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個短視頻,一對亞洲面孔的男女被幾個西方面孔的未成年圍毆,女的蹲在地上被青少年拳打腳踢,男的一邊打電話一邊手指對方試圖驅散。最后是一個本地白人女性過來抱住亞洲女的進行保護安慰。
視頻很快就火了。
后續真相也迅速被披露出來,原來這對男女是上海人,據稱是在澳洲留學的。
男的對警方說那幾個青少年聽見他倆說中文就對其進行毆打。
男的被打了一電炮之后不敢動了,趕緊打電話報警。
自己的老婆就成了青少年們的出氣筒。
國內外的網友們都對這件事發表了看法。
表面的看法是:
這個男的真菜。自己的老婆被人圍毆也不敢拼命。
那些青少年是土著和白人的雜交物,混住在附近的車庫里,有社會福利但是沒有監管人。
“聽見說中文就毆打”的說法存疑,因為這些街溜子根本聽不出來他們說的是哪國話。
他們就是看誰好欺負就欺負誰。
如果在國內,這屬于是妥妥的尋釁滋事。
可惜澳洲沒有這樣的罪名。
同理,那里也沒有互毆呀,放開手腳干他們嘛。就算雙拳難敵四手也要拼個你死我活,那是你的老婆在被人干啊。
也有人說請不要受害者有罪論,人在異鄉,又怎么敢反抗呢?
更多的人是冷嘲熱諷,誰讓你們跑到別人的國家……
種種視角的討論早已脫離了事件本身的真相,而是暴露了更多的社會真相。
第一個真相,西方社會多種群混居,群體組織的強大才能為個體提供有效的防護。
其實就是費孝通提到過的那個經典的概念“差序格局”,西方社會的組織模式是捆柴,幾根一小把,幾把一小扎,幾扎一小捆,幾捆一大捆,柴火彼此之間以及小捆與大捆之間,界限分明又互相擠靠。而中國社會是水滴在湖面形成漣漪,一圈一圈向外擴散,結構松散且親疏遠近。而發展到今天,就連松散的漣漪形態也不存在了。
這就導致中國人對于“社會組織”沒有概念,遇到事了更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后盾。這件事之后據說當地留學生組織了起來進行抗議,但有人一針見血,平時你們干嘛去了,平時無組織,遇事也不過行為藝術,別人不會在意,反而進一步發現這些人打了也白打,他們就算組織起來也不敢動手。
第二個真相,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在參與公共管理上長期處于缺位狀態,導致到了西方社會中仍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結果就是逆來順受。
大家為啥不敢動手呢?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其實都清楚。
一個最本質的區別在于,西方社會的公共管理模式對普通人是開放的,管理者的權限是自下而上被授權的,所以哪個群體的聲量最大,他們就能獲得更多的社會公共權益。
但是在我們的社會里,不是這樣的。
我們更習慣于默默等待、接受保護,這樣的狀態也不是很糟糕,只要自上而下的管理者是開明的、權益傳導路徑是暢通的,那么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也不難獲得相對幸福的公共生活。
區別體現在“遇到事”的時候,自下而上的聲音如果足夠大,這個事就會給你一個相對滿意的答復,它要對它的來源負責;反之,如果長期沒有聲音只有數量,多如牛毛的人頭只會讓他人投來白眼,出了事也沒有人同情你,只會更加鄙視你。
第三個真相,東方人歷來就有“不好斗”的傳統,由此而形成的群體人格就是“自我矮化”“吃虧是福”。直到今天這種群體人格更加鮮明,但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對抗的世界。
說到底現在全球形勢大轉向,西方社會過去標榜的自由繁榮也正在經受現實考驗。
這就導致當地社會里那些過得不如意的人群、無所事事的人群尤其是teenager們成了沖擊秩序的“排頭小兵”,這樣的場景在任何社會里都不陌生,包括我們。
那他們沖擊的首選是誰呀?
當然是誰好欺負就沖誰。
東方面孔尤其是長期溫和善良乃至愚鈍的華人,就是首選。
當我們的同胞在海外遭遇的此類事件越來越多的時候,僅憑著在電影里面救人是遠遠不夠的。
這是一個對抗加劇的時代,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去對抗。
而學會對抗的第一點,則如前所述,需要組織起來形成有效的、隨時可用的社會后盾,讓敵人看見我們的面孔就報以敬畏而非覬覦。
一個柔弱的女子,如果他們知道她背后硬挺勃發,則有禮有貌。
一個強壯的男子,如果他們知道他背后空空如也,則照削不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