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也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5月24日晚,音樂情景劇《勵國之歌》在復旦大學相輝堂首演。在這座承載著百年復旦歷史記憶的建筑內,觀眾在泛黃的歷史影像與沉浸式的舞臺演繹中,穿越時空,回溯國歌誕生的熱血歷程。
國歌是如何誕生的?
1935年5月24日,電影《風云兒女》首映,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猶如一聲驚雷,劃破黑暗,以激昂的旋律和鏗鏘的歌詞,激發起無數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成為鼓舞全民族抗日救亡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時代號角。后來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唱響寰宇。
音樂情景劇《勵國之歌》以田漢和聶耳的日記與書信為重要線索,圍繞《義勇軍進行曲》歌詞與旋律的創作背景徐徐展開。該劇由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石俊副教授聯合了上戲、上音、立達等多所高校的四十多名師生經過兩個多月的創排而成。
舞臺上,演員生動演繹出詞作者田漢在艱難境遇下,憤于民族的危難,喚醒中華兒女的抗爭意志,揮筆寫下振奮人心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曲作者聶耳則懷揣著滿腔熱血,不辭辛勞、奔波四方,為曲譜注入靈魂。
而電影《風云兒女》主創人員許幸之、王人美、袁牧之等,則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以文學、詩歌、音樂、電影等藝術表達為武器,喚起民眾斗志的動人故事。舞臺燈光隨著劇情變換,音樂與表演相得益彰,將觀眾帶回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
不變的是民族氣節
1935年5月8日《義勇軍進行曲》詞譜在《申報》《時報》《大美晚報》公開發表,5月24日電影正式上映。從銀幕怒吼到如今的舞臺共鳴,變的是時代的藝術表達載體,不變的是“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民族氣節。
演出最后,全場觀眾自發與臺上演員一同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有復旦學子感慨,電影《風云兒女》的拍攝地就在有著百年根脈歷史底蘊的上海楊浦,在這個特別的紀念日,《勵國之歌》能在復旦大學首演,也激發著當代青年的愛國熱情。
此次展演,不僅是跨越時代的精神共鳴,還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國歌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它讓年輕一代在藝術的熏陶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激勵著大家在新時代繼續傳揚國歌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這部音樂情景劇之后還將在相關紅色場館、社區和大學展演。此次活動由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上海市楊浦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上海市楊浦區紅色文化發展中心(國歌展示館)承辦,田漢基金會協辦。
原標題:《回溯國歌誕生的熱血歷程,音樂情景劇《勵國之歌》在復旦大學首演》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