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廚房衛生間的墻角一天天滲出水印,水管滴滴答答響個不停,多少家庭生怕得把墻砸爛重做防水。
這時候,一個號稱“不用砸墻、兩小時搞定”的“高科技注膠”方案到來,聽起來是救星。
可誰知,這“救星”卻是陷阱,原本幾百塊的簡單想法,最終可能讓你付出幾萬塊,而家里的水,依舊滴滴答答。
那么成本兩元的東西為何會如此之貴?這其中的套路又是什么?
新型商機
當家里的水管突然開始滴滴答答,廚房衛生間的墻角滲出惱人的水印,誰不是第一時間就琢磨著,怎么才能不動大刀闊斧就趕緊把水給堵上?
這種急著“止損”又怕麻煩的心態,可不就給一些人提供了“商機”!
于是,一種號稱“不用砸墻、不用敲磚”,灌點“神奇膠水”,兩三個鐘頭就能解決問題的“防水黑科技”閃亮登場。
可誰能想到,這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背后可能正藏著一個挖好了等你跳的坑。
就像那些“315”晚會揭露的鬧心事,還有最近媒體深挖的防水維修行業貓膩,都在給咱提個醒:掏錢的時候,眼睛可得擦亮點。
幾塊錢的膏藥也能“包治百病”
這幫“聰明人”可真是太懂行,專挑我們的痛點下手,他們嘴里吹得天花亂墜的“高科技膠水”,說白了就是些不值錢的玩意,一斤也就兩三塊錢的成本。
可商家會包裝,一番“專業”忽悠,配上聽著就玄乎的“特種材料”名頭,這廉價貨立馬身價百倍。
為了讓你信服,他們還會故作神秘地掏出幾張“權威檢測報告”,煞有介事地宣稱產品是進口尖端技術,營造一種科技感爆棚、質量杠杠的錯覺。
其實那些所謂的“憑證”,不少都是找不著北的冒牌貨,編號和內容牛頭不對馬嘴,目的就一個:讓你乖乖掏錢。
至于那些成分不明的膠水,能不能防水還是個大大的問號,會不會慢慢釋放點什么有害物質,給家里造成二次污染,那就更沒人跟你細說。
維修師傅一上門,通常先報個聽起來還算親民的材料單價,比如一斤一百九十八,或者二百六,再初步估摸著用個三五斤就差不多。
信息來源
這套路,一下子就能讓急著解決漏水的人放下不少戒心,可一旦動起手來,那膠水的用量可就由不得你了,蹭蹭往上漲。
原來說好的幾斤,一轉眼就能給你干進去幾十斤,七八十斤的“天量”也冒出來過,用量一上去,賬單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幾千塊是常事。
碰上狠的,小兩萬塊也能給你整出來,這時候,你多半已經騎虎難下,說什么都已經為時已晚。
而那些“高科技作業”的團隊,通常也就兩三個人,開個小破車,拉著幾桶膠水和一套瞧著就不怎么樣的注漿家伙什就來了。
這幫人里頭,十個有八個沒正經學過手藝,什么設備原理、施工規范,壓根兒一竅不通,所謂的“精準定位”、“靶向修復”,不過是喊喊口號,壯壯聲勢罷了。
漏水的家依舊在“哭泣”
消費者的鬧心事這才算真正開始,損失的何止是錢,更是那份對專業服務、對市場誠信的信任感,碎了一地。
上海的張先生,就為這“新技術”交了一萬三千塊的“學費”,結果家里的水照漏不誤,一滴沒少。
同樣是上海的劉女士,被一個三十九塊錢的上門檢測給忽悠進去,維修工信誓旦旦說膠水得七天才能凝固,可七天過去了,滲漏問題依舊我行我素,半點沒給面子。
信息來源
還有一位馬先生,那遭遇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商家承諾保修十年,估摸著也就用十來斤膠水,結果硬生生給他灌了足足八十斤,卷走了快兩萬塊,可漏水問題呢,連根毛都沒解決。
山東的肖先生也沒躲過去,他在一個挺有名的生活服務平臺上找的商家,對方只報了個二百五十八一斤的單價,對總共要用多少卻含糊其辭。
結果前后也就十分鐘的工夫,就說用了二十多斤膠水,張口就要六千七百多。
就算肖先生不樂意,理論了半天,付了部分錢后要求對方出示膠水合格證,人家直接玩起了消失,留下一屋子未解的漏水和一肚子窩囊氣。
專家揭開注膠防水的真面目
那么,這種聽起來特神的“免砸墻注膠”技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建筑防水領域的行家早就給出了答案:這類宣傳里提到的什么“高科技材料”,比如丙烯酸鹽灌漿料之類的,還有配套的高壓注漿設備,人家那是用在隧道、水利這些大型專業工程上的!
讓一幫半吊子在結構復雜的居民樓里瞎捅咕高壓注漿設備,別說堵漏,萬一壓力沒控制好,或者對墻體結構壓根兒不了解,沒準兒把原來的防水層給破壞,甚至把墻都給弄出毛病來,那可真是花錢買罪受。
信息來源
更要命的是,這種注膠的法子,它壓根兒就不是在修補已經壞掉的防水層本身,充其量就是把化學材料打到防水層上邊的砂漿層或者墻體縫隙里,形成一個臨時的“塞子”。
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招數,短期內可能看著水少了,甚至不漏了,可時間一長,注入的那些材料老化、開裂,或者跟墻面粘不牢,該漏還是得漏,一切又回到原點。
維權路上多坎坷
一旦消費者回過神來,發現自己好像被坑,想要討個說法,那往往又是一道難關。
有些黑心商家立馬就能撕下先前那副和善的假面具,什么短信轟炸、電話騷擾,甚至惡語相加都給你用上,逼著你就范。
你要是想找平臺介入,那些本該負點監管責任的電商平臺或者信息中介,又常常拿“我們沒權力找商家要資質”、“我們只管發信息”這種話來搪塞,把責任撇得干干凈凈。
也就是說,騙子們可能就憑著一張真假難辨的營業執照,就能在這些平臺上招搖撞騙,而我們消費者在平臺上找服務時,心里指望的那點“保障”,到了節骨眼上,簡直比紙還薄。
所以天上不會掉餡餅,漏水這種事,真是急不得也懶不得,面對家里這些維修的麻煩事,咱自己得多長個心眼,別輕易信那些吹得天花亂墜、或者便宜得不像話的承諾。
挑維修服務的時候,多打聽打聽,看看人家的口碑資質,施工方案和用料也得問清楚了,萬一在服務過程中覺著不對勁,比如費用跟當初說的差太多,或者施工行為看著就可疑,那可得立馬警惕起來,該較真就較真,別怕麻煩。
結語
畢竟,真正的安心,從來不是靠什么虛頭巴腦的“捷徑”就能換來的,還得靠我們自己擦亮眼睛,守好自己的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