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王毅外長與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進行會談,雙方一起慶祝中丹關系迎來75周年。
與此同時,雙方還就局勢問題進行了探討,丹麥方面希望中方保持克制,讓臺海問題維持現狀,這樣的要求顯然不符合常規。
事關中方的領土與主權,不禁讓人疑惑,丹麥為什么要插手臺海問題?王毅外長對此做了哪些回應?
戰略搖擺
作為2025年下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丹麥的一舉一動也備受矚目,這個擁有將近6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此刻需要在中美兩大勢力間做好平衡。
在拉斯穆森訪華前一周,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蔡英文竄訪哥本哈根,而丹麥議會“友臺小組”的議員們則高調陪同其參觀國會。
甚至宣稱“臺灣與丹麥同為民主政體應加強合作”,這樣的行為明顯是在挑釁中國大陸的態度,將“一個中國的原則”視若無物。
隨著歐盟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戰略自主”,部分丹麥政客將臺灣問題作為塑造“對華強硬”形象的工具。
但丹麥的算盤不止于此,格陵蘭島的戰略價值正成為其外交博弈的籌碼,格陵蘭島不僅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稀土資源,更是北極航道的關鍵節點。
自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多次表示出,美國有必要控制格陵蘭島戰略資源的態度以來,丹麥的主權焦慮與日俱增。
拉斯穆森此次訪華,實則是在試探中國對格陵蘭島問題的立場,試圖將臺海議題與格陵蘭島主權進行“議題交換”。
中方當然看出了丹麥的意圖,王毅外長在會談中展現的外交智慧,堪稱教科書級的回應。
當拉斯穆森反復強調“維護臺海現狀”時,王毅以“雙向尊重”原則直擊要害:“中國在格陵蘭島問題上尊重丹麥主權,也希望丹方在臺灣問題上言行一致”。
這種將臺灣問題與格陵蘭島議題掛鉤的策略,既堅守了核心利益,又為務實合作保留了空間。
格陵蘭島的戰略困境,此刻成為丹麥外交的照妖鏡,美國副總統萬斯3月率團訪問該島時,曾試圖推動“自由聯合協定”,實質是將其納入美國勢力范圍。
丹麥民眾對此反應激烈,3月底哥本哈根爆發的數百人抗議活動中,“格陵蘭島不出售”的標語格外醒目。
這種主權焦慮,與中國在臺海問題上的立場形成鏡像,王毅外長的回應,如同一面鏡子,讓丹麥政客看到自己的雙重標準。
然而除了政治博弈,經濟現實才是丹麥訪華的深層驅動力。
丹麥困境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正嚴重沖擊丹麥經濟,2025年第一季度,丹麥經濟環比收縮0.5%,制藥、汽車等行業面臨裁員潮。
在這種背景下,拉斯穆森率領的商業代表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不管是馬士基與金風科技簽署的50萬噸綠色甲醇供應協議,還是諾和諾德與中國藥企的合作,都顯示出丹麥企業界對中國市場的迫切需求。
但中國的市場開放并非無條件,王毅外長在會談中明確表示:“政治互信是合作基礎”。
王毅外長的這番話,既彰顯出中國身為大國的氣度,也顯示出對丹麥的政治約束力。
除此之外,丹麥的外交困境,也反映出歐盟“戰略自主”敘事的深層矛盾,歐盟希望維持對華經貿合作,卻又試圖在人權、安全等領域對華施壓。
這種搖擺政策,就是拉斯穆森在會談中提到的“維護臺海現狀”,其實本質上是歐盟“戰略自主”敘事的一次試探性出牌。
但這種試圖在中美之間“兩頭下注”的策略,正面臨失效風險,所以,當王毅外長以格陵蘭島問題反制時,丹麥政客們應該意識到主權讓渡的潛在風險。
不僅如此,丹麥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其外交策略與其經濟現實存在脫節,部分政客仍沉迷于“價值觀外交”的幻覺。
這種認知錯位,在蔡英文竄訪事件中暴露無遺,當丹麥議會“友臺小組”高調接待蔡英文時,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正在透支中丹關系的政治資本。
結語
在主權問題日益敏感的今天,任何試圖通過“議題交換”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丹麥應該意識到,真正的“戰略自主”不應是在大國之間搖擺,而是基于國家利益的清醒抉擇,唯有尊重主權、務實合作,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
信息來源:
原文記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5-5-19關于《王毅同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會談》
原文記載于中時新聞網2025-5-19關于《出訪丹麥 蔡英文:臺灣「堅持民主、維護安全」不退讓》
原文記載于法國新聞社2025-5-19發布關于《丹麥要求中國在臺灣海峽“保持克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