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特朗普高調請求訪問中國,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卻仍未獲得中方的回應,與此同時,中方卻在北京會見了另一位美國客人。
在5月20日的會面中,王毅外長和這位美國客人就“美國試圖封殺中國芯片”等問題,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溝通。
那么,面對特朗普高調的訪華請求,中方為什么要不予理會呢?王毅外長在北京又會見了哪位美國客人呢?
特朗普近期高調釋放訪華意愿,正值中美關系處于微妙節點,今年4月份,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高達145%的額外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震蕩。
經過5月中旬在日內瓦舉行的中美高層經貿會談,雙方達成階段性共識:美方取消91%的加征關稅,中方相應調整反制措施,并建立新的對話機制。
這也導致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此時提出訪華,意在鞏固會談成果,為美國經濟爭取更多利好。
然而,中方的“已讀不回”卻十分的耐人尋味,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可信度問題是重要原因。
這位美總統素以“推特外交”和政策反復著稱,其言論往往缺乏連貫性,這種反復無常的做法讓中方對其訪華誠意產生質疑。
更關鍵的是,美方行動與言論的背離,就在特朗普釋放訪華信號的同時,美國商務部于5月13日發布新措施,試圖對中國AI芯片實施“全球封殺”。
雖在中方抗議后,美方將“封殺”措辭調整為了“風險警告”,但仍暴露出其試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企圖。
特朗普政府這種“一邊談合作、一邊搞制裁”的做法,無疑嚴重損害了中美互信。
正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所說的那樣,美方措施是“典型的單邊霸凌”,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而在特朗普訪華請求遇冷之際,中方卻選擇了與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會面,向外界傳遞出了非同一般的信號。
要知道作為資深外交人士,康京和曾長期在聯合國任職,其領導的美國亞洲協會期致力于促進中美民間交流。
此次會面中,王毅外長明確表示,中國對美政策始終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并強調亞太地區是中美互動的關鍵場域。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會談聚焦于芯片制裁議題,王毅外長強調,美方試圖封殺中國芯片是“赤裸裸的單邊霸凌”,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這一表態與此前商務部的強硬立場形成呼應,事實上,美國對中國芯片的限制已引發國際產業鏈震動。
甚至就連英偉達CEO黃仁勛都曾直言,對華實施芯片制裁將“幫助中國加速技術自主”,最終損人不利己。
在此背景下,會長康京和當即對華做出了表態,揚言美國亞洲協會愿繼續為消除誤解搭建平臺。
其實當前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源于雙方在戰略認知上的差異,特朗普政府延續了“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試圖通過關稅戰和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發展。
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未能解決美國自身問題,反而導致其貿易逆差從2018年的9502億美元升至2024年的12117.5億美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2024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6880億美元,接近歷史峰值,雙向投資累計超2600億美元。
這種經濟上的深度依存,使得美方部分理性人士開始反思政策,并且在科技領域,美方的打壓同樣適得其反。
盡管美國試圖封鎖中國芯片,但中國芯片在AI計算領域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這種“越打壓越進步”的現象,凸顯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韌性。
值得欣慰的是,中美民間交流仍在持續,亞洲協會等機構的努力,為兩國溝通提供了重要補充。
正如會長康京和所說,增進理解需要基于事實的認知,正是有著這種理性聲音的存在,才為中美關系的改善保留了希望。
特朗普訪華請求的遇冷與王毅會見康京和的安排,看似偶然,實則是中美博弈的必然結果。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單邊行動都難以真正奏效,中方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既彰顯了維護自身利益的堅定立場,也體現了推動合作的誠意。
而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向,則取決于美方能否摒棄冷戰思維,回到平等對話的軌道。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載于央視新聞2025年05月21日關于“王毅分別同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印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美國亞洲協會會長會談會見”的報道
2.原文登載于外交部2025年05月21日關于“王毅會見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的報道
3.原文登載于環球網2025年05月21日關于“王毅會見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的報道
4.原文登載于直新聞2025年05月21日關于“王毅:美方試圖全面封殺中國芯片,是赤裸裸的單邊霸凌”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