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內汕潮揭三市齊聚汕頭,舉行第一次聯席會議,共商落實汕潮揭都市圈大計,這也就意味著時隔34年,三市終于迎來了新模式的“合體”,那么,此次規劃究竟有多重要?汕潮揭三市以及廣東全省又將迎來哪些新機遇?
汕潮揭是如何分開的?
汕頭、揭陽、潮州是位于廣東東南段的三個市,三市都毗鄰南海,其中汕頭面積非常小,只有2199平方公里,東西北三面則被潮州和揭陽包圍,揭陽面積5240平方公里,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與海西經濟區的地理軸線中心,潮州則位于廣東最東側,與福建交界,是粵東門戶城市。汕潮揭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三市地理上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 歷史上還曾同屬于一個行政區域,自隋朝設立潮州開始,潮汕地區便長期以潮州為行政中心,明清時期,潮州府管轄的范圍則更廣泛,除了汕頭、揭陽、潮州還包括梅州等地區,汕潮揭三市在在當時并成為“潮州三陽”,屬于核心縣邑。自1860年汕頭開埠后,憑借港口優勢得以迅速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一度達到了全國第三,經濟地位遠超潮州,潮汕地區的經濟中心也因此逐漸變成汕頭,并于文化中心的潮州,形成了雙核心的特殊格局。
后出于經濟發展需要,汕頭在1980年被設立為經濟特區,最初面積只有22.6平方公里,發展空間局限性非常大,為此,經國家批準,該地區在1991年被一分為三,汕頭保持經濟特區地位,潮州和揭陽則升格為地級市。
拆分后,原來汕頭地區因管轄范圍太大,管理成本高,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得以解決,同時拆分初期,汕頭憑借特區性質,吸引大量僑資,成為著名的華僑之鄉,在汕頭的港口和僑鄉優勢助推下,潮州和揭陽的發展潛力得以釋放,潮州大力發展特色文化和陶瓷產業,揭陽重點發展玉器等制造業,三市形成了差異化競爭。但隨著深圳、珠海的崛起,汕潮揭三市各自發展導致資源分散,由于本身面積有限,反而逐漸削弱了整體競爭力。
實際上,潮汕、揭陽、汕頭面積都不大,三市加起來1.1萬平方公里,與西安、青島、東莞面積相當,人口之和大約1300萬人,屬于超大城市標準。
很多人認為, 汕潮揭合并為一個市才更符合區域發展規律,此前三市合并的呼聲也比較高,但隨著城市合并被叫停,汕揭潮合并要想落地難上加難。
不過,隨著新區域協同發展政策的陸續出臺,汕潮揭三市也迎來了新的“合體”發展模式,那便是重點打造汕潮揭都市圈。
汕潮揭都市圈將如何抱團發展
汕潮揭都市圈是廣東批復規劃的5大都市圈之一,另外四個是以廣州為核心的廣州都市圈,以深圳為核心的深圳都市圈,涵蓋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和包括鎮江和茂名全域的湛茂都市圈。
汕潮揭都市圈以汕頭為中心,潮州和揭陽為兩極,形成“一心兩極”發展空間格局,同時還輻射梅州都市區,都市圈總面積10918平方公里,是粵東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汕潮揭在產業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粵東城際鐵路一旦建成,將成功串聯三市,形成“半小時通勤圈”,可極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三市區域協同效率,港口上,汕頭港、潮州港、揭陽港分工明確,協同效應極高,還可形成一定規模的港口群,向外還可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提升與臺灣省的交流合作,未來還有望成為我國進一步向東南亞開放的重要窗口。
在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模式下,可有效通過資源共享、鏈條延伸、政策協同,形成深度耦合,將原本的地理優勢,有效轉化為功能互補。
未來,汕潮揭都市圈不僅將帶領粵東地區實現經濟躍升,穩固廣東第一經濟大省之位,還將為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提供“潮汕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