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結束對中東三國的訪問,手握數千億美元協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飄了”。在5月16日播出的福克斯新聞節目中,特朗普一頓吹噓稱,這些國家曾被中國極力拉攏,打算靠攏中國,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改變了這一局面。有美國學者指出,除投資和人工智能、安全等問題的合作外,特朗普也希望看到海灣國家降低與中國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特朗普在采訪中多次提到了中國。
特朗普想訪華,這又是打的什么主意?實際上,不難猜測,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他想趁熱打鐵,利用對華關稅訛詐中國。第二,特朗普想來中國,也是因為美國真的沒錢了。截止目前,美國國債總額已經突破36萬億美元,這么大一筆債務,每天一睜眼都要還巨額利息,特朗普的壓力很大。第三,特朗普想要訪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他想為中期選舉造勢。截止目前,特朗普二次上任不過一百多天,他已經受到國會三次彈劾,在這一點上,他可能會創造新的歷史記錄,成為美國最受排擠的總統。
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資料圖)
特朗普上任以來,外交上多項措施幾乎都無疾而終。俄烏談判無果、關稅施壓失靈、中東斡旋失敗等等。在特朗普執政百日民意調查上,支持率更跌到了歷屆總統同期最低值。繼續堅持下去,恐怕特朗普的執政生涯都堅持不到中期選舉了。因此,特朗普政府迅速改變外交策略,主打“和平”,以緩解內外壓力。而釋放訪華信號,也是其外交策略轉變的一環。僅從關稅上看,特朗普雖然示弱退讓,但在芯片等很多關鍵領域依然沒有松口,可見其對華政策從根本上沒有改變。
在特朗普團隊最初的計劃中,他們本打算先捏其他小國的“軟柿子”,把中國、歐盟這兩塊“硬骨頭”放到最后來談。但現在近40多天過去了,他們發現這么做行不通了:一方面,“軟柿子”遠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好捏,就連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種美國的鐵桿盟友,都不愿輕易在關稅問題上讓步,滿足特朗普的要求。目前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只有英國一個,與中國只是同意互降關稅,沒有正式的協議。另一方面,他們遠遠低估了金融市場,尤其是美債市場對關稅的反應。
全球貿易(資料圖)
據新華社報道,電商務部18日發布公告,公布對原產于美國、歐盟、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2024年5月19日,商務部(以下稱調查機關)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美國、歐盟、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機關最終認定,原產于美國、歐盟、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存在傾銷,中國大陸共聚聚甲醛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全球貿易(資料圖)
中美兩國雖然在日內瓦會議結束后,共同發布了聯合聲明。但這并不意味著關稅戰徹底結束了,這一聲明也只是讓中美局勢暫時降溫了,后續雙方要談判的內容才是重點。所以中國這時征收反傾銷關稅的舉措,我們也能合理猜測一二,這會不會是中方為了后續的關稅博弈,而進行的戰略布局呢?畢竟美國前幾天還公開針對了華為芯片,想借此打擊中國AI市場,以獲取更多籌碼在后續的關稅談判中占據主導地位。
更微妙的是,臺灣寶理塑膠因積極合作獲得最低稅率,卻在公告中被特意標注為"中國臺灣地區",這記"軟硬兼施"的組合拳,既分化了對手陣營,又重申了不容逾越的政治底線。法國白蘭地案例的余溫尚未散去,中國就再次證明了經貿武器庫的豐富程度。這次美歐日的反應同樣值得玩味:華盛頓的抗議聲明罕見避開"貿易戰"字眼,歐盟委員會悄悄推遲了原定對華光伏產品的審查議程,東京方面則開始重新評估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清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