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最強50由財聯社和中文投資網聯合打造,我們未來會定期披露一支股票,并實時追蹤。旨在為投資人篩選出美股里同時兼具穩定和成長的強基本面股票,結合技術圖形和AI算法,把握上漲趨勢。每期內容包含三部分:上周回顧與下周展望,最強50股研究報告,實盤交易匯總。想要獲得更多美股的及時分析報告與美股討論交流,請添加微信chinesefn2022咨詢。
欲了解美股最強50系列的過往報告,可點選美股最強50專題。
上周回顧與本周展望
在過去一周,美國股市維持高位震蕩態勢。這一走勢主要是由于前段時間美股漲幅過猛,當前處于整固行情階段。整固過程中,美債拍賣出現投標倍數不及預期的情況,引發市場短時間拋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回調后均有買盤介入,將跌幅收窄,這表明美股當前走勢仍較為強勢。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美債拍賣投標倍數不及預期,使得市場對美債的信心受到一定影響,進而引發資金從美股市場流出,導致股價短時間下跌。然而,后續買盤的積極入場,顯示出市場對美股依然存在較強的投資熱情,對美股長期走勢持樂觀態度。
展望未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以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態度將成為影響美股走勢的關鍵因素。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美國企業的進出口、成本以及盈利狀況均可能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左右美股表現。而鮑威爾的貨幣政策態度,尤其是利率走向,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目前市場預計鮑威爾將于9月份降息,若這一預期成真,將為美股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刺激股市進一步上漲;若降息預期落空,可能會引發市場的失望情緒,對美股走勢形成一定壓力。
本期我們將為大家帶來美股最強五十股之一——英特爾(INTC)。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特爾(NASDAQ: INTC)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絕對王者,其x86架構的CPU統治了PC和服務器市場數十年。與微軟形成了難以撼動的“CPU-操作系統”共生關系。這種從芯片設計到制造全部由英特爾掌控的垂直整合模式,曾是其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然而,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中,英特爾與微軟一樣敗給了ARM架構。在當下這輪AI浪潮中,它又正在逐步失去對英偉達的競爭優勢。不僅如此,AMD也在臺式機領域超越了英特爾,而臺積電則在晶圓代工能力上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作為曾是市場上最受推崇的企業之一,英特爾在2009年的市值高達900億美元,而彼時的英偉達只是一家市值僅為50億美元的芯片制造商。16年后,風水輪流轉,英偉達市值飆升至3.3萬億美元,是英特爾940億美元市值的35倍。英特爾市值從巔峰時期的幾千億美元縮水至被對手超越,昔日霸主似乎正在迷失方向。
盡管在如今技術快速更迭的時代,英特爾昔日的優勢已被沖刷殆盡。過去五年里,其市值縮水了74%,但這種跌幅也為投資者帶來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因為自2021年以來,英特爾開始進行全面重塑——不僅重押代工業務,重構制造路線圖,同時推出Gaudi AI加速卡、Meteor Lake處理器,力圖在AI浪潮中逆襲??梢钥闯觯⑻貭栒龔膫鹘yPC/服務器芯片巨頭,轉型為同時涵蓋AI芯片、晶圓代工、自動駕駛、邊緣計算的多元化半導體企業。那么這些“重生路徑”,能讓它實現估值翻盤嗎?
【公司簡介】
英特爾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之一,成立于1968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英特爾以生產高性能計算芯片而聞名,是X86架構微處理器的主要供應商,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個人電腦、服務器、物聯網設備及數據中心。英特爾的“Intel Inside”標志曾代表著全球PC行業的黃金時代。
近年來,英特爾正從傳統芯片制造商轉型為一家以“芯片+系統+軟件”為核心的科技公司,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自動駕駛(通過旗下Mobileye子公司)及先進制程工藝。隨著IDM 2.0戰略的推進,英特爾不僅自研芯片,也開放代工服務,致力于重塑全球半導體生態。
【強勢理由】
1、新CEO效應:戰略方向終于清晰
在經歷多年“換帥無果”、戰略搖擺不定的局面之后,英特爾在2025年3月18日終于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定盤星”——陳立武(Lip-Bu Tan)。陳立武是全球半導體和科技投資領域的知名人物,以在半導體行業的遠見卓識、成功的企業轉型經驗以及風險投資領域的卓越成就而著稱。
他曾帶領Cadence從邊緣化狀態中逆轉市占、重塑盈利能力,也曾是Arm、中國中芯國際、格羅方德、Ansys等多家頭部半導體公司的幕后推手,尤其擅長在“多元混亂的技術型企業”中,理清主線、明確牽引點、激活資源配置效率。
上任后,他正在進行一場“從組織邏輯到資產結構”的系統性重構:
業務線整頓:果斷砍掉不具備戰略護城河的低效業務(如Optane內存等),騰出資源專注AI、設計、封裝和晶圓制造主線;
明確“設計-制造解耦”思路:強調IDM 2.0模式不等于“全靠自己做”,而是通過開放制造服務(IFS)和高端整合設計,重構性價比與資產回報;
強化財務紀律:將資本支出從“戰略理想型”轉為“回報約束型”,要求各業務線自證盈利邏輯;
突出設計核心:提出“制造不能吞噬設計效率”的口號,試圖解決長久以來英特爾在組織架構上“工廠說了算”的內部權力結構失衡。
在陳立武的操盤下,英特爾首次明確了一個極具現實主義色彩的發展模型:不是與臺積電拼良率,不是追著英偉達炒GPU,而是立足自身最具護城河的領域,用結構重整、資本紀律和新舊技術結合,走出一條適合英特爾體量和基因的重塑路徑。
2、IDM 2.0 的現實主義拐點:先進產能開始兌現
英特爾在過去十年間最大的戰略包袱,是其“走不出去”的制造體系。盡管堅持自研制程的IDM模式在上世紀輝煌一時,但隨著臺積電在代工工藝上的全面領先,英特爾逐漸被反噬:不僅錯失了7nm節點、延誤了10nm量產,還使得旗下處理器被AMD反復超車。過去,IDM代表的是強控制力;而到了今天,它更多意味著資源錯配與資本效率低下。
2021年,英特爾提出“IDM 2.0”戰略,標志著其從傳統閉環自營體系走向更加現實的開放協同模式。不同于此前“什么都自己做”,新的IDM 2.0擁有三個核心特征:
自研 + 外包并行:不再排斥使用臺積電等代工廠進行部分制程代工(如Intel 4/Meteor Lake的部分模塊即交由臺積電代工);
制造對外開放:將自家工廠的空閑產能對外銷售,成立 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目標是打造美國版“臺積電”;
流程與組織重構:制造不再主導設計,打破原有“Fab主導型”文化,推動更加靈活與聚焦的設計開發路徑。
最初外界對此頗多質疑,認為這更像是“戰術層面的公關概念”。但2024年以來,英特爾在制造側的兌現開始出現實質進展,標志著IDM 2.0正在從愿景邁向落地:
18A工藝即將量產:作為英特爾最先進制程,18A將率先應用于Panther Lake平臺,目標是與臺積電N3P、三星GAA節點相抗衡。若進展順利,這將是英特爾十年來首次與臺積電縮小工藝代差;
晶圓廠落地推進:俄亥俄州、亞利桑那州等地晶圓廠建設已獲得《CHIPS法案》超百億美元補助,并將于2025-2026年逐步投產;
IFS接單能力增強:英特爾已獲得AWS、聯發科、美國國防部等關鍵客戶訂單,并與Arm合作開發代工標準,逐步邁向開放平臺生態。
這標志著,英特爾已不再是“閉門自嗨”的IDM廠,而是走上了一個“具備制造資產 + 能吸引外部客戶”的現實主義路線。
可以預見的是,IDM 2.0 并非要完全取代臺積電,也不是要走“工藝稱王”的舊路,而是成為美國本土芯片戰略的一環,以安全、靈活、可控為差異化價值,構筑新的護城河。
3、AI業務不是概念,而是真在出貨
在ChatGPT引爆的AI浪潮中,幾乎所有半導體公司都在講AI故事。但區別在于,有些公司只是蹭流量,而有些公司,已經悄悄開始實現出貨變現。
英特爾屬于后者。
過去幾年,英特爾在AI芯片領域常被視作“邊緣玩家”,一方面因為其在GPU市場不敵英偉達,另一方面在AI語境中缺乏生態控制力。但如今,這一印象正被逐步打破。英特爾的AI產品線不僅已形成體系,而且開始進入實收階段,從“實驗型演示”邁向“實用型出貨”。
Gaudi 系列AI加速器,進入云端市場
英特爾通過2019年收購Habana Labs所打造的Gaudi 系列AI加速卡,如今已成為其挑戰英偉達A/H系列GPU的核心武器。
Gaudi 2目前已被Meta大規模部署。在公開測試中,Gaudi 2在部分AI推理場景下達到了接近H100的性能,而其售價僅為H100的約60%;
Gaudi 3將于2025年下半年發布,首次全面切入AI訓練+推理雙場景,性能提升達數倍,目標客戶涵蓋云服務商、大模型公司與邊緣計算提供商;
英特爾還與Hugging Face、Stability AI等公司合作,強化其軟件生態與模型兼容性,逐步降低CUDA生態壁壘的依賴。
這意味著,英特爾并未在AI賽道中缺席,只是低調切入性價比市場,構建從芯片到生態的第二路徑。
AI PC開放平臺,NPU率先落地
除了云端推理,AI的另一個前沿戰場正是終端設備,也就是所謂的“AI PC”。
而英特爾,正是這個領域的開路人。
Meteor Lake處理器是英特爾首款集成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的消費級PC處理器;
搭載AI本地處理能力的AI PC,能夠支持Copilot、Stable Diffusion、AI美顏、語音助手、圖像修復等多種生成式AI任務;
微軟、聯想、戴爾、惠普等頭部廠商已確認將在2024-2025年全面鋪貨AI PC機型;
英特爾下一代處理器Panther Lake將進一步加強NPU算力,構建“CPU+GPU+NPU”的三核運算體系。
這標志著,英特爾在AI PC賽道擁有先發優勢,并已構建起與操作系統和硬件品牌的生態閉環。
AI布局具備“戰略杠桿”價值
與其說英特爾的AI布局已經全面勝出,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正在成形的“戰略杠桿”:
在英偉達主導云訓練市場、AMD追趕高端GPU市場之際,英特爾精準押注性價比AI加速器 + 邊緣AI終端;
相比NVIDIA對CUDA生態的深度依賴,英特爾通過開放標準、異構架構、主流兼容性打出差異化牌;
未來當AI應用普及至中小企業與終端用戶市場時,Gaudi + AI PC將成為英特爾在AI浪潮中的反擊引擎。
從投資視角來看,英特爾并不是AI市場上的“概念炒作者”,而是實打實地在構建第二增長曲線。更重要的是,這條曲線已經出現了收入與客戶的雙重實錨,足以支撐市場對其估值邏輯的修正。
4、潛在催化劑:剝離IFS帶來“結構性重估”
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部門IFS(Intel Foundry Services)長期以來既被視為機會,也被視為包袱。在“設計+制造”雙重身份下,公司在資本效率、組織協同和市場定位上飽受掣肘。
英特爾首席財務官David Zinsner周二表示,公司利用即將推出的制造技術為外部客戶生產的處理器數量并不多。Zinsner補充,該合約制造部門預計將在2027年才會實現收支平衡,并需要外部客戶創造數十億美元的低至中個位數的收入才能達到目標。
當前,IFS尚處于虧損狀態,拖累了公司整體毛利和自由現金流表現。而多個研報指出,一旦在2026年剝離IFS業務,將帶來明顯的結構性改善:
現金毛利率有望提升5個百分點;
CAPEX/營收比例將從36%降至3%;
自由現金流可能在剝離當年轉正;
對應估值可從當前約20美元,上調至55美元,漲幅超170%。
剝離IFS不僅是對資產的“減負”,更是對估值體系的重構。當前市場給予英特爾“綜合折價”極深,一旦公司釋放出“輕設計、重效率”的清晰預期,資本市場可能會迅速修正認知。
【財務表現】
2025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超出市場預期,但相比以往仍屬疲軟。營收為126.7億美元,超出預期3.54億美元,但較去年同期下降0.4%。這一結果可能部分受到關稅實施前的提前采購效應影響。
毛利潤率為39.2%,高于市場預期,但明顯低于去年同期的41%。這反映出英特爾在代工業務方面的問題:其制造出的產品缺乏競爭力。所有業務部門的毛利率均出現下降,盡管代工業務略有改善,但整體仍為負值。
每股收益(EPS)為0.13美元,顯著高于市場預期的0美元。資本支出(CAPEX)占營收的40%,相較英特爾當前業務結構偏高。作為對比,像臺積電這樣的代工企業的資本支出同樣占營收40%左右,但像AMD這種輕資產設計公司僅為3%。
主要業務部門表現
客戶端計算事業部(CCG):營收76億美元,同比下降7.8%,主要受PC市場需求疲軟影響 。
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事業部(DCAI):營收41億美元,同比增長7.8%,為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佳表現。因Xeon系列服務器處理器銷售表現堅挺。
英特爾代工服務(IFS):營收46億美元,同比增長7.1%,顯示出代工業務的初步增長勢頭 。
2025年第二季度展望
營收預期:112億至124億美元,低于市場預期。
每股收益預期:GAAP:-0.32美元。
【機構評級】
下調評級或維持悲觀看法的機構:
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4月30日)| 首次覆蓋,給予“賣出”評級;目標價僅為 $18,是所有機構中最低的
Rosenblatt(4月25日)| 重申“賣出”評級;目標價從 $18 下調至 $14,顯示出更悲觀預期
Morgan Stanley(4月25日)| 重申“Equal-Weight(持平大盤)”評級;目標價從 $25 下調至 $23;
JP Morgan(4月25日)| 重申“減持(Underweight)”評級;目標價從 $23 下調至 $20;
維持中性或觀望評級的機構
Mizuho(4月25日)| 重申“中性”評級;目標價從$23下調至$22
Wells Fargo(4月25日)| 重申“Equal Weight(等權重)”評級;目標價從$25下調至$22
Cantor Fitzgerald(4月21日)| 重申“中性”評級;目標價從$29下調至 $20,下調幅度較大
上調評級的機構
BofA Securities(美銀證券)(3月13日)| 從“跑輸大盤(Underperform)”上調至“中性(Neutral)”;同時將目標價從$19上調至$25,為唯一對股價給出上行預期的機構。
中文投資網首席分析師Brant操作展望
在過往報告中,我曾和大家分享過,美股要創新高,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特朗普不再加征關稅,二是鮑威爾降息,為市場注入新的流動性。唯有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美股才有望不斷攀升。如今,我們看到特朗普不加關稅后,美股已從最低點強勢反彈,距離前期高點已然很近。而且,在這段時間里,市場即便因一些利空因素下跌,也能很快回升,由此可見大盤十分強勁。所以短期內,市場趨勢依然向上,看漲氛圍濃厚。
不少人覺得國債下跌會影響市場走勢,這我并不認同。國債行情在全球金融資本中至關重要,美國絕不可能坐視國債出現問題。解決方式也絕非像市場傳言的那樣,通過國債危機來迫使鮑威爾降息。要從根本上解決國債問題,必須美國國會、財政部和美聯儲協同發力。美國國會可以修改規則,再配合財政部的刺激政策以及美聯儲的QE舉措,達到理想效果,化解國債難題。實在不行,大不了繼續印錢。能看得見的危機都不是危機!
至于5月份美債拍賣投標倍數不及預期,大家也無需擔憂,畢竟9萬億美債6月份才到期,6月才是真正見分曉的時刻。一旦市場能解決這一隱患,大盤短期內就有望再創新高,或無限逼近新高。但正如我前面所說,鮑威爾降息是關鍵,只有降息才能推動大盤持續上行。所以在9月份之前,我認為大盤不具備連續向走持續新高的可能。鮑威爾的降息路徑基本確定,后續無論CPI還是PPI數據如何,都不太可能改變美聯儲9月份降息的節奏。目前來看,六、七月份降息概率不符合市場預期,唯有9月份降息概率超70% ,因此市場若要大幅走高,可能得等到9月份。不過,這還有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國是否會陷入滯脹。要是真進入滯脹階段,未來一年出現寬幅震蕩是極有可能的。但我們先不考慮那么長遠,且拭目以待。
簡而言之,我認為短期內大盤依舊看漲,不過從中期來看,會在前高附近徘徊??春玫墓善?,特斯拉無疑是我的首選。Robot Taxi相關利好政策預期,加上馬斯克回歸帶來的積極刺激,都為其增色不少。同時,短期內半導體走勢也頗為強勢。另外,蘋果6月份將舉辦開發者大會,若引入AI ,就如同前段時間的谷歌和英偉達一樣,短期內或存在價值洼地。
(更多的交易、分析以及美股交流,請添加微信chinesef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