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支付浪潮的席卷下,ATM機——這個曾被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譽為“銀行業唯一有用的發明”,正以5年減少約30萬臺的速度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人民銀行今年2月發布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ATM機具數量為80.27萬臺。對比5年前數據來看,我國ATM機具數量曾在2019年末觸及109.77萬臺的峰值。
短短5年間,中國ATM機已消失近30萬臺,數量銳減26.87%。
“不少人好幾年沒用過現金了,ATM機過去的便捷已經被移動支付取代。在第三方支付和手機銀行普及的當下,樓下的ATM時常蒙塵,真正大額現金提取,基本上只能去柜臺。”有股份行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
對儲戶來說,已有的部分ATM機也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最近著急存一筆錢,下班連著找了一條馬路上的5臺ATM機都沒存上錢,還都標著存取款一體。”來自四川的林樂(化名)告訴時代財經。
與之對應的是,多家銀行正在對其ATM業務進行調整,無卡存取款業務逐步退出銀行業務版圖。
今年4月,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將于2025年4月9日起全面停止ATM掃碼存款服務,客戶需持銀行卡通過ATM或線下網點辦理存款。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已有超過50家銀行宣布關閉無卡存款、無卡取款、掃碼存取款等業務。
從“現金時代”到“無卡社會”,未來ATM機是會消失,還是進化?
5月23日,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ATM機不會消失,盡管現金的使用率在降低、使用人數也在減少,但特殊需求場景一直存在,監管也一直在強調不可拒收現金、滿足支付多樣性,但ATM機的逐步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銀行柜臺內的ATM一直在進化,配備更智能的交互界面,滿足監管對客戶身份核實的要求,甚至有的地區在集成政務與生活服務,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服務終端。”王蓬博說道。
全國ATM機僅剩80萬臺
“我從來沒用過ATM機,都不知道學校有沒有ATM機”,“00后”大學生王瀟(化名)向時代財經直言。
銀行ATM機業務遇冷的背后,則是消費者支付習慣的改變。“現在連菜市場買菜都是用二維碼,已經很久沒有用過現金了。”作為家庭主婦的李麗(化名)也有直觀的感受。
如今,移動支付的迅猛發展正在打破ATM市場的原有格局。ATM機在使用頻率很低的情況下,維護費用仍需正常支付,也就難逃被削減的命運。
據中國人民銀行今年2月發布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24年末,我國擁有ATM機具80.27萬臺,較上年末減少4.28萬臺;每萬人擁有ATM機具5.70臺,同比下降4.83%。
結合近5年數據來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2020年末、2019年末,我國ATM機具分別為84.55萬臺、89.59萬臺、94.78萬臺、101.39萬臺、109.77萬臺,呈逐年下降態勢。
在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方面,在截至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2020年末、2019年末時,分別為5.99臺、6.35臺、6.71臺、7.24臺、7.87臺,同樣呈現下降。
今年4月,又有一家股份制大行對ATM業務進行調整,標志著無卡存取款時代的加速落幕。據招商銀行4月2日發布的公告,該行將于4月9日起停止ATM掃碼存款服務。
事實上,自2024年以來,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先后對ATM無卡存取款業務進行調整,亦有多家股份行、頭部城商行持續跟進。
有銀行業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銀行當年選擇增加ATM的服務功能,首先是因為未能看清無現金社會前景,另一方面當時銀行利潤高,愿在小概率服務場景花錢,科技部門以科技引領業務為由,浪費了部分IT投入。”
在其看來,在無現金或低現金社會,ATM或存取款一體機因需求極度萎縮而無成本收入比。“銀行持有的大量ATM已屬低效、無效不良資產,收益低、成本高且持續產生運營成本。”其說道。
在ATM機持續縮減的同時,電子支付的版圖則越來越大。
通過梳理歷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數據可知,2024年,銀行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016.68億筆,這一數據較2019年的2233.88億筆同比增長35.04%。
報告數據同時顯示,2024年,電子支付金額為3426.99萬億元,這一數據較2019年的2607.04萬億元同比增長31.4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總量逐年下降,但ATM機并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偏遠地區、老年社區、外國人來華支付等特殊場景,現金存取需求依然旺盛。這種此消彼長的背后,也反映了銀行戰略重心的轉移。
如蘇州銀行在該行《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提到,2024年4月,蘇州銀行上線ATM機外卡取現服務,為外籍人員提供了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外籍客戶可使用銀聯、Visa及萬事達組織發行的境外銀行卡,在蘇州銀行的自動取款機和存取款一體機設備上直接取現人民幣。截至2024年末,累計交易筆數達597筆,取現金額總計人民幣146.79萬元。
浙商銀行同樣在《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稱,該行全行網點已配備適老版智能柜員機和ATM機,優化大字版操作,簡化界面。
ATM機廠商被倒逼轉型
未來在ATM業務方面,銀行的戰略重心將如何轉移?
王蓬博向時代財經表示,首先,ATM應從單純的取現工具向著綜合性服務工具轉變,通過ATM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生活服務。“其次,在區域和場景上,增加在機場、偏遠地區、老年社區等現金需求旺盛區域的布放,提高ATM機的使用效率;第三,不再單純追求ATM機的數量增長,而是更加注重保障安全和便利性。”
被銀行棄用的ATM機并未徹底消失,它們通過何種途徑尋找新生?
時代財經通過在百度旗下B2B平臺“愛采購”搜索ATM機發現,銀行的報廢ATM機回收價在5萬元/臺左右;不過,在“閑魚”等C2C二手交易平臺,一臺二手ATM機的價格則更低,僅為3000~5000元。
圖片來源:愛采購
閑魚平臺上一位二手設備回收商告訴時代財經,其上架的一臺二手ATM機標價4880元/臺,該設備附帶指紋、二維碼掃碼等功能。“銀行設備升級退役的ATM,一臺全新的價格大概要十幾萬。”
上述二手設備回收商同時表示,一般情況下,退役的ATM只能拆一些配件,不過其實際用途也較為廣泛,要看個人怎么去利用它。“比如說你是做娛樂行業的,可以用它做一個終端演示機,比如做直播、做擺設都是可以的。”
行業紅利不再,也倒逼ATM機廠商轉型升級。原本以ATM機為業務的上市公司,近年來也經歷了經營轉折。
作為一家從事金融自助服務設備及軟件等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企業,御銀股份(002177.SZ)ATM設備產能和銷售規模在國內ATM制造廠商中位居前列。作為行業龍頭,御銀股份曾在ATM機的黃金時代大賺,2011~2014年,公司的營收一度達到7~9億元量級,凈利潤均超過1億元。
伴隨著ATM機的需求逐年下滑,御銀股份2018年產生了9481.76萬的凈利潤虧損,也是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來的首虧。
據公司最新業績報告,2024年,御銀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6687.47萬元,同比下降4.55%;實現歸母凈利潤1090.69萬元,同比下降29.40%。
傳統ATM市場收縮之下,近年來御銀股份不斷謀求轉型。公司2024年財報顯示,目前御銀股份的主營業務包括產業園運營和智能金融設備相關運營服務。
“2024年,我國非現金支付業務量保持持續增長,ATM機具數量與每萬人保有量均同比下降,金融機具行業的市場形勢依然嚴峻。在此背景下,公司作為深耕金融智能設備領域十余年的行業領先者,基于對市場趨勢的前瞻判斷,主動收縮傳統金融設備業務規模。”公司在財報中表示。
從營收構成來看,2024年,御銀股份從專用設備制造業獲得營業收入為717.39萬元,占營收的比重僅為10%。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