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南方周末因為呼吁一些和自由有關的內容,各種被罵。“南方系”三個字,都被罵出名了。
沒想到,今年居然看到他們開始主張“如廁自由”……是的,你沒看錯,講得粗鄙一點的話,就是“拉屎自由”。
我想,我又要為“南方系”點個贊了!
你認為“人類如廁的頻率”最低可以到什么程度?5天,10天,還是15天?
都不是,是一個月——一群一個月上一次廁所的孩子!
“一個月拉一次屎”,我驚訝到難以置信,只能去問一問AI。
它告訴我,這種情況雖然聽起來像傳說,但在“極端情況下”,的確可能發(fā)生。比如嚴重便秘、腸梗阻、腸癱瘓等。但是,不排便長達一個月絕對不是正常現(xiàn)象,且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可問題是,上學算什么極端情況?“忙到沒時間拉屎”這種邏輯都能成立?
兒童醫(yī)院便秘專科劉偉棟醫(yī)生告訴南周記者:超過一個月不排便的學生,遇到過10個,大多為住宿生。因為他們的時間都被嚴格控制了。
一個月排一次便,排不出的,不只是糞便,還有孩子們活生生的人性與尊嚴。
糞便在腸道中,會不斷被吸收水分,變得堅硬如石頭。不用學醫(yī)也知道,石頭堵在腸子里會怎樣。要么戳破腸子,即腸穿孔,要么讓腸壁缺血壞死。更嚴重的,甚至積壓影響到心臟,也不是沒可能。
當然,這些根本不是此刻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F(xiàn)在的問題是什么?
要多么變態(tài),才會把學生的時間擠壓到連如廁都不夠。
這的確無法想象,也肯定會有人質疑:再怎么瘋狂,十分鐘拉個屎的時間應該還是有的吧?
這么想,就太片面了。我也相信,學生們可以每天有10分鐘屬于自己。但是,“給你10鐘拉屎”恰恰說明了他們身上的壓力有多重。而這種壓力,更是他們一個月如廁一次的“真兇”,是一種心理負擔。
說的通俗一點:越急,越拉不出來。這在心理學上叫壓力性便秘,在生活里的話,得換個詞:體制性內傷。
我真怕南周這篇報道引起重視之后,那些機器一樣的回應搞出來一個“每天給學生10分鐘拉屎”的規(guī)定。那種操作和認知,如同“無法控制拉屎,就少吃一點,這也矯情”的白癡評論一樣,為了敷衍而不是健康、安全以及可笑的“如廁自由”而去。
報道里還有一些細節(jié),比如“時間相對充裕的早讀、晚自習時間,學校卻禁止學生上廁所?!蔽覐臎]想過,居然有人有權力禁止他人上廁所……
于是學生為了減少小便的頻率,只能通過減少喝水的方式——“她很少喝水,有時甚至會忘記喝水,一天下來水杯里仍然是滿的。”
古代煉丹追求“辟谷斷水”,如今校園里的孩子不像在上學,倒像是在修仙,只不過結的是腎結石。
“每次下課,同學們都小跑著涌向廁所,爭奪有限的位置?!?/p>
有些地方,不是沒廁所,而是沒腦子。說實話,我也沒想到會遇到這種話題,會需要為這類話題去思考。但既然寫了,就要說得更清楚些。
一個月拉一次的屎的學生,所缺少的,并不是那有限的10分鐘。給他們10分鐘,不會解決任何問題。
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一種生理上的隨心所欲。當大腸和肛門把需要排便的信號傳遞給大腦的時候,學生就可以舉起手來告訴講臺上的老師,然后前往廁所解決問題。
而不是憋著,等中午、等晚上,等規(guī)定好“拉屎10分鐘”到來。
拉屎受限,這真的很諷刺。尤其當我看到報道最后兩段中,“應當給孩子留出大便的時間,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大便”以及“她說:‘我終于感受到了自由’”時,這種諷刺感,成倍飆升,令人悲哀。
真的,有的學校如果連這種常識都需要媒體和外界來提醒,就不要出來害人了。如果一所學校連“拉屎”都要被“管理得體”,那它培養(yǎng)的不會是未來的人才,而是未來的結石。
當自由必須通過肛門來定義,文明便已退化到比腸道更狹窄的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