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在現代沖突當中同樣適用。然而,以色列卻“獨樹一幟”,朝20多國外交官開火了,中國亦在其中,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
歐盟外交代表團
日前,巴勒斯坦外交部發布聲明,對以色列國防軍的魯莽舉動進行了強烈譴責。據了解,當天,來自20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和記者,在約旦河岸的杰寧地區進行人道主義考察。其中包括來自中、俄、日、法、德等許多大國外交官。
沒想到的是,以色列國防軍竟然朝著外交使團開火了,還是實彈。從中可以看到,以軍士兵并未朝天鳴槍示警,而是將槍口直接對準使團方向。光天化日之下,一眾外交官和記者成為以軍槍口的“靶子”,只能倉皇撤離。
不僅如此,在使團撤離時,以軍仍然在不停射擊。對此,巴勒斯坦稱以色列是“蓄意為之”,已經違反了國際法。以色列竟然敢對各國外交官開火,就表明以色列當局根本沒有把外交方面的國際準則放在眼里。
外交使團撤離
隨后,加拿大、英國、日本、法國等十多個國家發聲譴責,表示此事完全不能接受,以色列政府必須給各國一個說法。萬幸的是,此次事件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是以色列的狂妄舉動還是引發了國際社會震怒。
對此,以色列給出的說法倒是和巴勒斯坦不一樣。首先,以色列方面表示,以軍開槍示警是因為外交使團偏離“預定路線”,進入了“未授權戰區”。其次,士兵們也沒意識到對面的是外交官,可據了解,當時使團對烏高舉外交旗幟。
最后,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對于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輕描淡寫一句話,以色列就用“不便”二字蓋過去了。這種“道歉流水線”操作,讓人想起其過往戰績:誤炸聯合國哨所、空襲慈善廚房,每次都是“遺憾+調查”套餐,卻從未有人真正擔責。
以軍在加沙行動
根據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外交人員享有“不可侵犯權”,即便在戰區也應受保護,但以軍的行為相當于在國際法封面上踩了個軍靴印。即使路線有爭議,對非武裝外交團直接開槍遠超“必要武力”范疇,如果這事發生在俄羅斯身上,西方早就“出兵”了。
以軍長期以“安全威脅”為由,將約旦河西岸大片區域劃為“軍事禁區”。這種“圈地運動”本質是單邊主義。通過模糊“軍事區”邊界,以色列既阻撓國際監督,又為暴力行為制造借口,把國際法玩成了“橡皮筋”。
巴勒斯坦人領取食物
作為以色列最大靠山,美國在此事件中異常安靜。當以色列屢次踐踏《維也納公約》《日內瓦公約》卻逍遙法外,其他國家難免效仿,可能導致國際秩序的崩塌。以色列濫用暴力,血洗加沙,如果國際法都不能約束以色列,那么整個世界確實將難以運行。
外媒報道稱,以色列政府、高官、議員、專家可以光明正大地說“不把巴勒斯坦人當人”這種話,就足以證明,以色列正試圖在加沙地區進行種族滅絕,國際社會必須阻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