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在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該報告從城市傳播、文化、經濟、生活、治理五個維度對全國105座大城市的城市網絡形象展開系統分析。其中,合肥位列I型大城市治理網絡形象分榜第二和中部地區城市經濟網絡形象分榜第二,成功躋身第一方陣。
發布會公布了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總榜,合肥位居I型大城市總榜第三和城市治理網絡形象分榜第二;且在中部地區城市經濟網絡形象維度,合肥位列第二。
《報告》指出,合肥通過大力扶持科大訊飛,引進蔚來、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將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核心發展引擎,推動產業升級,成功打造出亮眼的“科創興城”城市經濟網絡形象。
自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以來,合肥城市更新“肥瘦搭配”、城中村改造、國企一體化運營老舊廠區改造等做法獲住建部向全國推廣,合肥生命線安全工程、園博園項目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報告》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盧家銀教授表示,這座城市將硬核科技轉化為治理溫度,既用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為城市發展注入動能,又以敏銳精準的輿情應對守護城市形象。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認為,該《報告》構建了對城市網絡形象科學評估的框架,促進了城市網絡研究深度拓展。通過整合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角,報告將抽象的城市形象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指標體系,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分析工具。同時,《報告》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決策參考,通過分析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在政務公開、輿情應對中的“數字治理范式”,以及十堰、襄陽等中小城市在生態治理、文化IP打造中的創新實踐,報告提煉出“精準傳播”“韌性治理”“民生溫度”等共性經驗,這些發現可為地方政府優化資源配置、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提供數據支撐。
據了解,《報告》在延續文旅建設和政務服務等傳統指標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的最新進展,重新構建了多維指標體系。研究團隊通過搜集、整理政府公開數據、輿情數據、行業數據,使用智慧星光和美團等各類平臺大數據,對全國105座大城市的網絡形象進行了量化分析。這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第五次發布“人大指數”成果。“人大指數”是中國人民大學把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重大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形成的一批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與區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各領域的指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