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一個是民主黨派人士,一個是熱血女青年,王臣賓(1924一1952)和陳蓮亭(1926一1952)為了臺灣解放事業,假扮夫妻,1950年2月赴臺灣潛伏,遺憾的是他們還未潛伏臺灣,6月25日在東沙島刺探情報被國民黨抓捕,隨后在一年多的審訊中,堅貞不屈,在1952年3月3日,“夫妻”二人在臺北馬場町英勇就義。
1、走上革命道路的王臣賓
王臣賓1924年出生于福州郊區一戶貧困農家,為家中獨子。
由于世代務農,家庭貧困,父母身患疾病無錢醫治,生活苦不堪言,加上地主盤剝壓迫,全家常常饑寒交迫,不得不搬遷進城討生活。
王臣賓在自傳中寫道:
“父親是受盡了封建社會和地主剝削的可憐蟲,也許在鄉間被壓榨得喘不過氣,才把一家三口像逃難般接向這城市來。”
飽嘗艱辛的王臣賓懂事早,知道要刻苦讀書上進,年紀輕輕就自食其力,艱辛前往上海等地求學,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為全家的希望。
憑借學歷,王臣賓在福州周邊的縣政府謀得了一份職員的差事,但他內心十分反感厭倦:
“我出來做事,幾年來,吃的都是機關飯。在從前,我總不喜歡做事,因為舊政府機關里的事是人事,不是公事,只要能應付得開,事就迎刃而解。一紙公文交織成官僚形式和人情意味,所以做了兩三年縣市政府的公務員,我始終跳不出紙上談政的圈子。”
隨著閱歷增多和知識增長,王臣賓開始了對人生、家庭和社會的思考。
他在自傳中寫道:
“到了二十二三歲,我出來做事,我才開始受社會的熏陶和時代的鍛煉,我慢慢地開始接觸新事物,憧憬著新的事景,我常常想,中國地這么大、人這么多、物產這么豐富,為什么不能發奮圖強,為什么還是這么一窮涂地?在起始懷疑的時候,我總認為自己不爭氣,自己不去開發,自己沒有這種技能,以后我才慢慢想通了。橫在這些決心和技能的問題以外,是美國和其同類的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室息、阻撓和破壞,其余就是受了資本主義國家宣傳的毒素,輕視工人的勞力,不能盡其所能的應用于生產建設上面。”
于是,王臣賓積極靠近革命,有意識地接觸共產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啟迪下,思想覺悟不斷提高。漸漸地,王臣賓看清了舊社會的黑暗和自己家庭痛苦的根源。
經過深入思考,王臣賓決心走向革命陣營。他辭掉在縣政府的工作,決定回到福州辦報,向舊社會腐敗官場投出一顆顆“爆烈彈”。原來,王臣賓曾在《轟報》發文,揭露國民黨中統經營的一家公司黑幕和官僚張翰儀的貪污劣跡,在福州轟動一時,迫使張翰儀辭職。王臣賓也因此被捕入獄,被關了兩個多月。
1947年7月,王臣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員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王臣賓積極開展組織示威游行、罷工罷課、張貼紅色宣傳標語等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工作。10月,國民黨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民盟福建省委被迫轉入地下。王臣賓一度潛往香港,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回到福建。此時的王臣賓異常興奮,對社會主義充滿美好憧憬,立志干出一番事業。
2、陳蓮亭的相似人生軌跡
與王臣賓的人生軌跡類似,陳蓮亭同樣出身貧苦,為家中長女。
她從小自立自強,幼時隨叔父離家到黑龍江經商四年,很早就認識到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因此學習非常刻苦,不僅習得一手好字,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文如其人,端莊、整潔、干練,是一位才女。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家庭雖因戰亂輾轉,但陳蓮亭仍然堅持讀書學習。1943年高中畢業時,“半限于家庭經濟,半束于父母之命,謂我稚弱女子,未便他往工作,故我既不得深造,又不得服務社會,(終)日僅在家佐我病母,操理家務,及督導弱弟幼妹功課。光陰荏苒,如是者四載”。
面對舊社會對女性的束縛,陳蓮亭深感荒廢光陰,“坐困依賴家庭,誠非青年人所宜”,遂毅然要求父母同意自己前往住家附近會計補習所,學習一技之長。“幸所學興趣尚感濃厚,甚有心得,半年期滿時,成績亦佳。”
適逢福建閩清中學有會計助理員職缺,經友人函介,陳蓮亭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工作機會。“我初出社會工作,一切唯矢勤矢慎,甚得校長暨各教師同仁稱許。我亦具意勃然有加,未敢稍怠。”
不料兩個學期后,學校減縮職員編制,陳蓮亭被裁減而失業。后來,她又應聘林森縣(1944年閩侯縣改名林森縣,1950年恢復為閩侯縣)警察局會計辦事員等職,屢遭挫折艱辛,慢慢看清了“國民黨一切腐敗政治惡習”。
陳蓮亭歷經困頓挫折,卻不屈服于命運。她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解放,逐步堅定了投身革命的決心。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
陳蓮亭欣喜地認為:
“瞻望中國前程,已光明在望,而中國之純正青年,更踏上光明大道。薄海歡騰,共慶來滋。”
她報名參加了福州市政府舉辦的短訓班,滿腔熱情期待加入為人民服務的行列。但不幸的是,“家中來函,謂我父失業,一家生活瀕危,欲我在榕幫理,作榕田間來往之小生意,以維持家庭”。
而短訓班又通知學員“尚須再待集中學習后,始行指派工作”。為解家庭燃眉之急,陳蓮亭不得不放棄學習機會,做些小生意補貼家用。她卻不曾想到,福州郊野一帶經常發生攔路搶劫事件,且福州頻遭國民黨軍空襲,“生意之途陷于停滯”,陳蓮亭“蟄困在榕,居諸坐廢,追悔莫及”。
但她堅信:“新中國已誕生,絕不至無青年人適當之投效之機緣。故決在榕過我窘迫之生活,期待曙光之來臨,以我一片之赤誠,為人民而服務。”很快,陳蓮亭得償所愿,進入福州市公安局工作。不久作為局里的骨干,她被派往臺江區參與社區改造工作。
福建解放后,處在對臺工作最前線。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方言相通,開展對臺工作具有獨特的便利條件。1949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和華東局指示,中共福建省委成立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福建省委臺工委),主要任務是加強對退踞臺灣的蔣介石集團的政治軍事斗爭。
根據王臣賓、陳蓮亭的個人情況和政治表現,組織上決定派遣他們假扮夫妻潛入臺灣開展地下工作。
3、赴臺前的培訓
1950年初,王臣賓、陳蓮亭接受了赴臺前的培訓。王臣賓年輕俊朗、堅毅執著,陳蓮亭端莊秀麗、真誠大方,他們參加革命前素不相識,但為了黨的事業,他們愿意把彼此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他們赴臺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關系,打入國民黨臺灣省黨部電臺。
培訓期間,按照黨組織要求,他們撰寫了自傳,詳細匯報了自己以前的工作、生活經歷和家庭歷史等情況。
他們表示:
“解放臺灣誰都認為是一種難事,但是天下間的難事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不過在于怎樣克服的方法和克服的精神,在于人為,而不是空說…”
在福建有關部門指導下,王臣賓、陳蓮亭精心制定入臺工作計劃,提出工作思考,還收集整理了在臺灣的工作對象情況,寫出了書面報告。
他們在工作計劃中提出,解放臺灣既要依靠外部力量,更要發動內部力量,“解放臺灣,內在的力量一定要比外在的力量強”,“除了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外,應當不要忽視了臺灣內部能掀起一種革命的作用”。
他們指出,必須詳細掌握臺灣當前時事走向、經濟狀況、軍事形勢、民心向背、兵力配備等情況,要向臺灣多滲透力量,赴臺要發揮帶頭和引領作用,加速國民黨的末日到來和軍事的崩潰。
王臣賓、陳蓮亭還根據工作對象的履歷情況,著重圍繞其家庭的現實困難和思想狀況,周密準備了政治爭取方案。他們有針對性地對工作對象親屬開展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其認清人民解放事業的光明前景,不要再猶豫徘徊苦悶,英勇沉著大膽地參加革命斗爭。由于歷史原因,王臣賓和陳蓮亭留下的工作檔案大多已經銷毀,但從僅存的史料中,依然可以看出他們極其認真的工作態度和扎實細致的工作作風。
4、獻身祖國統一事業
王臣賓、陳蓮亭打算先以赴臺經商為掩護潛入白犬島,然后進入臺灣本島,伺機打入國民黨臺灣省黨部電臺。出發前,王臣賓向黨組織表達了堅定的信念:“我發誓,要為新中國擔起創造的責任,受著新時代革命的啟迪,要重新踏上血一般紅的路。”
陳蓮亭滿懷深情地向黨組織表示:“要讓生命像火一樣燃燒,溫暖民眾,照亮社會。”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表達了他們為黨的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決心和意志。
“海畔尖山似劍铓,別時處處割愁腸。”因是家中獨子,父母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王臣賓不忍將自己即將赴臺之事告訴他們。王臣賓變賣自己的家產,拿出所有的積蓄,還向朋友舉債,全力為赴臺經商掩護做準備。
王臣賓深知此行的困難和危險,但沒有向組織上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只是提出為他赴臺的漁船放行,讓他可以早日完成任務勝利歸來。陳蓮亭隱約感到此次赴臺可能再也回不到故鄉、見不到父母,她沒有與父母告別,而是到附近的照相館拍了一張全身照,在照片后寫下“我要奮勇向前”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將照片寄給了父母。
在前往白犬島的途中,陳蓮亭用肥皂刻章制作了她與王臣賓的結婚證件。
1950年2月初,王臣賓與陳蓮亭在福州臺江碼頭上船,船只緩緩駛向海峽彼岸,他們站在甲板上久久地凝望著故鄉…
經過20多個小時的航行,王臣賓與陳蓮亭抵達福建外海白犬島。到達白犬島后,他們想方設法取得入臺證明,同時對白犬島的敵情進行了深入調查。王臣賓通過關系與工作對象聯系,陳蓮亭則忙于聯絡交友,以建立情報來源,編織關系網。他們向組織上報回了長樂縣國民黨殘匪的情況和有關東沙外島的一些重要情報。1950年3月25日,他們前往東沙島收集情報時,被國民黨駐軍察覺行蹤,6月25日同時被捕,7月被押解到臺北。
在國民黨“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魔窟里,王臣賓與陳蓮亭經受了嚴刑審訊。從派出赴臺的歷史檔案與后來國民黨披露的案情記載看,國民黨特務始終沒有掌握王臣賓與陳蓮亭赴臺的具體任務和真實工作對象,他們與組織上的聯絡路線也沒有遭到破壞。
經過長達一年九個月的刑訊逼供,國民黨特務一無所獲,決定將他們殺害。1952年3月3日,王臣賓與陳蓮亭在臺北馬場町英勇就義。王臣賓年僅28歲,陳蓮亭年僅26歲。
已故民盟中央副主席吳修平曾回憶,福建解放后,民盟福建省委員會曾參與派遣盟員赴臺從事地下工作,知悉他們在臺灣被國民黨殺害,民盟盟員心里十分悲痛。
王臣賓是民主黨派人士,陳蓮亭是剛參加革命工作的熱血青年,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后由組織上派遣赴臺的一對“特別夫妻”,他們在地下工作中保持著純潔的革命友誼,在最絢爛的青春歲月為黨和人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是人民的英雄!他們是祖國的好兒女!他們的英勇事跡,我們應當永遠銘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