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家轉型機構最近宣布,印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并聲稱該國有望在未來3年間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2025至2026財年GDP預計為4.19兆美元,略高于日本的GDP。不過經濟學家指出,人均GDP為2880美元的印度,仍然面臨多種經濟挑戰。
印度國家轉型機構執行長 蘇布拉馬尼亞姆:
我們的經濟規模為4萬億美元,正如我所說,這不是我的數據,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今天的印度(經濟規模)大于日本。
印度國家轉型機構執行長蘇布拉馬尼亞姆講話畫面
印度國家轉型機構執行長蘇布拉馬尼亞姆在新德里舉行的第十屆國家轉型機構理事會會議后,向媒體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稱,印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排名比印度高的,依次為美國、中國和德國,蘇布拉馬尼亞姆說,如果印度堅持目前的計劃和思路,兩年半或三年后,印度將成為第三大經濟體,而且整體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印度有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預計到2025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達到4.19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而印度的人均收入將從2013-14年財年的1438美元翻一番,達到2025年的2880美元。
印度城市航拍畫面
印度國家轉型機構執行長 蘇布拉馬尼亞姆:
印度正處于起飛階段,可以像過去許多國家一樣實現快速增長……鑒于此,以及印度在未來20至25年內實際上享有的人口紅利,我們可以快速增長。
印度經濟學家 沙爾加爾:
GDP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指標,代表著一定的價值、一定的成長值,也是良好的統計數據,是我們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在全球范圍內獲得的。但這還不夠,印度還必須研究如何提高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沙爾加爾接受采訪畫面
印度國家轉型機構聲稱將著重于六個關鍵發展因素,即宏觀經濟目標和策略;賦予公民權利;永續經濟發展;技術和創新;全球領袖愿景;加強治理、安全和司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也表示,由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和全球不確定性,印度經濟預計在2025-26年的成長率為6.2%,低于先前估計的6.5%。
印度一工廠生產車間
經濟學家指出,印度必須在未來二十年維持8%的平均成長率,才能實現2047年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愿景,并需要大幅提高制造業在經濟中的份額。
數據顯示,盡管制造業占印度GDP的17.2%,但是印度在全球制造業出口中的份額仍然較低。在2009年至2023年期間,印度商品出口增加了一倍多,但是過去十年,印度在全球制造業出口中的份額基本保持不變,到2024年僅達1.8%。
相關新聞
“印度已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當地時間5月25日,諸如《印度時報》、《印度快報》等印媒援引印度政府最高公共政策智庫“印度轉型國家研究所”(NITI Aayog)的這一說法,紛紛關注報道。
在當地時間5月24日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NITI Aayog首席執行官蘇布拉馬尼亞姆(B.V.R. Subrahmanyam)表示,印度經濟體量已增長至4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中國和德國,并已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在現場,他還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加以證明。
“就在我說話的時候,我們是第四大經濟體。在我講話的時候,我們是一個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他認為,當前整體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印度有利,并補充說:“只有美國、中國和德國(的經濟體量)比印度大,如果我們堅持目前正在計劃和考慮的事情,在未來兩年半至三年內,我們將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不過,就在印度方面已開始“開香檳”慶祝之際,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提醒,盡管截至2024年,印度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非常接近日本,但根據IMF目前的估計,印度仍略微落后,實現超越有望在今年發生。
印度知名財經媒體MINT則發文指出,盡管蘇布拉馬尼亞姆用IMF的數據加以佐證,但事實并非如此。根據IMF今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印度2025財年的GDP預計將達到3.909萬億美元,而日本2024日歷年的GDP預計為4.026萬億美元。因此,印度目前仍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按照IMF的預測,印度預計在2026財年才會超越日本,屆時其GDP將達4.187萬億美元,略高于日本2025日歷年的4.186萬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IMF是以財年(當年4月至次年3月)為基礎計算印度的GDP數據,而日本等一些國家則遵循日歷年。
這意味著,在IMF的統計體系中,印度的2024-25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被標注為“2024年”,而印度政府官方則表述為“2025財年”。按照IMF的標注,印度GDP首次超越日本的時間預計將在“2025年”——這可能導致外界誤以為印度已經完成超越,而實際上這一歷史性超越要到2025-26財年結束后(即2026年3月)才可能真正實現。
根據IMF的預測,印度目前其實仍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超越日本可能要到2026財年實現 MINT
早在去年4月,IMF的一項估計就顯示,印度的名義GDP可能會在2025年超過日本,從而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這比此前的預測提前了一年。
而在今年4月,IMF在其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預計到2025年(2026財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名義GDP將達到約4.19萬億美元,略微高于日本。IMF還稱,印度的人均收入已從2013-14年度的1438美元躍升至2025年的2880美元,實現了翻倍增長。
報告指出,由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和全球不確定性加劇,預計2025-26年印度經濟將增長6.2%,低于此前估計的6.5%。
“在私人消費(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支持下,印度2025年的增長前景相對更穩定,為6.2%。”根據這份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為2.8%,比之前的估計低0.5個百分點。預計到2026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
NITI Aayog首席執行官蘇布拉馬尼亞姆(中)視頻截圖
2023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出席印度獨立日慶祝儀式并發表講話時,向印度民眾保證,未來五年,印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去年4月14日,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在新德里總部公布了名為“莫迪的承諾”的競選宣言。在宣言發布會上,莫迪提出要在2047年使該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愿景。他同時承諾增加社會支出、發展基礎設施、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中心等。
《印度快報》報道稱,NITI Aayog發布的《2047年發達印度愿景》戰略文件提到,印度已從昔日所謂的“脆弱五國”(fragile five)經濟體躍升為全球前五大經濟體,這一跨越僅用了十年時間實現。
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年收入超過14005美元(2024-25年度)即屬高收入國家。該文件提出,印度具備在2047年成為高收入國家的潛力,屆時將成為規模達3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
據“今日俄羅斯”(RT)報道,蘇布拉馬尼亞姆提到,印度政府正在準備新一輪的資產貨幣化計劃,并將于今年8月公布,這與印度財政部長尼爾瑪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的觀點一致。在今年4月向IMF發出的一份聲明中,西塔拉曼認為,為了實現經濟穩定和發展目標,“各國具體的結構性改革和國內資源調動是必不可少的”。
報道稱,與此同時,印度也正就關稅問題與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進行談判。印度監管機構一直在為經濟增長而努力,包括在今年4月,印度央行本年度第二次下調基準利率。
分析人士指出,盡管印度經濟保持增長態勢,但當前增速相較去年9.2%的水平已顯著放緩。印度馬恒達集團董事長阿南德·馬恒達(Anand Mahindra)在社交媒體X平臺上強調:“在歡慶成就時,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他補充道,印度的下一個飛躍應聚焦于提升人均GDP,而非僅滿足于在GDP總量上超越德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