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剛說好和氣生財,下一秒直接甩過來了六拳。
距離5月12日,中美雙方在日內瓦經貿高層談判剛達成共識還不到半個月,六個拳頭就猛砸了過來。
第一拳就打在了談判桌剛撤下時。
中美雙方剛達成初步共識后不到48小時,中美之間又因為芬太尼問題談崩了。
美國堅持指責中國是芬太尼流入美國的源頭,用這個理由當擋箭牌,不肯取消剩下的高關稅。
特朗普雖說最近一直給中國釋放善意,可美國的實際行動卻一點都不友好。制裁中國企業、限制科技領域發展、在貿易合作中搞小動作,這些事兒一件接著一件。在日內瓦中美高層剛聊得挺熱乎,結果美國這風向說變就變,一連串單方面施壓的動作就來了。
先說說芬太尼這事兒,美國一直咬定是中國的問題,還拒不取消高關稅。可咱們中國從2019年起就對芬太尼管控得特別嚴,美國這就像自己家后院著火了,非得往鄰居家潑水。
科技領域也不消停,美國商務部憑一句“懷疑”華為用了美國技術,就放話全世界誰用華為昇騰芯片,不管你是哪國企業,沾上就可能被查。這明擺著就是要掐死中國高科技的發展苗頭。
第二件事是美國全球封殺華為昇騰芯片,關稅戰雖然暫停了,可芯片戰又開始了。
根據觀察者網5月15日報道,美國在近日廢除了拜登時期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轉而采取更多的措施進行管制。
這其中措施之一,就是禁止全球各地使用華為的昇騰芯片,如果誰要是用了,就是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將會招致美國的懲罰。
美國給出的理由也很敷衍,認為華為該芯片偷用了美國的技術,然而美國對此沒有任何證據,完全是強加在中國頭上的莫須有罪名。
從“百日訪華”到關稅突襲:美方“誠意赤字”透支信任 特朗普的訪華提議看似主動,實則充滿“套路”。2025年1月,其就職時承諾“百日訪華”,卻在3月突然對華加征104%關稅,4月發起造船業301調查,5月制裁華為“昇騰”AI芯片,形成“承諾-背叛”循環。
這種“胡蘿卜+大棒”策略,試圖復制2018年“極限施壓”的老路,卻低估了中方對“空頭支票”的零容忍。 對比鮮明的是,1月中方對訪華提議持開放態度,5月卻轉為“冷靜觀察”。這種轉變背后,是美方屢次失信的歷史教訓。
盟友也得“選邊站”,供應鏈里容不下“中國紅”?
科技戰場的火藥味還沒散干凈,大西洋那邊的盟友也開始有小動作了。英國和美國簽了個所謂的“首份關稅貿易協議”,里面可藏著不少貓膩。
有條“隱形條款”被捅了出來,要求英國的鋼鐵、制藥這些關鍵行業,必須把自己的供應鏈翻個底朝天,一旦查到有中資背景,要么撤資,要么退出,二選一,沒得商量。這擺明了就是打著“供應鏈安全”的旗號,精準打擊中國資本和產業影響力。
北京對此當然是強烈譴責,反復強調國家間的經濟合作,不能拿第三方的利益當墊腳石。這種排他性的條款,只會讓全球貿易體系越來越封閉,跟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完全是背道而馳。
再把目光轉到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材料上。有一種叫共聚聚甲醛(POM)的工程塑料,因為它能在汽車電子、精密儀器這些地方部分替代金屬,中國市場一直有點進口依賴。
面對外部壓力,中國也沒閑著,啟動了反傾銷調查。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國產替代品爭取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一步步擺脫對關鍵材料的對外依賴,打造一條更自主可控的供應鏈。
“一帶一路”遇阻,誰在給發展中國家“下絆子”?
地緣經濟的較量,還延伸到了更廣闊的全球南方。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訪問中國,給中哥關系打了一針強心劑。
這個南美國家正式加入了“一帶一路”大家庭,雙方還簽了一堆合作規劃,其中就包括首都波哥大的第一條地鐵線項目。這個項目由中國企業聯合體承建,寄托著當地老百姓對現代化交通的殷切期盼,盼星星盼月亮一樣。
可惜,好景不長。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局立馬跳了出來,含含糊糊地以“威脅地區安全”為名,公開反對國際開發金融機構給中國在哥倫比亞以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企項目貸款。
美國人也沒說清楚,到底是哪家中國企業構成了什么安全隱患,也沒解釋正常的基建項目融資,怎么就成了“安全問題”。這種連個透明說法都沒有的施壓,外界普遍認為,這就是想在金融上給中國企業套上“絞索”,阻礙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深化經濟合作,也耽誤了這些國家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腳步。
硬碰硬之后,誰的橄欖枝更像是“燙手山芋”?
新任美國駐華大使戴維·珀杜(中文名叫龐德偉)剛到北京,腳跟還沒站穩呢,美國駐華使館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制裁一批中國企業。理由還是那個老掉牙的“涉嫌違反伊朗導彈材料出口規定”,可具體的指控細節和證據鏈條,外面的人誰也搞不清楚,制裁措施卻已經生效了,相關企業的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立刻就受了限制。
新大使剛上任就揮舞制裁大棒,再加上他在社交媒體上光強調“讓美國更安全、強大和繁榮”,卻沒怎么提中美合作,這政治施壓的味兒,簡直不要太濃。
面對這一波接一波的連環打擊,中國選擇了按規矩來,沉著反擊。
五月下旬,中國商務部發了個公告,宣布對原產于美國、歐盟、日本和臺灣地區的共聚聚甲醛(POM)征收反傾銷稅。這可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經過了好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細致調查和法定程序。在列出來的稅率清單里,美國企業面臨的懲罰性關稅最狠,高達百分之七十四點九,歐盟企業則是百分之三十四點五。
這一招,可以說是打在了“七寸”上。共聚聚甲醛這種關鍵工程塑料,它的市場份額直接關系到下游好幾個高端制造行業的成本和競爭力。中方這么做,就是要消除進口產品不正當的價格優勢,給本土產業的成長挪出空間,信號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中國會用一切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工具,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就在這一系列緊張交鋒之后,大洋彼岸卻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前總統特朗普接受媒體采訪時突然改口,說他愿意“立刻飛到中國”,跟中方“面對面溝通”,還一個勁兒地強調中美關系“至關重要”。
這種前腳還在極限施壓,后腳就急著上門示好的姿態,在中國看來,多少有點缺誠意,也不太連貫。所以,北京方面對這根“橄欖枝”的反應相當平淡,沒瞅出什么積極接茬的意思。畢竟,國際關系的改善,從來不是單方面喊喊話就能成的。
中美貿易戰:合作還是孤立
話說回來,要是美國的經濟老大地位真的完蛋了,那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好事,特別是對中國。現在特朗普掀起的這波經濟風波,其實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點。可特朗普老是拿關稅當武器,搞得美國在國際上特別孤立,四面楚歌。
說實話,留給美國的時間真不多了。要是特朗普政府能認清現實,別再用那種極限施壓的方式,而是跟全球各國好好談,公平公正地商量,那美國還能在未來的全球經濟里占一席之地。
但如果特朗普不這么干,那他就會變成全球經濟發展的局外人,而且美國多年來積累的家底也會在他那些亂來政策下被耗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