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工作關系,經常要去江蘇出差,這些年來也跟不少江蘇人打過交道。隨著時間慢慢多了些了解,我對江蘇人的性格特點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當然,每個人的感受不完全一樣,我說的也只是我個人的體驗,歡迎大家多包涵指正。
先說說我覺得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江蘇人性格比較冷淡,社交上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我估計,可能是江浙一帶生活節奏較快,做事情講究效率和規矩,所以交朋友不會很快。跟我在北方見到的很多人相比,江蘇人更謹慎一些,初次見面不會馬上就熱絡起來,也不會像北方人那樣一見面就叫“哥”“姐”,或者很快拉近關系。很多北方朋友都覺得這有點冷漠,甚至高冷,但我覺得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決定的。江蘇人交朋友一般都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相互了解,他們愿意花時間去觀察、去試探,確認對方值得交往,友誼才能慢慢地建立起來。而且這樣的朋友,一旦認定了,往往就是很長久很真心的。這跟那種一見如故、馬上成為朋友的方式是不同的,也許有點慢熱,但更穩重,少了些浮躁和輕率。
江蘇人中間,尤其是蘇南一帶的人,他們對家鄉有一種特別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你說他們有優越感吧,倒不如說那是一種文化自信和鄉土情懷。蘇州、無錫、常州這些地方歷史悠久,經濟發展好,文化底蘊深厚。江蘇人吃飯講究江南的口味,講究禮儀和規矩,講究言談舉止的得體,這讓他們在外地有一種“我們家鄉不錯”的自信。這樣的自信不是那種吹噓和炫耀,而是內心深處對家鄉的認可和愛惜。平時跟他們交流,表面上都很有禮貌,言辭恰當,但你能感覺到他們對家鄉的那份堅持和驕傲。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吳地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確實有它獨特的韻味,只是這種文化不會很快被外人理解。
再說說他們對故土的依賴。江蘇人普遍不喜歡走得太遠。以蘇州人為例,大多數蘇州人不是留在家鄉,就是去了上海,或者干脆移民國外,很少有人愿意去江浙滬以外的地方打拼。北漂的我算個例外,能夠看到這么多同鄉選擇扎根在原地,甚至寧愿留在上海這條線,也不愿意離開,這說明他們對家鄉的依戀是真的深。有時候我自己想,也許這是對故土感情的一種體現,是對生活習慣和環境的習慣,更是對安全感的追求。每次回家鄉或者看到身邊人回家團聚,心里總是踏實的,畢竟根在那里,才覺得有歸屬感。
家庭觀念在江蘇人身上也體現得很明顯。多數江蘇家庭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管教相當嚴格,從小在學習上就被要求認真努力,家長幾乎都把孩子的未來看得很重。高考壓力大是出了名的,幾乎沒有多少時間讓孩子閑著玩耍,大家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讓江蘇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嚴格的生活節奏。畢業之后,父母對子女的經濟支持也很普遍,買房買車、生活開銷很多都依賴父母,年輕人能獨立成家的反而不多。這點和北方某些地方的獨立文化截然不同。身邊的朋友聊起這些事情,外地人總覺得很不可思議,畢業后不是應該自己獨立生活了嗎?但在江蘇,尤其是蘇南,這種現象很常見,家庭關系緊密,親情觀念很重。
還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江蘇人很喜歡講道理,做事講究契約精神和承諾。可能因為這里開放較早,受西方文化影響多,江蘇人很少走官僚主義的老路。他們做生意、交往都會把規矩講明白,親兄弟也要明算賬。你跟他們合作,承諾了的事情一定會做到,也希望對方守信。這樣的理性讓他們在商業上很有優勢,但有時候也會讓人覺得他們有點斤斤計較,甚至有點小氣。講道理多過講感情,這和北方一些地區那種靠人情走天下的習慣不太一樣。有時候北方朋友會覺得他們太計較了,但對江蘇人來說,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糾紛,保障雙方利益,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這樣的性格也影響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他們習慣和“講道理”的人打交道,尤其做生意,比較傾向與南方人合作。
總的來說,江蘇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謹慎和理性,冷淡但不疏遠,表面上禮貌卻帶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自信,生活里處處體現著對家鄉的熱愛和依賴。雖然他們不善于表達感情,但一旦信任建立,那份感情就非常牢固。這樣的性格,也許正是江蘇這片富饒土地養育出來的獨特風貌。
我也曾想過,現代社會越來越快節奏,人與人之間越來越浮躁,大家都講效率,講快速建立關系,甚至有時候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份踏實和深情。江蘇人的這種慢熱、穩重、講道理的交往方式,或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你們覺得,在當今社會,我們是更應該保持這樣謹慎而長久的友誼,還是更適應快節奏和高效率的社交呢?大家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