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際刑事法院如今的日子可不太好過。我們國家剛剛聯合六十多個國家組建了一個新的國際調解機構,專門協助各國解決紛爭,這一新機制既實用又高效。然而,就在這個新組織剛成立不久,匈牙利就直接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舊的國際司法體系逐漸被冷落,而新的平臺卻在快速崛起,這絕非偶然現象,它表明國際司法領域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全球治理的重心正逐步向東方轉移。那么,國際刑事法院還能維持多久呢?
一邊選擇告別,另一邊另辟蹊徑
近期,國際政治局勢悄然發生變化。首先是匈牙利那邊悄悄采取了一項重要行動——議會低調通過了一項決議,決定與國際刑事法院(ICC)徹底斷絕關系。
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但這一舉動意義非凡。隨后,匈牙利外長的一句話更是直擊要害:ICC已經不再值得信賴,表面上聲稱公正,但實際上早已偏離軌道,不想再和這樣一個立場偏頗的組織有任何瓜葛。
話音剛落,全球媒體還在消化這一消息時,我國迅速釋放出一個更為強烈的信號——外交部正式宣布:計劃牽頭創建一個全新的國際組織,名為“國際調解院”。
這并非空談,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新框架,旨在為世界提供一個不依賴西方裁決的解決方案。
細細思考一下,這兩件事情發生得如此接近,順序也恰到好處,一個退出,另一個建立新平臺,這怎么可能僅僅是巧合?
實際上,像匈牙利、中國這樣的國家之所以有所動作,背后都蘊含著一種共同的情緒:對ICC的失望早已積累許久。
曾經,ICC被譽為“全球良知”,宣稱站在正義一方,無論總統還是軍閥,只要觸犯法律就必須接受審判。然而現實如何呢?
它總是針對非洲和發展中國家的問題,稍有風吹草動便立即展開調查,而對于西方國家的事情,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找借口拖延處理,顯然存在雙重標準。
這種行為讓人難以接受,久而久之,許多國家對其失去了信心,認為這不是維護正義,而是維護某些國家的霸權。
“世界法官”淪為“偏向裁判”?
國際刑事法院(ICC)最初的理念十分高遠,其使命是審理戰爭罪、反人類罪以及大規模屠殺等全人類深惡痛絕的重大事件,聽上去充滿正義感。
理論上講,它應該一視同仁,不論國家大小或地位高低,只要犯罪就必須追究責任。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盡管ICC位于荷蘭海牙,外表光鮮亮麗,但在很多國家眼中,它的運作方式越來越不可靠。
簡單來說,大家開始質疑它的“中立性”是否名副其實。例如,為什么它的“執法目標”總是集中在幾個非洲國家身上?
不少人干脆給它起了個綽號:“非洲法院”。如果這是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機構,為何關注點永遠停留在非洲、亞洲等地,而西方國家犯錯時,要么慢慢拖沓、推諉不查,要么干脆裝作沒看見?
不僅如此,比如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因強硬掃毒政策被ICC盯上,指控他“涉嫌侵犯人權”,并對其進行調查。然而,這明明屬于菲律賓內政,外人憑什么插手?
結果ICC這一介入,反而激起菲律賓國內民眾強烈不滿,政府甚至直接宣布退出ICC。這件事也為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如果你與ICC意見不合,哪天它也可能找你麻煩。
再看ICC那種“動輒發出逮捕令”的做法,令人極為不適。每個國家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源于歷史遺留問題,有的出于現實妥協,有的涉及文化差異,不能一律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
你一張逮捕令就想讓別國領導人乖乖聽話,這既不切實際也不公平。時間久了,大家就覺得它不是在維護國際正義,而是在搞“政治審判”,把法律當作工具,誰不服從就敲打誰。
而這種“我說了算”、不容商量的態度,真的適合用來解決國際爭端嗎?
答案顯而易見,ICC越是這樣行事,越會失去信任?,F在不僅越來越多國家拒絕配合它的調查,就連它的決定也被視為耳邊風。
曾經被視為“全球良知”的ICC,如今陷入越來越尷尬的局面,表面上還掛著招牌,但光環早已消失殆盡。
ICC逐漸衰退,中國創立IMO
正當ICC這臺“國際正義老機器”愈發生銹、運轉緩慢之際,中國悄然將一張全新的“王牌”擺上了桌面。
其實早有跡象可循——早在2022年,中國就聯合二十多個國家商討創建一個全新的國際組織,專門通過調解、對話的方式化解矛盾,如今的行動正是早有準備的結果。
之前的構想如今終于實現,“國際調解院”(IMO)這一新機構正式成立,未來將專注于幫助各國調解分歧。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將總部設在香港,這無疑讓全球都將重新審視香港的地位。
不要小瞧這個選址,其中大有講究。以往諸如聯合國、世貿組織、IMF等機構,全都把總部設在歐美地區。這次將IMO放在香港,等于在中國全球治理的地圖上標注了一個醒目的新坐標。
這不僅是對“一國兩制”的有力支持,更是對外宣告:中國不再是僅僅遵循舊規則的“參與者”,而是要成為“規則制定者”。
IMO這個機構不搞什么“審判誰”,不發逮捕令,不揮舞大旗宣揚霸道,而是秉持一個非常接地氣的理念——坐下來好好溝通,遇到問題先別急著翻臉,先聽聽對方的想法,調一調,磨一磨。
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摩擦、經貿糾紛,還是價值觀沖突,都可以通過這一平臺找到相對平和的解決辦法。它不是為了“定罪”,而是為了“解結”。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中國獨自“單干”,這個新組織已經吸引了六十多個國家積極響應和參與。看看亞洲、非洲、歐洲都有國家加入其中,這說明什么?
這表明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現有的“西方主導”體系早已不滿,只是之前沒有更好的選擇?,F在有了IMO,他們就多了一個無需站隊、不受偏見影響的交流平臺。
回顧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從中東調解沙特與伊朗重歸于好,到在俄烏、巴以等重大沖突中積極斡旋,中國一直在努力扮演一個“勸和不勸戰”的角色。
這些努力恰好與IMO的理念一脈相承:中國不想當“法官”,只想做那個能讓大家冷靜下來的“協調者”。當然,IMO未來能否真正發揮巨大作用,還需實踐檢驗。
但它的出現確實代表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國際秩序不一定只有一種模式,公平、溫和、非對抗的規則同樣可以成為主流。
這或許就是“東方智慧”向世界輸出的一種新形式,不靠喊口號,不靠強權,而是通過令人信服的行動。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匈牙利確認“退群”:將通知聯合國
新華社:王毅將出席《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簽署儀式
湖南日報:就中方推動建立國際調解院 外交部介紹有關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