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本文字數:3002,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封面圖 | 新華社
據教育部網站,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鞏固深化2024年規范管理年工作成效基礎上,進一步清理整治違背教育規律、侵害群眾利益的辦學治校行為,持續推進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通知》提出“五個進一步”的工作目標:育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違背教育規律、侵害群眾利益的辦學行為進一步得到遏制;依法治教、管理育人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積極健康的教育生態進一步優化改善;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進一步有效提升。
《通知》指出,重點任務主要包括:鞏固規范管理成果,凝練固化規范管理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長效治理機制,進一步突出立德樹人、育人為本主線,強化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底線,守牢安全管理,規范辦學紅線。深化重點難點整治,針對尚未完全解決的基礎教育管理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創新工作方法,加大整治力度。提升辦學治校能力,推動各地各校將規范管理要求轉化為行為,內化為理念,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之中,在辦學治校中做到循規律、明底線、守規則。提升數智賦能水平,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方式,提升效能,不斷提升基礎教育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通知》提出了16條負面清單,重點內容包括:嚴禁出現反黨反社會主義、分裂國家、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等錯誤言行,或通過網絡媒介、試卷試題等傳播錯誤觀點;嚴禁違反規定頻繁組織考試,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嚴禁違規安排學生作息,擠占學生課間休息;嚴禁提前開學、延遲放假,或利用假期組織補課;嚴禁學校制定有違常理認知、違背公序良俗的校規校紀條款。清單還對不履行校園食品安全管理責任、違規征訂教輔、利用購買校服牟利等提出了禁止性要求。
《通知》要求,各地要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健全聯動機制,加強社會監督,確保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落地落實。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
教基廳函〔2025〕1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動計劃部署要求,鞏固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工作成效,推進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教育部決定組織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以下簡稱提升年行動)。現就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提升年行動,促使基礎教育戰線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育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違背教育規律、侵害群眾利益的辦學行為進一步得到遏制,依法治教、管理育人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積極健康的教育生態進一步優化改善,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進一步有效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鞏固規范管理成果。在整治基礎教育安全底線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師德師風失范等方面持續用力,建立常態化治理機制。調整優化負面清單,凝練固化規范管理行之有效的做法,完善責任落實、全員培訓、負面清單、監督曝光等工作機制,進一步突出立德樹人、育人為本主線,強化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底線,守牢安全管理、規范辦學紅線。在嚴肅查處顯性違規問題的基礎上,深挖制度漏洞,及時修訂完善相關制度,細化具體要求,做到久久為功、常管長治。
(二)深化重點難點整治。針對尚未完全解決的基礎教育管理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創新工作方法、加大整治力度。深化整治中小學“校園餐”、利用征訂教輔及購買校服謀利等侵害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堅決遏制節假日上課補課、提前開學、延遲放假和日常作息安排不合理、學習時間過長等屢禁不止、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持續治理“暗箱操作”“掐尖招生”、違規跨區域招生和校外培訓機構違規參與招生等影響教育公平、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嚴肅糾正違規組織考試、公布學生成績及排名、宣傳炒作中高考升學率等教育評價導向不科學的問題。
(三)提升辦學治校能力。堅持自律為本、落實為要,推動各地各校將規范管理要求轉化為行為、內化為理念、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之中,在辦學治校中做到循規律、明底線、守規則。將規范管理要求納入各級書記、校(園)長、教師培訓內容,定期在春季、秋季開學前后組織集中學習,根據當前工作重點、難點、“易錯點”健全常態化提醒機制。加強新任局長、中小學書記校長專題培訓,適時舉辦分管縣(區)長培訓班,加強政策理論、依法治校、規范辦學、管理能力等方面基本培訓,全面掌握“應知應會”內容。深入推進中小學規范辦學基地校建設,形成新任書記、校(園)長到基地校跟崗研修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節假日違規上課補課和學習時間過長治理“哨點學校”制度,優先把群眾反映相關問題較多的學校納入監測范圍,建立定期提醒和入校監測的機制。以強化育人為導向,有序推進“高校生源基地”掛牌的規范治理。
(四)提升數智賦能水平。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推動落實、優化監管、改進服務、減輕基層負擔等方面創新方式、提升效能,不斷提升基礎教育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開發建設全國統一的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問題反映平臺,實現舉報線索自動分派、整改進度實時監控、辦理結果全程溯源。推進全面應用基礎教育辦學治校聲譽評價系統,對不規范辦學行為實行動態分級記錄,發揮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作用。拓展信息化巡查,各地整合中高考標準化考場巡查、“互聯網+明廚亮灶”、校園智能安防等系統,加強對校園安全、節假日違規上課補課等實時監控和巡查管理。
三、工作要求
(一)壓實責任抓落實。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提升年行動列入議事日程,完善實施方案,突出重點難點整治相關要求,強化工作機制建設,認真部署推進,指導地方和學校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要求落地見效。建立分級負責機制,逐級明確工作重點、責任人,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態勢。對推進工作不力、類似不規范行為反復發生、引起重大不良影響的,依法依規嚴肅追責問責。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依法管理,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為學校辦學提供支持和條件保障,充分激發辦學活力。
(二)協同聯動抓整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基層教育部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對照工作要求和負面清單,建立問題臺賬,做到無死角全覆蓋,發現問題立行立改,立足長效抓整改,杜絕“運動式整改”。健全區域聯動機制,通過定期聯席會議、問題清單共享、整改經驗互鑒等方式推動區域學校統一共識、統一步調,加強自律,共同營造區域良好教育生態。
(三)創新方式抓監督。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暢通并公布規范辦學舉報電話、郵箱、網絡平臺等受理渠道,廣泛接受學生家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對學校辦學行為的監督。加強監督力量建設,通過家長委員會、特邀監督員等方式,加強對學校辦學行為的日常監督。結合實際開展“四不兩直”調研,組織責任督學進校,利用專業力量開展視導評估,幫助發現學校安全管理、日常管理、師德師風等方面的問題,及時督促加以整改,努力把每所中小學幼兒園辦成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的學校。
教育部辦公廳
2025年5月20日
微信編輯| 蘇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