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麻建宇】去年,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和出租車司機的“飯碗之爭”曾一度成為社會熱點話題,隨后話題逐漸轉為“AI是否會搶人類的飯碗”。
那么2025年,受到爭議的Robotaxi是被打壓了,還是強勢崛起了?最近,包括小馬智行、百度以及文遠知行均發布了一季度財報,而Robotaxi的業務變化令人吃驚。
除了該部分業務收入增長,更明顯也更有趣的變化來自——有人愿意為了Robotaxi買單!
Robotaxi可能真有戲?小馬、文遠業務結構變化明顯
前不久,小馬智行發布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小馬智行一季度總營收為139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2億元),同比增長12%。2025年第一季度的凈虧損為3740萬美元(2.714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80.77%。
以此來看,這份數據真不怎么樣,但其業務變化卻很有趣。從小馬智行的收入結構來看,Robotruck服務收入為778萬美元,同比增長4%;來自自動駕駛系統授權和控制器等硬件交付的Licensing業務收入為447萬美元,基本持平。
這兩部分目前仍是小馬智行的主要業務,但Robotaxi成為變化最大的一塊,當期Robotaxi業務收入為173萬美元,同比增長200%。另一邊的文遠知行(仍虧損)也有類似情況,Robotaxi收入為1610萬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大幅提升至22.3%。
更難得的是,有乘客原因為Robotaxi買單。今年第一季度,小馬智行從Robotaxi乘客那里收到了超過1200萬元人民幣的現金,這部分業務在過去一年幾乎不存在,而今成為業務增長的主要來源。事實上,除了乘客買單,資本也在買單,比如,文遠知行日前獲得了Uber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最大投資——Uber承諾向文遠知行追加1億美元股權投資。
大規模Robotaxi不是夢?
盡管業務變化明顯,但也能明顯感覺到Robotaxi目前無法成為上述兩家企業的支柱業務。不過,這并不影響Robotaxi的擴張,甚至大規模Robotaxi時代的到來。
百度一季度報告中,蘿卜快跑的業務增長是個重點,截至2025年5月,蘿卜快跑在全球累計提供超1100萬次的出行服務。今年一季度,蘿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萬次出行服務,同比增長75%。
與上述兩家企業的業務結構變化和Robotaxi收入結合來看,Robotaxi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與此同時,各方也在攻城略地,僅就今年來看,小馬智行已在盧森堡取得Robotaxi測試許可,在韓國首爾江南區開啟了路測,還與康福德高啟動首個聯合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項目。
蘿卜快跑此前先后宣布與迪拜道路交通局(RTA)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阿聯酋自動駕駛出行公司Autogo達成戰略合作。文遠知行方面,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在一季度報告發布后表示:“文遠知行的愿景正在亞洲、中東、歐洲等地成為現實。我們與Uber的合作將拓展至15座新城市,這印證了一個明確的判斷:大規模部署Robotaxi已不再是理論設想,而是具備商業可行性的現實路徑”。
降本降本,大規模來了?
事實上,Robotaxi的商業化一直受“改裝”成本掣肘,此前曾有報道,Waymo一輛改裝的無人駕駛車生產成本高達10萬-20萬美元,而2023年國產品牌的Robotaxi的生產成本也有幾十萬元。
不過,我們看得到的,企業也看得到,它們都在追求降本的路上。百度Apollo Go第六代車型成本僅2.9萬美元,比第五代降低60%。而今年來看,小馬智行也給出了更具想象力的空間。
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EO彭軍表示,2025年是小馬智行的Robotaxi量產之年,隨著第七代Robotaxi的自動駕駛系統成本下降,再加上生產提速,2025年底Robotaxi車隊規模將擴大到千臺。
小馬智行方面表示,搭載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方案的Robotaxi車型100%使用車規級零部件,自動駕駛套件總成本較前代下降70%,并采用平臺化設計。
此外,就整車企業而言,在“改名出行科技公司”的浪潮中,Robotaxi也被看作重點,包括上汽、廣汽等均在這方面有清晰的布局,甚至,上汽集團移動出行戰略品牌享道出行宣布完成超13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成為國內出行行業近三年來單筆金額最大的一次融資。
Robotaxi也許真的有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