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主席的特型演員,古月、唐國強、張克瑤……大家耳熟能詳,他們在熒屏上給我們帶來了永恒的經典。
但歷史第一個在舞臺上扮演毛主席的演員,或許很多現代年輕人都不知道,他是在解放前后就紅起來的職業話劇演員,于是之。
他第一次演毛主席時,只有24歲,時間是1951年,作品是話劇《長征》。
那次演出,中國人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自己的領袖形象,連續演了幾個月,觀眾逾10萬,熱情不減。
(于是之扮演的毛主席)
于是之,1927年生于河北唐山,父為軍人,出生百天后父親就陣亡了。
母親帶著他遷居北京,靠著一當二押三抵四借的方式過活,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由于家境貧困,于是之少年讀書輟學,為人做事打零工。
不過,他有個親戚很厲害,中國“話劇皇帝”——石揮,由于他的影響,于是之少年就萌發了藝術夢想。
打工時,他在北京讀了夜校,參加了輔仁大學的業余劇團。
1945年,18歲的他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系,但不久又因家庭貧困輟學。之后,他加入了職業話劇團體,在平津演出了許多話劇。
(于是之與夫人)
1949年北京解放后,他加入了華北人民文工團,成為職業演員。
這個文工團,就是后來中國最負盛名的專業話劇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北京人藝,曹禺是院長。
1951年初,北京人藝創作了大型話劇《長征》,準備以此獻禮建黨30周年。
這是一個3幕9場歌劇,最大的創新、也是最大膽的設計,就是要第一次把偉大領袖毛主席形象搬上舞臺。
那時環境還比較寬松,沒有那么多顧慮,有關方面很快予以批準了。
但是,在尋找誰來演毛主席時,劇組導演們費了腦筋。
(于是之在話劇《茶館》的角色)
這時,有人說劇院不久前上演老舍話劇《龍須溝》時,有一個年輕演員為了飾演里面的角色,把前額剃掉,留了個大背頭,試裝拍照時照片拍得很不成功,模模糊糊的,不少人一看以為是毛主席。
這個消息傳到劇組,他們立即找到那個小伙子,讓他模仿毛主席形象再拍照試裝,結果真的挺像。于是導演就定住他了。
他就是于是之,當年才24歲。
24歲的小伙子演毛主席,聽著都離譜。
第一次將毛主席形象搬到舞臺上,更是新鮮。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大家都吊足了胃口。
(1951年《長征》說明書)
對于是之來說,這也是人生職業生涯的最大挑戰了。
好在毛主席這一角色的戲份不多,只出現在第6場,視察隊伍后,就說了一句臺詞:“同志們,祝你們成功!”然后凝望隊伍出發,此幕落幕。
前后一共就幾分鐘。
為演好這一幕,導演和于是之沒少下功夫。
找來毛主席著作,學習毛澤東思想,反復研讀其在復雜斗爭環境中的作品,深入了解、體會主席思想的運用;
借來當時還為數不多的紀錄片,仔細觀看,學習毛主席踱步的樣子;
日夜用手搖留聲機聽毛主席在政協會議上的講話;
找來湖南同志學習湖南口音,琢磨毛主席說話中的偉大性格;
(1951年《長征》說明書)
經過幾次彩排,觀眾們還提了不少的意見建議,他們又根據大家的建議,認真修改。
臨近演出,導演和他每天晚上單獨“磨戲”,反復排練每個細節。
該劇在當年8月1日正式上演。演出前一天晚上,于是之獨自一人爬上北海白塔,站了1個小時,這里沒有人,他又反復練習了多遍。
據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晚年回憶,那次是在青年宮演出,導演一直很緊張,因為有不少領導人都在場觀看,直到“毛主席”出場,劇場響起熱烈掌聲,觀眾席領導們都開心地笑了。
直到這時,他懸著的心才放下。
(于是之在《長征》中的演出)
觀眾們普遍反映,于是之演得“像”。
《長征》在青年宮演了1個月,場場爆滿,約3萬觀眾入場觀看。而劇場外登記后等候買票的,還有4萬人。
后來幾個月,他們又把舞臺搬到中山公園演出,觀眾絡繹不絕,熱情熱烈,不少人都是懷著激動的心情,去看舞臺上的“毛主席”的。
為演好毛主席這個角色,為了一句臺詞、幾分鐘的表演,24歲的小伙子和導演排練半年,恐怕當今拍戲再也不多見了。(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