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次國宴上,錢學森按照請柬找到第37桌,卻發現自己的名牌被劃掉了。
竟是毛主席親自將他調到1號桌,理由只有一句話……
從囚禁到歸國
1950年,洛杉磯國際機場,錢學森被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攔截。
行李被搜查,護照被沒收,罪名是"企圖將機密技術帶回中國"。這個曾經幫助美國研制火箭技術的科學家,瞬間成了"威脅"。
錢學森在美國生活了20年,從麻省理工學院到加州理工學院,從學生到教授。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他正在實驗室里計算火箭推進公式,那一刻,他做出了改變一生的決定:回國。
美國政府的反應比錢學森預想的激烈得多。
海軍部副部長金貝爾公開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這句話,后來成了錢學森最著名的標簽。
軟禁生活持續了5年,錢學森被禁止參與任何軍事研究,不能接觸機密資料,甚至不能離開洛杉磯縣。
聯邦調查局的特工每天跟蹤他,記錄他的一舉一動。他的電話被監聽,信件被檢查,朋友們也開始疏遠他。
轉機出現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中美兩國開始就在押人員問題進行談判。
中國方面提出了一個條件:釋放錢學森等被扣留的中國學者,換取美軍飛行員的回國。
1955年6月,錢學森給比利時親戚寫了一封信。
信中他用隱晦的語言表達了回國愿望,這封信輾轉到了中國政協副主席陳叔通手中。陳叔通立即將此事報告給周總理。
中國政府的態度很明確:錢學森必須回國。
在后續的中美談判中,中方將錢學森問題作為核心議題之一。美國政府最終妥協,同意放行。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
船離開洛杉磯港時,他在甲板上遠眺美國海岸線,心情復雜。這片土地給了他學術成就,也給了他5年囚禁。
21天的海上航行后,錢學森抵達香港。
10月8日,他踏上了羅湖橋,正式回到祖國懷抱。
意外的請柬與困惑
1956年2月1日上午,錢學森在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請柬。
紅色封面,燙金字體,內容很簡單:邀請參加當晚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國宴。
這是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的慶祝宴會。
錢學森作為新任政協委員,理所當然地收到了邀請,請柬上清楚地寫著:第37桌,他仔細看了看,確認沒有錯誤。
下午5點,錢學森穿上了最正式的中山裝。
作為剛回國不久的海歸學者,他對這種正式場合既期待又緊張。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如此高規格的國宴。
懷仁堂的宴會廳燈火輝煌。37張圓桌整齊排列,每桌坐8人。
錢學森按照請柬上的桌號,徑直走向第37桌。這張桌子位于宴會廳的后半部分,距離主席臺相當遠。
錢學森到達第37桌時,發現了異常。桌上確實有他的名牌,但名牌上的字跡被黑筆劃掉了。
其他幾位客人已經就座,都是一些他不太熟悉的政協委員。
一名工作人員匆忙走過來,神色有些緊張。
他低聲對錢學森說,座位有變動,請跟他到別的地方去。錢學森有些困惑,但還是跟著工作人員離開了第37桌。
工作人員帶著錢學森穿過整個宴會廳,一直走到最前排。那里擺放著一張特殊的桌子,桌號是1號。
錢學森注意到,這張桌子的規格明顯高于其他桌子,椅子也更加考究。
1號桌只有6個座位,其中一個座位特別顯眼。工作人員指著這個座位旁邊的椅子,示意錢學森坐下。
錢學森坐下后,心情忐忑不安,他不明白為什么會被安排到主桌,也不知道身邊這個特殊座位是為誰準備的。
其他幾位已經就座的客人,都是他在報紙上見過的知名人士。
下午6點整,宴會廳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裝,面帶微笑地走進了宴會廳。他徑直走向1號桌,在那個特殊的座位前停下了腳步。
主席的解釋與對話
毛主席環顧1號桌,目光停留在錢學森身上。他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后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
錢學森這才意識到,自己被安排在了毛主席的右手邊。
落座后,毛主席主動與錢學森攀談起來,先詢問了錢學森回國后的生活情況,對他在美國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示了關切。
錢學森簡要匯報了自己的近況,語氣中帶著激動。
毛主席提到了那句著名的話:"美國人說你抵得上5個師。"
他停頓了一下,然后繼續說道:對我們來說,你比5個師的力量大得多。這句話讓錢學森深受感動,也讓他明白了自己,被調到主桌的原因。
宴會進行中,毛主席詢問了錢學森,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看法。
錢學森談到了工程控制論,在經濟建設中的應用,以及發展導彈技術對國防的意義,毛主席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表示贊同。
錢學森向毛主席匯報了自己的科研規劃,提到了建立導彈研究機構的設想,以及培養本土火箭技術人才的計劃。
毛主席對這些建議表現出濃厚興趣,詢問了許多具體細節。
宴會接近尾聲時,毛主席對錢學森說了一段話,表示中國需要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在祖國的土地上,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錢學森離開懷仁堂時,心情與來時截然不同。
從第37桌到1號桌的調整,不僅僅是座位的變化,更是國家對科學技術重視程度的體現。他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
從宴會到火箭發射場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接到了一個電話,國防部的工作人員通知他,準備成立專門的導彈研究機構,希望他擔任負責人。
這個機構就是后來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第五研究院的籌建工作并不容易,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相關技術人才,連基本的實驗設備都要從零開始。
錢學森帶著一個小團隊,在北京郊區找了一塊空地,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歷程。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這個消息對錢學森震動很大,他意識到中國在航天技術方面已經嚴重落后。他向上級提交了加快導彈研發進度的建議書。
1958年,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擔任院長。
研究院下設多個研究室,涵蓋了火箭發動機、制導系統、材料科學等各個領域。錢學森親自參與技術攻關,經常在實驗室里工作到深夜。
1960年11月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點火升空。
雖然這枚導彈是基于蘇聯技術制造的,但它標志著中國擁有了自主的導彈發射能力。
錢學森站在發射場上,看著導彈尾部噴出的火焰。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主研制的"東風二號"導彈發射成功。
這枚導彈完全采用中國技術,射程達到1300公里。錢學森在技術總結報告中寫道:中國已經具備了獨立研制中程導彈的能力。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羅布泊的戈壁灘上升起了蘑菇云。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錢學森負責的導彈技術,為原子彈的投送提供了可靠手段。"兩彈結合"的戰略構想,開始變為現實。
1970年4月24日,又一個里程碑時刻到來。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推送下,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錢學森聽到衛星傳回的《東方紅》樂曲時,眼中再次泛起了淚光。
從1956年的國宴到1970年的衛星發射,錢學森用14年時間兌現了承諾。
他證明了自己"比5個師力量更大",為中國建立起了,完整的導彈與航天工業體系。
那次座位調整的深層含義,在隨后的歲月中逐漸顯現。
毛主席把錢學森從第37桌調到1號桌,是對一個科學家的尊重,更是對科學技術的重視,這種重視,催生了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