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青年時,因祖國處在危難之中,為表達自己鎮狂飚于原野,挽巨瀾于既倒,誓死振興中華的凌云壯志,改名為“安瀾”。
二十歲時,戴安瀾投奔國民革命軍,后入黃埔軍校三期學習;畢業后,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并參加北伐。1933年3月,他率部血戰古北口(長城抗戰);1937年8月,升任旅長。1938年3月,在臺兒莊戰役中,率旅立下數個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里集),并迫使臺兒莊之敵軍后撤。
1938年5月,戴安瀾在徐州會戰中,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擊退日軍;此后,升任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干訓班教育長。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漢會戰,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師少將師長,接替杜聿明;該師是中國軍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戴安瀾
1939年5月,戴安瀾率部參加隨(縣)棗(陽)之戰;當年6月,晉升陸軍少將;9月,參加長沙保衛戰;11月,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在昆侖關戰役中,戴安瀾師表現突出,力克昆侖關、并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因指揮有方、戰功卓著和重傷不下火線,被蔣介石稱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1941年12月,戴安瀾率第200師開赴緬甸,孤軍深入、進入同古,接替了英軍的防務。1942年初,中國政府組建遠征軍。1942年2月,戴安瀾部參加同古保衛戰(東瓜保衛戰)。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戴師同4倍于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掩護了英軍撤退,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在盟軍中贏得聲譽。
蔣介石則把此次戰役稱做“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1942年4月,由于英緬軍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一步步走向失敗。
1942年4月24日拂曉,棠吉之戰爆發,負責收復棠吉的第200師將士率先向日軍發起進攻,戴安瀾親臨前線指揮、攻克棠吉。但此時局部勝利,已無法遏止中英盟軍的疾速潰敗。
1942年5月初,中英盟軍全面潰敗;5月10日,中國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谷。負責掩護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一時與軍部失去了聯系。18日,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結果前衛部隊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此時的緬甸向導拒絕了為中國軍隊繼續帶路。
戴安瀾又氣又急,令部隊立即分散突圍。副師長鄭庭笈勸阻:“白天突圍目標太大,是否改到晚上?”
戴悲愴不已:“關公走麥城,也不過如此。緬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戴安瀾、王荷馨夫婦與戴藩籬、戴靖東
戴安瀾手跡
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的胸腹部,使他遭受重傷。官兵輪流用擔架抬著他,與日軍周旋,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的克欽山寨、離國境三四十里地處,戴安瀾心力交瘁、傷重去世。
1942年10月16日,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并批準戴安瀾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一枚懋績勛章(Legion of Merit),他成為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
1943年3月,中共毛主席為紀念戴安瀾將軍賦詩《海鷗將軍千古》,曰:“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曾幾何時,蔣介石的一些孝子賢孫造謠說中共抹殺國軍的抗日功績,不能給國軍抗日將領公正的評價。此種言論純屬謠言惑眾;以戴安瀾為例,195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內務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主席向其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一個可以正確看待對手的政黨、才會戰無不勝,譬如共產黨;一個靠抹黑對手來贏得民眾主持的政黨、必定走向衰亡,譬如國民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