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國探親回來的女士,向我說了這么一個見聞。
一次,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交站臺等車。等車的有十幾個人,人們很自覺地排起了隊。
排在她前面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大概他有些口渴了,就跑到路邊一個自動售貨柜上買了一瓶飲料。就這短短一會兒功夫,又來了幾個人排在了隊伍后面。
那小男孩過來后,徑直站到了隊伍最后面。我看見了,就招呼他排到我前面來,因為他剛才排在我前面的。
小男孩搖搖手,羞澀地笑道,不啦,我剛才脫離了隊伍,如果再排在那里,這是不符合規則的。
這位女士不無感慨地說道,一個小孩在他腦海里,規則意識已根深蒂固,沒有任何紀律和約束,完全是一種自覺行動。
這種自覺行動,就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
瑞士人的規則意識,簡直就像是從娘胎里帶出來一樣。
我有個同事在美國任職,他的孩子從小在瑞士長大。
有一次大家在日內瓦湖上劃船,我們當中有個人喝完可樂以后,順手就把可樂瓶扔到湖里了,這在國內司空見慣。
可是這個在瑞士長大的小孩當時臉色都白了,告訴他的母親,好像扔可樂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惡似的。他的這種規則意識是根深蒂固的。
閱讀季羨林的散文集《留德十年》,在書中,看到有這樣一個情節描述:二戰時,盟軍進入到大反攻,蘇聯紅軍完成了對德國柏林的包圍,德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食物短缺,燃料匱乏。
由于德國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導致許多居民凍死。為了生存,一些居民開始進山砍伐樹木,當作燃料取暖用。
當時的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權力處于真空狀態,一切都處于無政府狀態。
戰爭結束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全德國沒有發生一起居民濫砍亂伐事件,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只砍枯藤朽木。
季老由衷地感嘆,循規蹈矩、一絲不茍是德國人遵守的一條規則,任何時候都不會破壞規則,這已經深入到人們的骨子里,即使處于無政府狀態中,也不會改變。
1995年1月17日早上5時多,日本神戶發生了7.2級大地震,致使五千多人喪生,三萬多人受傷。
離海岸線四百多米的六甲島,則成了這次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它與外界相連的兩座人工橋嚴重受損,六甲島成了“孤島”,只能等待飛機空運供給品進來。
由于物資供給緊張,島上的居民們只好節衣縮食。
震后第三天的中午,有個居民偶然發現寶潔公司東北亞總部大樓下面,竟有一臺自動售貨機還能正常朝外出售瓶裝飲料,消息傳開,大家便開始自覺地排起了隊,按順序依次購物。
剛被總公司派來擔任東北亞總部財務總裁的喬納森,也加入了排隊購物的行列中。
當輪到他時,他買了四瓶飲料,便匆匆離去了,他在六甲島的新家一共有四位親人,每人正好一瓶。
然而,喬納森卻沒有想到,這次購物行為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周后,他接到了公司的解聘通知,丟了一份令人羨慕不已的高薪的工作。
原來,喬納森沒注意到,排隊的每個人每次都會自覺地只購買一瓶飲料,然后重新到后面去排隊,看看能否買到第二瓶或者第三瓶。
這樣做的目的,是出于公平和對其他排隊人的尊重,無論自己家里有多少口人,都應該如此。
可喬納森卻忽視了這個刻在當地人心中的道德規則,他的“不端”行為被迅速傳開,鬧得沸沸揚揚,最后,他沒有資格繼續擔當領導職務了。
敬畏規則,才會有公平正義;其實就是敬畏我們人類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