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朝鮮清津造船廠的海風里混雜著鐵銹和冷汗的味道。
在數百名軍官和工人的注視下,一艘5000噸級驅逐艦正緩緩滑向大海,船頭懸掛的領袖畫像還在陽光下反光。
但下一秒,金屬斷裂的巨響讓現場所有人僵在原地——船尾的滑軌突然崩開,整艘軍艦像被砍斷尾巴的巨獸,后半截砸進淺灘濺起泥漿,前半截卻死死卡在船臺上。
金正恩站在觀禮臺最前排,黑色大衣的衣角被海風掀起又落下。
他手里還捏著準備剪彩的金色剪刀,身后保鏢的耳機里傳來造船廠負責人牙齒打顫的聲音。
這是朝鮮一個月內第二次高調展示海軍實力,卻成了全球軍事觀察員眼里的荒誕劇。
船塢攝像頭拍下的畫面顯示,斷裂的滑軌碎片像散落的火柴棍插在泥地里。
船體中部明顯隆起,焊接縫處暴露出顏色發暗的鋼板,韓國《東亞日報》援引專家分析稱:“這可能是二手材料重復使用的痕跡。 ”
更尷尬的是,船首與船臺連接處掛著半幅撕裂的朝鮮國旗,隨著傾斜的艦體在海風里飄成一道“紅黑色的問號”。
這不是朝鮮第一次在重大工程上翻車,但絕對是代價最高的一次。
2012年平壤百貨大樓坍塌、2016年衛星發射爆炸,至少還能用“西方輿論抹黑”搪塞。
可這次金正恩親自到場監工,現場還有三架攝像機全程直播,連日本網友都在社交平臺調侃:“這艘船應該改名叫《命運的擱淺》。 ”
海軍司令部的緊急報告里藏著更驚人的細節。
原本計劃中的香檳砸艦儀式被迫取消,因為船體傾斜導致甲板上的軍樂隊集體滑向左側。
五名樂手死死抱住欄桿才沒掉進海里,他們的大號和小鼓順著斜坡滾落,在船底鋼板上敲出一連串刺耳的“打擊樂”。
金正恩離場時的畫面被外媒反復播放:他甩開試圖攙扶的副官,把剪彩用的紅綢帶揉成一團砸在地上。
韓國情報院監測到平壤連夜召開會議,清津造船廠總工程師全家被武裝車輛帶走。
日本《朝日新聞》稱,涉事船塢的12名技術骨干已三天沒回家,廠區食堂每天送進去的飯菜從四菜一湯變成冷饅頭。
這起事故暴露的問題比軍艦裂縫更深。
中國某軍事論壇流出照片顯示,朝鮮船廠仍在用蘇聯時期的滑軌設備,生銹的齒輪上還能看到1982年的生產編號。
而一個月前下水的“崔賢”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該艦實際噸位僅2800噸,用的還是從緬甸購買的二手商船改造技術。
俄羅斯海軍專家在博客發文嘲諷:“他們可能把造漁船的經驗直接套在驅逐艦上。 ”
衛星照片顯示,事故軍艦的雷達基座明顯小于常規尺寸,疑似用民用通訊設備替代軍用系統。
美國智庫報告指出,該艦所謂的“隱身設計”只是刷了層灰色啞光漆,側舷焊接的導彈發射架甚至沒有防水處理。
最讓國際社會瞠目的是朝媒的事故定性。
《勞動新聞》把原因歸結為“部分干部被資本主義腐蝕”,卻只字不提技術缺陷。
平壤街頭連夜更換宣傳海報,把原本的“海軍強國”標語換成“思想鋼印比鋼板更重要”。
某脫北者向《每日朝鮮》爆料,事故次日所有軍工單位突然組織學習會,主題是“如何用主體思想對抗重力”。
這艘卡在現實與野望之間的軍艦,至今仍在清津港的潮汐里搖晃。
每天漲潮時,船尾螺旋槳會被海水淹沒;退潮后,裸露的推進器上掛滿海藻和塑料袋。
附近漁民說,夜里能聽見船體金屬疲勞的呻吟聲,像是這個國家咬牙硬撐時骨頭發出的響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