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5月22日,第21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辦、福建廣電網絡集團承辦的福建館以“賡續文脈 慧通八閩”為主題精彩亮相,現場運用AR全息導覽、3D投影等數字科技,集中呈現近年來福建在文化保護傳承、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及促進文化國際傳播等方面的創新性成果,以一場“可聽、可視、可觸、可感、可帶走”的文化盛宴,全面展示福建牢記囑托奮勇爭先,加快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的生動實踐。
穿越千年的"簡牘之門"震撼開啟
在福建館入口序廳,一面近17米寬、7米高的巨型“數字竹簡”大屏壯觀呈現。這扇以建陽雕版與傳統竹簡為原型打造的“簡牘之門”,將我省千年印刷典范“建本”承載的典籍智慧與竹簡凝聚的文化基因結合,打開了通往八閩文化傳承寶庫的“大門”。福建典籍、文人名言、名家題字……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帶觀眾一起踏入時光長河,感受千年文脈的流淌,領略福建“古與今”“山與海”“文與商”交相輝映的獨特魅力。
數字長卷演繹“曲水流觴”新意境
以沉浸式體驗貫穿福建館全館的數字地屏,融入“曲水流觴”的創意概念,通過“科技+藝術”手段生動展現,將“文化閩江”幻化為動態數字化長卷。在這條流淌著八閩基因的數字長河中,巧妙地設置了文化打卡點,掃描二維碼便能現場解鎖閩都文化、客家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福建文化明珠的精彩內容,集齊十處打卡點,還能兌換精美禮品。
“新八雅”重構傳統文化表達體系
展區帶入了文人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篇章板塊,既保留了八閩文化精神內核,又以現代文明重新解碼八雅,賦予傳統文化以當代詮釋——如“琴”韻悠揚板塊展示了我省文藝創作與傳播高地內核,“棋”開新局注重數字賦能的智慧體驗,“酒”釀萬象進行文化創意的味覺表達,“花”漾閩風形成國潮美學的破圈演繹,“茶”和天下呈現東方美學的當代詮釋……“新八雅”構建起流動的八閩文化“基因庫”,讓觀眾穿行其中,體驗文化“活起來”的沉浸式展覽,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八閩大地的傳承與延續。
創新模式激活文化消費新場景
在福建館的“‘書’香致遠”板塊,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展示了中外文化融合、走向世界的福建名人等八大主題經典書目,同時通過“八閩書房”智慧閱讀平臺、福建廣電網絡集團朱子文化數據庫、寶寶巴士國學影音空間等項目,展現了我省文化數字化平臺建設新成果與八閩大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的歷史底蘊,進一步推動出版著作以更加鮮活的形式深入扎根、廣泛傳播。
科技賦能打造非遺活化新范式
福建館運用最新信息技術、科技裝置應用等,進一步增強了現場觀眾的互動感與體驗感。“‘畫’映古今”板塊中,通過3D Mapping交互式投影技術對建窯建盞等非遺工藝品進行了創意氛圍展現,結合美圖國潮紋樣拍照、AI云修圖打造了美學生活空間。“‘詩’意相逢”板塊則展示了“水墨詠春”趣影互動、有聲祝福明信片、多彩非遺體驗等,這些都構筑起傳統文脈與現代闡釋的多維度對話。
創意設計形成“展、演、創、售”新空間
積極拓展線上線下展銷功能,搭建“閩派”文化直播間、設置特色茶文化品鑒空間等,通過漆藝大師“漂漆”表演、福州傳統梳妝技藝(三條簪)、機器人制作“福”字拉花文創咖啡等節目引流,強化線下體驗、線上購買,助力擴大交易訂單。展會期間,還特邀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泉州南音傳承中心、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武夷山市中華茶百戲研究院等非遺院團聯袂獻藝。通過“劇目展演+技藝展示+互動體驗”的形式,讓觀眾零距離感受福建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福建大力推進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海洋文化、“福”文化等特色資源,運用數字化技術轉化為新應用、新產品、新業態,有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294.4億元,同比增長10.7%,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其中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66億元,同比增長32.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2.5個百分點。展會期間,福建多家企業將開展新技術推介、重點項目簽約等活動,擴大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助力進一步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