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智庫的觀點里,2025年被反復提到,不是隨便挑個年份嚇唬人,而是有一定的邏輯支撐。他們覺得,到2025年,中美之間的矛盾可能會積累到一個臨界點,尤其是地緣政治和經濟這兩塊,火藥味會越來越濃。
首先,地緣政治上,美國早就把中國當成頭號對手了。俄智庫提到,美國官方文件里明確說了,中國是“地緣政治的最大挑戰(zhàn)者”。這話不是隨便說說,美國從軍事部署到外交動作,都在圍著這個目標轉。比如在亞太地區(qū),美國拉著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搞什么“四方安全對話”(QUAD),還跟菲律賓、韓國加強軍事合作,擺明了是要遏制中國的影響力。到2025年,這種軍事對峙可能會更明顯,雙方在南海、臺海這些敏感地帶的摩擦會越來越多。
經濟上,貿易戰(zhàn)和科技戰(zhàn)已經打了幾年,到2025年估計只會更狠。俄智庫分析,美國會繼續(xù)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yè)下手,比如芯片、5G、人工智能這些領域。拜登政府已經把制裁華為、限制半導體出口當成常態(tài)化政策了,而中國這邊也在加速自主研發(fā),搞“國產替代”。這種你來我往的較量,到2025年可能會演變成全面的經濟脫鉤,雙方都想保住自己的命脈,結果就是沖突升級。
再加上時間節(jié)點,2025年正好是美國國內政治的一個轉折期。如果共和黨上臺,像特朗普那樣的強硬派可能會重新掌權,對華政策會更激進。中國這邊呢,到時候“十四五”規(guī)劃剛結束,“十五五”開始,國家戰(zhàn)略也會更明確地應對外部壓力。這倆大國都到了一個“不能退”的階段,所以俄智庫才說2025年是個關鍵年份。
俄智庫提到,美國和中國直接開戰(zhàn)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沒戲。他們特別點出了一種情況:如果臺海問題失控,美國可能會軍事介入,這就容易把中美拖進正面沖突。
為啥是臺海?因為這地方太敏感了。對中國來說,臺灣問題是核心利益,絕不會讓步。俄智庫注意到,中國這幾年一直在強調“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而且軍事實力也在快速提升,到2025年,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可能會讓美國覺得威脅更大。而美國這邊呢,一直在打“臺灣牌”,通過《臺灣關系法》和軍售給臺灣撐腰。俄智庫分析,如果到2025年,臺灣當局在美國的支持下搞“臺獨”動作,比如正式宣布“獨立”,中國肯定會動手,美國要是跳進來干預,雙方就可能打起來。
除了臺海,南海也是個潛在的引爆點。俄智庫說,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越來越頻繁,中國這邊也在加強島礁建設和海軍巡邏。到2025年,如果哪天兩邊軍艦或者飛機擦槍走火,控制不住局勢,就可能升級成局部沖突。雖然不一定會發(fā)展成全面戰(zhàn)爭,但這種“擦邊球”式的對抗會讓局勢變得更危險。
還有一種情況是代理人戰(zhàn)爭。俄智庫覺得,美國可能會通過支持周邊國家,比如印度、日本,甚至菲律賓,來間接和中國對抗。到2025年,如果這些國家在美國的慫恿下跟中國發(fā)生軍事摩擦,美國再趁機下場,那就離直接沖突不遠了。
俄智庫的分析里,中美關系走到今天這步,根子在于兩國的戰(zhàn)略目標完全對不上。美國想保住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中國想實現民族復興,這倆目標本身就互相擠壓。
經濟上,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互相依賴又互相提防。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美國是中國出口的重要市場。但這幾年,美國覺得這種依賴讓自己太被動,所以拼命想“去中國化”,把供應鏈搬回本土或者轉到越南、印度這些地方。中國這邊呢,也在搞“雙循環(huán)”,想減少對外依賴,尤其是對美國的技術和市場。到2025年,這種經濟上的“掰手腕”會更明顯,誰也不想讓對方占上風。
貿易戰(zhàn)只是表面,科技戰(zhàn)才是真刀真槍。俄智庫提到,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yè)的打壓,比如制裁中興、華為,限制芯片出口,核心目的是不想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超過自己。中國這邊呢,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搶占科技制高點。到2025年,如果中國的芯片產業(yè)真突破了美國的封鎖,美國可能會更急眼,采取更極端的措施。
軍事上,中美在亞太地區(qū)的博弈已經白熱化。俄智庫說,美國在日本、韓國、關島部署了大量軍事力量,還在澳大利亞建新基地,擺明了是沖著中國來的。中國這邊呢,海軍實力突飛猛進,航母、核潛艇、反艦導彈都上了新臺階。到2025年,雙方的軍力對比會更接近,摩擦的風險也更高。
特別是南海和臺海,美國智庫自己都說,這兩個地方是“最有可能爆發(fā)沖突的熱點”。俄智庫覺得,到2025年,美國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在這倆地方的軍事存在,比如派更多航母戰(zhàn)斗群,或者搞更大規(guī)模的聯合軍演。中國肯定不會示弱,雙方你增兵我增兵,最后就成了個火藥桶。
意識形態(tài)上,中美也是水火不容。美國老覺得自己是“自由世界”的老大,看不慣中國的制度,覺得是威脅。俄智庫提到,美國這幾年一直在渲染“中國威脅論”,從人權到香港、新疆問題,沒少拿這些做文章。中國這邊呢,覺得美國這是干涉內政,堅決反擊。到2025年,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可能會更尖銳,尤其是在國際輿論場上,雙方都會想壓倒對方。
俄智庫特別強調,中美要是真鬧僵了,全球都得跟著抖三抖。他們分析了幾個方面:
經濟上,中美關系惡化會讓全球貿易和產業(yè)鏈亂套。現在好多國家都靠中美兩邊賺錢,比如東南亞國家給中國做代工,又給美國出口商品。到2025年,如果中美徹底脫鉤,這些國家就得站隊,經濟損失少不了。俄智庫還說,世界經濟可能會分裂成兩個陣營,一個以美元為主,一個以人民幣為主,國際貿易的成本會蹭蹭上漲。
安全上,亞太地區(qū)肯定是重災區(qū)。俄智庫覺得,中美在南海、臺海的對抗會讓周邊國家睡不好覺。日本、韓國、菲律賓這些美國盟友可能會被拖下水,而東盟國家就得夾在中間兩頭受氣。到2025年,這地方的軍備競賽估計會更瘋狂,穩(wěn)定是別想了。
全球治理這塊,中美關系崩了,聯合國、WTO這些機構就更難干活了。俄智庫說,中美現在在氣候變化、疫情應對這些問題上都互相拆臺,到2025年如果還是這德行,全球性問題就沒人管了。國際合作會變成空話,大家都只顧自己。
經濟上,加快“內循環(huán)”,把自己的產業(yè)鏈搞扎實。芯片這塊,國家投了大把錢,像中芯國際這些企業(yè)都在拼命趕進度。到2025年,咱們的科技實力肯定比現在強,能扛住美國的壓力。
軍事上,解放軍這幾年的發(fā)展有目共睹。俄智庫也說,到2025年,中國的海軍和空軍會更有底氣,尤其是在家門口作戰(zhàn),美國想占便宜沒那么容易。咱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真到關鍵時刻,肯定能護住自己的利益。
外交上,中國也在拉朋友。俄智庫提到,中俄關系這幾年越走越近,到2025年估計會更緊密。還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好多都跟中國綁在一起,美國想孤立咱們沒那么簡單。
總的來說,俄智庫覺得2025年是中美關系的一個大坎兒,確實有開戰(zhàn)的可能性,尤其是臺海這塊最危險。但我覺得吧,打不打不是咱們一家說了算,美國那邊也得掂量掂量。畢竟真打起來,誰都討不了好,全球經濟也得跟著遭殃。咱們中國現在是穩(wěn)扎穩(wěn)打,發(fā)展自己最要緊。到2025年,不管美國咋折騰,咱們有實力、有底氣,日子照樣過得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