愛音樂相聚在一起。
樂隊為啥取名“折耳根”?“折耳根是我們本地人喜愛的特色美食,植物精華部分生長在黑暗的地方,生命力頑強,這也是我們樂隊想傳遞的精神。”樂隊鼓手陳昌海說。
一次,在路邊音樂會舞臺,折耳根樂隊翻唱了幾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上千觀眾打開手機電筒,照亮舞臺并與他們合唱。有些樂隊成員雖然看不見,但聽覺極為靈敏,“我能感受到觀眾就在身邊,臺上和臺下融為一體,那種歡樂的氛圍非常感染人。”吹奏手楊盼說。
音樂會上,折耳根樂隊還演唱了一首原創作品《彈珠珠》。“這是一首方言歌曲。彈珠珠,揪麻雀,躲貓貓……講述的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趣事。”陳昌海說。路邊音樂會結束后,樂隊迅速走紅,他們推掉了許多商業演出,專心在自己經營的樂光里推拿館一起工作、排練,創作更多的原創作品。“路邊音樂會給了我們嶄新明亮的舞臺,我們想走得更遠。”樂隊成員表示。
路邊音樂會興起后,來自貴陽本地的市集樂隊也開始關注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創音樂。“路邊音樂會既能展示音樂,又能推廣我們的特色文化。”市集樂隊主理人李乾說,貴州的民族樂器和唱法技藝獨具一格,傳統手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跟音樂很好地結合。
張婷介紹,目前,已有80余支樂隊、1500余位音樂人登上了文昌閣路邊音樂會,10余位本地音樂人還將音樂會作為原創作品的首發平臺。“我們鼓勵和扶持本地音樂事業發展,每場都爭取加入一支本地原創樂隊,為原創音樂人提供更多表演和展示作品的機會。”張婷說。
“讓音樂融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之中”
坐上小板凳,80后短視頻博主鐘棠將手機對準舞臺和觀眾,捕捉路邊音樂會的精彩畫面。作為路邊音樂會的新媒體志愿者,鐘棠幾乎場場不落,“享受音樂,宣傳家鄉,一舉兩得!”
招募新媒體志愿者是貴陽路邊音樂會的一大特色。“沒有門檻,想參與的都可以加入。”鐘棠所在的拍攝組有數百名志愿者,在他們的傳播下,73場文昌閣路邊音樂會全網曝光量超50億次。
“路邊音樂會為大家提供了滿滿的情緒價值,我們全力以赴做好保駕護航,讓音樂會可持續、能持續。”張婷說。
動輒上千人的一場活動,確保公共安全至關重要。“每場音樂會,都需要公安、交管、衛生健康等部門參與統籌協調。”貴陽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文昌閣地處貴陽老城,人多車多,交管部門積極引導,確保行人安全、車輛暢通。
音樂會同樣重點關注線上觀眾的體驗。“有觀眾留言反映現場燈光太暗,下一場我們就增設了燈牌;反映網太卡,我們就聯系電信部門來解決。”云巖區委相關負責人說,路邊音樂會現場能容納上千人,還有很多人通過網絡直播觀看,大家的感受同樣重要。
在不同的時間點,貴陽市各區推出了不同主題的音樂會,如“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烏當區推出紅色主題的路邊音樂會;“六一”兒童節前夕,云巖區推出了“六一”專場;花溪區靠著大學聚集的優勢,上演高校藝術學院之間的“巔峰對決”。
“通過培育音樂文化,打造音樂產業,讓音樂融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之中。”云巖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路邊音樂會既豐富了群眾文娛生活,也賦予城市文旅發展新活力,裝點了貴州特色的“詩和遠方”。
截至目前,貴陽市已舉辦400余場路邊音樂會,現場觀眾達300余萬人次,共有7萬余名市民游客登上過路邊音樂會的舞臺。以路邊音樂會為契機,貴陽正在培育一批文商旅融合的特色品牌,全面提升旅游產品供給能力,將“愛樂之城”這張新名片擦得更亮。
5月18日
《人民日報》刊發報道
《一張電影票聯動300多戶商家》
點贊貴陽越界影城
帶動文旅體消費熱潮
相關報道如下:
電影票和辣子雞,看似沒關系,卻緊緊“黏”在一起。
貴州貴陽,洪碧文開的辣子雞飯館離越界影城不遠,顧客只要出示電影票票根,餐費一律打折。
“影城火爆,小店跟著受益,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50%!”洪碧文笑言。
在貴陽,一張電影票就像一把鑰匙,解鎖“吃住行游購娛”多種體驗。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加強服務供給能力建設,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貴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胡琳說:“我們努力把越界影城做成城市地標、旅游打卡點,將觀影‘流量’變消費‘留量’,助推形成新的文旅體消費熱。”
位于云巖區的越界影城,擁有亞洲最寬的32.16米巨幕,搭配新一代4K激光放映系統、12.1聲道環繞音響,硬件設備一流,由此火爆“出圈”。今年已有30余萬人次為一塊屏而來,其中四成來自省外。
“開業7年,這是最輝煌的時候。”越界影城總經理陳開放欣喜之余,也有擔憂,“怎樣才能保持熱度,變‘網紅’為長紅?”
精準分析客源,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
越界影城增加觀影場次,開設“凌晨專場”,延長影片播映時間,新上虛擬現實影廳。
貴州非遺文化展演,也讓觀眾有意外之喜。放映廳外,一陣空靈婉轉的歌聲飄來。參與《哪吒之魔童鬧海》影片配音的黔東南侗族大歌團隊,正在進行原聲演唱。看完電影接著欣賞侗族大歌等非遺展演,影迷楊雪妮覺得“不虛此行”。
商旅文體健多業態融合,激發消費活力。
“拿一張票根游貴陽!云巖區寵粉還沒完。”湖南影迷李麗放原本只想來看場電影,卻被其他消費場景吸引,“憑票根吃火鍋、喝咖啡、逛酒吧、住酒店、游景區,享減免優惠,到一家酒店吃自助餐竟然還能報銷電影票。”
“我們主打‘聽勸’,成立專班隨時收集網友意見,以優質特色活動、優質服務吸引游客。”云巖區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周文佳帶著團隊,策劃了不少“觀影+”活動。增加公交專線、夜間擺渡車,方便大家從影院前往酒店、景區;游客看完電影,可以跑馬拉松,看足球賽,還能參加電影主題研學游。
越界影城的“票根”與貴陽市300多戶各類商家聯動,打通了交通、住宿、餐飲、零售、景區等影旅融合產業鏈,3月帶動餐飲住宿消費環比增長45%。
“為了一塊屏奔赴一座城”,越界影城帶起一波文旅消費熱潮。貴陽借勢而上,加快打造文旅消費集聚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圈。
影城旁,一座集特色美食、文創產品與非遺技藝等于一體的越界市集初具規模。放眼周邊,青云市集、太平路、新印1950等熱門街區、商圈與此呼應,實現區位聯動、商業互補、客流共享。
5月21日
《人民日報》刊發報道
《貴州貴安新區做強做優數字經濟》
聚焦貴陽貴安數字經濟
相關報道如下:
我們平時上網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需要輸入身份證號或者錄入人臉進行實名認證。通常在幾秒內,頁面就會反饋是否認證成功。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大多是商業機構,為何能認證個人數據?
“事實上,服務商并不能夠直接認證個人數據,而是需要像我們這樣的‘中間人’,確保數據安全。”貴州數據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楊光應介紹,“以人臉識別為例,用戶上傳信息以后,會在我們的后臺自動生成代碼并進行加密傳輸,與數據持有方的人臉代碼進行比對,能迅速反饋是否一致。通常響應時間在500毫秒以內,沒有人為介入,人臉或身份數據不會以原始的樣態進行傳輸。”
上述案例只是數據寶公司業務內容之一,這家致力于為國有數據資源方提供數據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的企業,于2016年落戶貴州貴安新區。當時,貴安新區數據產業處在萌芽階段,數據應用生態尚未成形。“我們看中的是貴安新區地處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戰略機遇。”楊光應介紹,經過近9年的發展,公司已經成為國有數據資產增值運營服務商、數據要素市場化領軍企業。
去年8月,數據寶公司負責的貴州首單旅游景區數據資產入表項目在興義市萬峰林景區啟動。“通過對景區數據資源進行盤點與梳理,經過合規確權、資產評估、登記披露等環節后完成數據資產入表,對景區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作為抵押獲得銀行授信,有更多資金用來建設配套設施。”楊光應介紹,“我們還與當地銀行合作,通過分析景區商戶數據,實現了景區金融風控產品的開發,為景區的商業生態提供保障。”
“隨著越來越多數據企業落戶貴安新區,我們也逐漸感受到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越來越強大的算力為我們的業務系統提供支撐,本地客戶也逐漸增多。”楊光應說,公司開發的“車輛保險反欺詐模型”幫助保險公司降低騙保風險,“物流企業信用評估系統”使中小物流企業融資成本顯著下降。
緊鄰大學城的地理優勢帶來了豐富的人才資源。2016年,數據寶公司與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展開合作,定向培養數據安全與要素應用人才。此后,合作范圍逐步擴大至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形成“實習—實訓—就業”一體化鏈條。“如今,貴安新區已經成了我們的人才基地,并開始向省外的辦公點輸送人才。同時,由于本地中堅力量已經逐漸成長起來,我們也開始將省外的技術、運營職能轉移至貴安新區。”楊光應說。
貴安新區“引才聚智”政策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當地圍繞“卡、錢、戶、房、崗”推出人才新政策,例如“安巢·青年社區”為畢業生提供免費租住保障,已有約1200名畢業生入住。
“從初創企業到數據要素領域領軍企業,數據寶公司的成長既得益于新區算力基建與政策紅利,也離不開校企合作培育的人才沃土。我們將依托政策優勢、算力優勢,厚植人才優勢,做強做優數字經濟。”貴安新區人才工作有關負責人說。
來源 | 人民日報
編輯 | 趙子滟
統籌 | 吳亞鵬
編審 | 劉義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