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剛需”的大壩之一,
你知道在哪里嗎?
沒有它,
葉爾羌河流域沿岸百姓
可能生活在洪水和干旱的陰影里。
它所在的位置曾經是中國最“暴烈”的河流,
但現在正經歷著人類文明史上最激烈的馴服。
202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
長期以來,中央企業大力支持新疆發展,
建設了一大批現代化基礎設施,
夯實了新疆高質量發展根基。
今天和小新一起走進
中核集團阿爾塔什水利樞紐,
看中央企業如何給“狂暴之河”戴上金箍!
逆天改命,馴服葉爾羌河的終極方案
喀喇昆侖山脈腳下的葉爾羌河,
曾被古人稱作“無疆野馬”,
每年6到9月,
多座冰川同時融化,
4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傾斜而下,
相當于2.25個黃河的平均流量,
讓葉爾羌河流域“十年九災”;
然而在每年剩下的8個月當中,
河水卻幾乎消散,
下游600多萬畝農田渴到干裂,
因為這里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區之一,
距離任何一片海洋都幾乎有2000公里,
降水難以抵達。
阿爾塔什1號表孔
想要爆改這樣的自然環境,
難度可想而知。
阿爾塔什,
是唯一能夠卡住這匹“無疆野馬”的咽喉,
早在20世紀80年代,
我國就想在阿爾塔什建設一座大壩,
但是這里的地質條件,
被稱為水利工程的“禁區”。
翻開工程檔案,
4個讓人窒息的數字赫然在目——
164.8米高壩體、
9度設防的高烈度地震帶、
600米世界級高邊坡,
還有壩基百米級深厚覆蓋層
(“三高一深”),
而中國工程師就要在這處
世界上最惡劣的死亡峽谷,
筑起新疆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有“新疆三峽”之稱的阿爾塔什水利樞紐。
阿爾塔什大壩
建設阿爾塔什水利樞紐,
需要在94米深砂石堆積層上,
用7000萬多噸建材,
堆出164.8米高壩。
這些數字背后是顛覆性的技術革命,
相當于在流動沙堆上建造30層樓房,
用大壩硬生生鎖住
葉爾羌河這匹“無疆野馬”的咽喉。
阿爾塔什大壩全貌
據了解,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前期工程
于2011年10月開工建設,
2015年11月工程實現大江截流,
2019年11月下閘蓄水,
2020年5月大壩主體工程完工,
2021年2月生態電站首臺機組并網發電,
2021年8月全部6臺機組并網發電。
荒漠中建設能量奔涌的銅墻鐵壁
建設伊始,
中核集團新華發電公司就提出
要以核級標準的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
將阿爾塔什工程打造成
優質工程、人民滿意的工程。
通過設立“試驗中心、第三方檢測中心、
測量中心、安全中心”四個中心,
對工程建設流程全方位跟蹤把控,
實時監測混凝土、灌漿、金屬結構、鋼結構,
確保施工安全、運行安全。
主站中控室
在壩體內部,
還安裝了多種監測儀器,
可以監測到極其微小的振動和變形。
同時,
利用天上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設計了一套無人駕駛振動碾系統,
2億條監控數據實時可查,
確保大壩的碾壓質量。
施工過程中,
中核集團建成了
一體化工程建設信息化管理平臺,
實現了大數據統計、設計信息管理、
建設實時預警、建設動態在線、
灌漿自動化監測、數字檔案系統,
施工期水情分析、視頻監控在線、
其他業務應用集成等一系列信息服務支持。
除了確保了大壩有
“銅墻鐵壁”一樣的“強健身軀”,
在雄偉的山谷中,
打造了一片碧藍的水庫,
利用好其發電屬性同樣關鍵。
阿爾塔什水電站主變壓器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電站
總裝機容量755MW,
設計年發電量21.86億千瓦時,
可以滿足22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用電,
徹底改變南疆電力短缺的情況;
南疆電網從此告別“看天吃飯”的局面。
有了它,
下游村莊第一次24小時不斷電,
全球減碳的賬本上,
每年劃掉一個中型國家的碳排放量。
它更厲害的是“水風光儲”聯調——
汛期可以吞下98%的洪水,
相當于7個西湖的水量,
徹底解決南疆地區千年水患。
一壩鎖安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振興
不是每一條河流,
都需要匯入大海。
喀喇昆侖雪山上的冰川,
融化后形成了葉爾羌河,
奔流1289公里后,
在阿克蘇綠洲南部,
與喀什噶爾河、和田河、
阿克蘇河會師,四河歸一,
形成了塔里木河。
即使它最后在干旱中蒸發,
永遠到不了大海,
但卻營造了一條2000多公里長的綠洲,
死死拴住了我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當這座“新疆三峽”建成之后,
夏日的洪水不再白白損失,
而是轉變為春秋冬三季的細水長流,
灌溉面積從最初的651萬畝,
增加到了千萬畝以上。
最關鍵的是,
葉爾羌河的水量調度,
對保護塔里木河的生態資源起著重大作用。
2024年7月到9月,
向塔里木河干流輸水3.47億立方米,
向下游胡楊林生態區供水1.45億立方米。
中核集團既改造了自然,
更感恩自然。
除大壩建設投資外,
中核集團還額外投資1億余元建設
魚道、增殖放流站、升魚機,
還建立了先進的觀測實驗室。
截至2024年6月,
累計放流土著魚類186萬余尾,
維護著葉爾羌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截至2024年6月,中核集團累計放流土著魚類186萬余尾
大國工程的奇跡,
來自每一位建設者的努力。
建設高峰期,
5500多人堅守在漫天黃沙的工地;
水庫原址上,
4150位當地百姓甘愿搬遷,
成為“新疆三峽移民”。
他們從老舊的土坯房,
搬入整齊的移民村。
中核集團還通過培養、幫扶,
拉動1000多個貧困家庭
勞動力實現就業脫貧。
2019年10月,
在并網發電的前二年,
阿爾塔什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阿爾塔什移民村航拍圖景
在最被需要的地方,
用最硬核的科技,
解決最痛的難題。
讓子孫后代不再治水,
中央企業的大國工程,
從來不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
而是文明的溫度。
———— /END/ ————
責任編輯|苑洪濤
校 對丨龍旭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