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皓元 宋思敏|實習生
主編 |陳俊宏
2025年5月21日,嘉士伯重慶啤酒有限公司(下稱“嘉士伯”)獲批注冊“山城啤酒”商標(國際分類32類)的消息,將一場持續十余年的品牌爭奪戰推向高潮。這一動作背后,是重慶啤酒(600132.SH)與其參股公司重慶嘉威圍繞商標權歸屬、市場利益分配及資本博弈的深層矛盾。作為曾占據重慶市場95%份額的民族品牌,“山城啤酒”自2013年嘉士伯控股重慶啤酒后銷量暴跌90%,品牌價值從60億元縮水至不足1600萬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場糾紛的本質,是外資入局后本土品牌的戰略犧牲與資本對無形資產的操縱。在“高端化”浪潮下,嘉士伯通過商標注冊、資產重組及訴訟拉鋸,試圖徹底切斷重慶嘉威對山城品牌的依存。此次商標爭奪不僅關乎法律層面的權屬界定,更暴露了外資品牌在高端化轉型中與本土利益方的深層利益沖突,以及并購承諾與市場現實間的撕裂。
從“使用權”到“所有權”的資本暗戰
據悉,2024年以來,嘉士伯累計提交15件“山城啤酒”商標申請,涵蓋文字、圖形等設計。此舉發生在重慶嘉威起訴重慶啤酒“違約擠壓山城品牌”的一審敗訴后(判決賠償3.5億元),且距離雙方2009年簽訂的《產品包銷框架協議》到期僅剩4年。法律專家指出,嘉士伯試圖通過商標注冊鞏固法律優勢,為2029年協議到期后徹底切斷重慶嘉威的品牌使用權埋下伏筆。
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重啤集團以“山城啤酒”商標使用權作價入股重慶嘉威,換取后者33%股權,但協議未明確使用權到期后歸屬。2008年嘉士伯通過收購紐卡斯爾啤酒股權入局,2015年啟動資產重組后,山城品牌被劃入低端產品線,其商標價值遭重啤股份計提5120萬元減值。這一操作被重慶嘉威視為“系統性貶損品牌價值”,旨在為外資自有品牌騰出市場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嘉士伯此前聲稱“山城”品牌健康發展,2023年銷量達16萬噸,但重慶啤酒年報顯示,其與經濟型產品合計銷量僅約9.84萬噸,占總銷量約3%。矛盾數據背后,似是嘉士伯自2013年控股后對“山城”品牌的系統性削弱。據媒體報道,嘉士伯將“山城”劃為低端產品、砍掉營銷投入、通過合同限制終端銷售渠道。與之對比,嘉士伯注入的烏蘇、樂堡等品牌2023年貢獻超80%營收,高端產品毛利率達55%,遠超山城系列的13%。
2020年至今,雙方累計發起4輪訴訟,而重慶嘉威的訴訟路徑清晰:2011-2015年起訴量價差違約,2016年簽訂補充協議獲3000萬元和解金;2020年重組后因代加工業務未被納入“同增同減”范圍再次起訴,索賠金額從6.3億元追加至8.2億元。嘉士伯則以“代工廠超額利潤”為由反訴,試圖解除協議。雙方博弈的核心已從違約賠償轉向品牌存續權。
2025年3月,重慶五中院一審判決重啤股份賠償重慶嘉威3.53億元,公司隨即計提2.54億元預計負債,導致2024年歸母凈利潤減少1.31億元。訴訟成本已實質影響上市公司利潤表,而嘉士伯聲明“堅決上訴”。
據了解,2008年嘉士伯入股重慶啤酒時,曾承諾將中國區總部遷至重慶、保留“山城”品牌并推動其全國化。然而,其亞洲研發中心最終落戶佛山,總部遷至廣州,“山城”品牌價值縮水99%。這種“承諾-違約”模式與百威收購地方品牌后雪藏的案例相似,引發對民族品牌保護的輿論聲討。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指出,若協議未明確商標到期歸屬,需根據《民法典》和《商標法》判定雙方貢獻。重慶嘉威主張其通過產能投入將山城啤酒從16萬噸擴產至百萬噸級,應享有共有權;而嘉士伯以《商標法》注冊在先原則,強調所有權不可分割。這一爭議或將引發類似“王老吉VS加多寶”的商標權拉鋸。
從“無形資產減值”到“資本暗箱”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嘉士伯與重慶啤酒完成資產重組,后者資產負債率從66.87%飆升至83.66%,債務壓力陡增。盡管重組后營收增長(2020年前4個月同比增150.42%),但高端產品增速從2021年的43.47%驟降至2023年的5.18%,且噸價(3719元/噸)遠低于百威亞太(5000元/噸以上),顯示高端化未達預期。
2015年,重啤股份對“山城牌”商標計提5120萬元減值,理由為“使用壽命不確定”。但同年公司啟動高端化轉型,將“重慶”品牌定為發展方向,期內,嘉士伯關閉10家工廠,集中資源主攻重慶、四川、湖南市場,但“山城”銷量仍從73.68萬千升(2014年)暴跌至9.84萬千升(2023年),市場費用削減超70%。業內人士指出,減值操作實質是為后續品牌邊緣化鋪路,通過降低資產賬面價值減少未來處置阻力。
2020年嘉士伯將中國業務注入重啤股份,形成“本地強勢品牌+國際高端矩陣”架構。重組后上市公司商譽從0激增至48億元,其中山城商標未納入評估范圍。此外,重慶啤酒聲稱本土品牌占比超70%,但細分數據顯示,“重慶”品牌(中高端)與“山城”(低端)的利潤貢獻差異較大。2019-2023年,“山城”銷量下降88%,而嘉士伯品牌收入占比從15%升至34%。重慶嘉威質疑,此舉刻意回避山城品牌的歷史貢獻,將無形資產利益向外資品牌傾斜。
嘉士伯持有重啤股份60%股權,但對重慶嘉威僅持股33%。這種不對稱持股結構,使其既能通過上市公司決策主導品牌戰略,又無需對參股公司業績負主要責任。業內人士表示。
據媒體報道,目前,國內啤酒高端化轉型加劇品牌淘汰,2023年行業CR5(前五企業市占率)達92%,但中小品牌虧損面擴大至60%。重啤股份押注高端化的同時,其商譽占總資產比例已達31%,若山城糾紛引發連鎖訴訟,可能導致資產減值風險集中釋放。同時,3.5億元一審賠償金額相當于重慶啤酒2023年凈利潤的12.9%,若終審維持原判,將加劇其償債壓力。此外,重慶嘉威6.39億元訴訟仍在審理,潛在賠償可能進一步拖累財報。
目前,商標權糾紛尚未納入上市公司重大風險披露事項。2024年重啤股份計提的2.54億元預計負債,僅以“或有事項”形式出現在報表附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