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本土戲曲藝術的瑰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滬劇,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鄉愁,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當海派文化的溫婉細膩,遇上敦煌文化的雄渾厚重,會碰撞出怎樣的藝術火花?
5月26日,“名家面對面”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美育大課堂”第五季第二場《敦煌女兒》滬劇的傳承與創新活動,在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由徐匯區委宣傳部(區精神文明辦)主辦,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承辦,社區居民、滬劇愛好者、熱情觀眾等齊聚一堂,共同感受由滬劇帶來的戲曲文化魅力。
以“滬劇”為主題的“美育大課堂”
作為徐匯區近年來持續打造的文明實踐品牌活動,“美育大課堂”致力于引導政府、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全面統籌區域優質資源走進市民群眾日常生活,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美育課堂。作為第五季第二場活動,本次活動以滬劇藝術為主題,通過滬劇名家茅善玉的演繹,帶觀眾沉浸式感受滬劇文化魅力,提升美育素養。
茅善玉,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原院長、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主演《一個明星的遭遇》《敦煌女兒》等經典劇目,獲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等榮譽,為滬劇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場,為茅善玉頒發“美育導師證書”,同時茅善玉也回贈了紀念品《敦煌女兒》簽名連環畫,一來一往間傳遞著對滬劇這一海派文化明珠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殷切期望。
《敦煌女兒》滬劇的傳承與創新分享
講述幕后故事 解碼滬劇傳承新路徑
現場,茅善玉以真摯的講述,帶領觀眾走進《敦煌女兒》滬劇創作的奇妙世界。當被問到為何選擇《敦煌女兒》這一題材時,茅善玉表示,正是樊錦詩先生“擇一事終一生”的敦煌精神,深深打動了她。樊錦詩將青春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敦煌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在大漠深處默默堅守數十載,這種執著與堅守,與滬劇人傳承滬劇藝術的初心一脈相承,亦與其對滬劇的創新追求同頻共振。
談及滬劇在新時代的發展,茅善玉分享道,滬劇作為海派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上海的歷史記憶與城市精神。傳承滬劇的精髓,需要保留其獨特的唱腔、韻味與表演形式,這是滬劇的根;而創新,則要融入當代題材與表現手法,讓滬劇貼近現代觀眾的生活與情感。以《敦煌女兒》為例,將當代人物樊錦詩的故事搬上滬劇舞臺,本身就是一次大膽創新,用滬劇特有的藝術魅力,講述當代傳奇,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深度碰撞。
從舞臺到電影,《敦煌女兒》在不同藝術載體間的轉換,同樣充滿挑戰與創新。茅善玉回憶,在敦煌實地拍攝時,不僅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更要思考如何通過電影鏡頭,展現滬劇的藝術魅力。而樊錦詩親臨拍攝現場,與劇組人員交流,那種對敦煌文化的赤誠熱愛,讓所有人深受鼓舞。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
活動人氣爆棚 戲迷共赴文化之約
為響應廣大戲迷對滬劇藝術的熱愛,本次活動特別開放160個現場交流名額,面向全社會公開報名。活動信息一經發布便引發熱烈反響,報名通道很快被熱情“擠爆”,而活動現場氣氛也空前高漲。不少熱心觀眾慕名前來,舞臺旁、過道間,不少戲迷借用蒲團席地而坐,只為近距離目睹滬劇名家茅善玉的風采。
在觀眾互動環節,大家圍繞滬劇人才培養、觀眾拓展等問題踴躍提問,茅善玉一一耐心解答,進一步拉近了滬劇與觀眾的距離。茅善玉也表示,與觀眾面對面是一種珍貴的體驗,她希望能借這樣的活動,讓滬劇婉轉的唱腔穿透時光,化作鮮活的文化符號浸潤更多人的心靈,讓滬劇這門戲曲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創新。
活動臨近尾聲時,茅善玉即興現場清唱滬劇《敦煌女兒》片段。更有滬劇愛好者被邀請上臺與茅善玉同臺演唱。臺下觀眾紛紛舉起手機,鏡頭閃爍間,記錄下現場這一珍貴時刻。
演出結束后,一位觀眾感慨道:“聽茅善玉的戲好多年了,今天不僅過了戲癮,更看到滬劇受到那么多人喜歡,心里踏實又感動。”
茅善玉與觀眾共同上臺表演
據悉,徐匯區將持續舉辦“名家面對面”系列活動,推出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流動的“美育大課堂”,打破專業藝術的圍墻,將優質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讓更多的市民群眾走進美育課堂,聆聽名家藝術故事,浸潤美育滋養,共同提升藝術素養與人文情懷。
記者:徐喆衎、康家輝
編輯:孫清渠
校對:耿潔玉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