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專欄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提升至15.37%,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44.07%。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提出“開展科普調查統計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監測和評估科普事業發展成效。”
值此5·30之際,我們陸續深度解讀本次調查的核心成果,旨在展現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成效,為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通過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引導公民培育科學和理性思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服務強國建設。尤其是在數智時代,提升科學素質,讓每個公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科技力量,在合理運用科技過程中提升效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機遇,共享科技帶來的社會福祉,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體現。
自1992年起,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迄今已成功完成14次全國調查。2022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納入國家統計公報。2024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科學素質建設成效顯著,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37%。同時調查發現,我國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44.07%,人口規模達4.4億,為建立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進一步夯實勞動力基礎。
什么是基本具備科學素質?
此前,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僅判定和分析具備科學素質的情況。為進一步細化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的層次結構,本次調查中開展了公民科學素質分級評價。
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定義,科學素質調查問卷總分100分,考察科學知識(40分)、科學方法(20分)、科學精神與思想(20分)、應用科學的能力(20分)等四個方面。
按科學素質測評得分高低進行層級劃分。根據人群特點和統計學研究,同時為了開展國際比較,得分超過85分為“具備高階科學素質”,該群體整體水平很高,各維度發展均衡。得分超過70分為“具備科學素質”,該群體整體水平較高,具備良好的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上述兩類人群達到科學素質的較高要求,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科學素質測評得分超過55分為“基本具備科學素質”,該群體具備科學素質的基本要求,具備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人才資源基礎。
科學素質測評得分低于55分(不含)為“具備較低科學素質”,該群體整體水平較低,需進一步全面夯實科學素質發展的各方面要求。
2024年的分級評價結果如何?
2024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公民具備高階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30%,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37%,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4.07%。上述三類人群大致呈現出1:7:19的金字塔式分布。
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有什么特征?
經過深入分析,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人群體現出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規模龐大。我國公民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4.07%,對應18-69歲人口規模達4.4億(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占比超過四成。
二是水平適中。在基本具備科學素質以上的人群中,科學素質平均得分達到68分,大幅超過60分,對科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較高。
三是應用優先。從科學素質的構成維度來看(每個維度按照百分計),基本具備科學素質人群對尊重客觀、理性質疑等科學精神和思想(80分)的掌握程度最好,對觀察、對比、分類、歸納等基本科學方法(66分)理解程度較好,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信息等基礎科學知識(57分)比較熟悉,能通過各類專業和社交渠道獲取科技信息,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79分)。總體來看,基本具備科學素質人群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科學生產生活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基礎,也為公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夯實根基。
開展分級評價有什么重要意義?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一個連續發展狀態。通常將得分超過70分定義為具備科學素質,并計算其在公民總體中所占的比例表示一個地區或者一個群體的科學素質水平。這樣的表示方式易于理解,方便比較,且作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發展目標而備受關注。然而,如果把全體公民比作漂浮在水中的巨大冰山,那么具備科學素質人群只是露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在水面之下有更大山體。僅分析和發布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單一結果,造成社會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這個指標的過度關注和過度解讀。因此,有必要開展分級評價全面反映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的整體情況。
通過分級評價,能夠更精確反映實際情況。分級評價能夠較好體現全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不同階段的科學素質構成特點;能夠較好反映公民科學素質實際情況和進階發展過程;能夠較好展現公民全體不同水平的科學素質狀態,進一步揭示其發展規律。
利用分級評價結果,能夠更有效指導科普實踐。分級評價結果能夠較好展現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的差異;能夠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特點,并與公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等相關問題進行綜合研判;能夠為地方、行業管理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有針對性的開展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提供對策建議。
開展分級評價,也能夠更好地回應社會關切。具備科學素質是對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一個較高要求,在結果發布和傳播過程中,媒體和公眾在“二元”思維的影響下,會自動“腦補”出“不具備科學素質”這一概念,并進行簡單加減計算得出不具備科學素質群體的比例,產生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不高,與教育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發展水平不適配的直觀感受。教育、公民科學素質、科技創新都是一個漸進式階段化的發展過程,教育發展水平對公民科學素質有較大的影響,不斷提高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對科技創新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深入宣傳分級評價結果,傳播科學素質連續發展理念,充分展現教育發展和科學素質建設成果,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sdfd
來源:“中國科協之聲”微信公眾號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