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夢晴 通訊員 孟志遠 趙晨杰
連日來,齊河縣趙官鎮董家寺村生態旅游燒烤廣場、千年銀杏樹、大徐村特色民宿、孟氏民居等景點內人流不斷。到這里感文化、看美景,吃燒烤、夜露營,品美食、住民宿,成為當地及周邊游客的首選。在黃河臂彎的千年古鎮趙官鎮,依托沿黃生態優勢,正以“特色農旅+精品民宿+紅色研學”為引擎,打造出“游黃河美景、品生態美味、住詩意民宿、尋紅色記憶”的全域旅游新圖景。
舌尖上的黃河記憶——特色農旅體驗火出圈
近日,趙官鎮董家寺村特色燒烤營地內煙火裊裊,十幾張桌子座無虛席。游客們圍爐而坐,一邊品嘗著炭火燒烤的美味,一邊聽朋友拿著麥克風隨音樂歡唱的歌聲,孩童們在秋千上追逐嬉戲,笑聲此起彼伏。
“一到周末就想來這里放松,燒烤、采摘、釣魚,太有生活氣息了。”來自濟南的游客王雙雙笑著說。這個“五一”開始營業的燒烤營地,憑借“生態食材+沉浸式體驗”迅速圈粉——5天接待近千名游客,節后咨詢電話依然不斷。
最妙的體驗藏在“從捕撈到烹飪”的全流程里:游客親手從池塘撈起活蹦亂跳的小龍蝦等水產;在專業廚師指導下,炭火與醬料在食材上碰撞出誘人香氣;夜幕降臨時,眾人移步“荷塘月色”觀景平臺,聽蛙聲從荷葉間陣陣傳來,正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詩境。
董家寺村特色燒烤營地的爆紅絕非偶然,生態旅游早已是刻進村子肌理的“金字招牌”。
“以前,村里主要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不高。在鎮黨委的引導下,我們村利用起得天獨厚的黃河之畔自然條件,建起了千畝蓮藕種植基地。”李濤介紹,在千畝蓮藕種植基地的基礎上,董家寺村還采用立體種養模式,利用藕田等資源,套養黃河鯉魚、小龍蝦等水產品,為董家寺村帶來了極佳的經濟效益。
漫步村口,千畝荷塘如綠色絲絨鋪展至黃河岸邊,肥美的鯉魚在蓮葉間穿梭,白鷺踩著清波掠過水面。村民們口口相傳的“荷塘美景”,漸漸吸引城里人扛著魚竿、背著畫架慕名而來。嘗到甜頭的董家寺村乘勢在荷塘邊種下200畝油菜花,每逢春日花期,金浪與碧波相映成趣,朋友圈里的“打卡美照”讓小村子徹底火了。
如今,趙官鎮油菜花節、荷花節輪番在這兒“開花結果”。游客們春日來賞“滿目金黃香百里”,夏日來品“接天蓮葉無窮碧”,摘蓮蓬、抓龍蝦各類的體驗項目深受大家喜愛。
從“靠天吃飯”到“賣風景、賣體驗”,董家寺村的蛻變里藏著趙官鎮的“生態經濟學”:把蓮藕塘變成“聚寶盆”,將油菜花田化作“吸金池”,讓蛙聲蟬鳴成為“引流曲”,曾經沉寂的黃河村落,正用一汪碧水、滿塘荷香,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董家寺村的成功經驗為周邊村莊提供了借鑒。“我們深入挖掘農業、文化及旅游資源,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在全鎮范圍打造特色化、差異化的休閑農業精品路線,形成以旅興農、以農促旅、文旅結合、城鄉互動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趙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潘洪建介紹,趙官鎮在鼓勵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成立了覆蓋14個村莊的大馬頭黨建聯合體,依托沿黃生態資源優勢,以董家寺村為中心村,積極發展“一村一品”項目,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枕水聽濤的詩意棲居——民宿集群喚醒沉睡資源
沿黃河大堤蜿蜒前行,趙官鎮大徐村的青瓦白墻民宿群與綠樹碧波相映成趣。20處曾經閑置的農房,經改造化身精品民宿——屋內溫馨典雅,木制家具流淌自然木香;窗外田園如畫,四季風光盡收眼底。每棟院落皆有詩意之名:“聽荷”“望岳”“歸田”……勾勒出枕水而居的田園夢境。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關鍵在找準“變現”切口。近些年,趙官鎮憑借特色農旅火爆“出圈”,吸引八方游客慕名探訪。為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趙官鎮瞄準精品旅游民宿建設,向閑置資源要潛力,全力打造黃河旅游民宿集聚區。
以大徐村為例,自2023年起,他們將20余處閑置破舊老屋改造成獨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同時,依托村北部思遠家庭農場,在原有8個大棚的基礎上,新增14個草莓、葡萄種植大棚,讓游客暢享采摘之樂。在村南,改造升級了3處魚塘,另外煥新了配套設施,全面硬化了周邊道路,為觀光垂釣產業筑牢根基。此外,大徐村還主動與周邊景區、旅游項目攜手合作,推出系列聯合旅游產品,豐富了游客的游玩體驗。
大徐村民宿的蝶變,正是趙官鎮繪就黃河旅游民宿集聚區藍圖的生動注腳。近年來,趙官鎮以創新為筆、資源為墨,喚醒鎮域內100多處閑置農房“沉睡資產”,以大徐村、董寺村為核心樞紐,串聯10個沿黃村落,規劃出精品旅游民宿產業版圖。一幅“游百里黃河長廊、宿‘黃河人家’民宿”的休閑鄉村旅游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穿越時空的紅色對話——傳統民居傳承文化基因
“孟氏民居是一處規格完整、遠近聞名的清代四合院,歷經250余年歲月洗禮,風采依舊。孟氏家族為明清時期趙官鎮名門望族,鼎盛時修建6個宅院、1500多間屋子。目前作為展廳的院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同升堂待客廳。如今,它與周圍仿古建筑交相輝映,共同訴說千年古鎮的故事。”這是“五一”假期,文明實踐志愿者張明磊向各地游客介紹孟氏民居的歷史脈絡。
作為趙官鎮上“資歷最老”的建筑,孟氏民居見證了時代變遷。“孟氏家族在抗戰時期功勛卓著,1937年中共河北特別支部委員會在此建立(因在黃河以北,故稱“河北”),支部書記孟若玄正是孟氏族人。”談及北一村的紅色過往,張明磊感慨萬千。
近年來,趙官鎮以文物保護為契機,深挖紅色文化富礦。2016年,孟氏民居迎來搶救性修繕,變為免費開放的紅色教育基地。如今,這里年均接待黨員主題教育、學生紅色研學等游客1.5萬人次,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與此同時,趙官鎮巧做“文物+城建”文章,盡顯千年古鎮的歷史厚重。此外,大馬頭村村史館、大徐村村史館經精心修繕后煥新亮相,以詳實的史料與鮮活的故事,徐徐展開當地人文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壯美畫卷。
今年以來,趙官鎮深耕農文旅融合發展沃土,全力拓展農業多維功能、深挖鄉村多元價值,持續加碼“美麗宜居?黃河人家”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與黃河村落旅游民宿集聚區建設。通過整合資源、集聚優勢,一幅“離濟南最近的水鄉,離黃河最近的村莊”的詩意畫卷正加速鋪展。談及這座千年古鎮的未來,趙官鎮黨委書記趙延鋒目光如炬:“我們將以黃河文化為筆,以生態資源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答卷上,書寫屬于趙官鎮的時代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