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高喊"美軍不該輸出民主",萬斯承認"美國霸權終結",賴清德當局是否聽懂了弦外之音?遼寧艦端午逼近臺島之際,島內藍營與芯片巨頭突然集體"反水",不知死活的賴清德反而成了統一加速器,如今臺灣人開始認真琢磨和平統一了,因為這場博弈的終局早已寫在解放軍的導彈射程里。
美國政壇近日接連釋放的戰略收縮信號,正在撕裂民進黨當局的"倚美謀獨"妄想。
據環球網報道,特朗普近日在西點軍校的演講中直言美軍應"粉碎對手而非改造他國",應“優先保衛美國本土”;副總統萬斯在海軍學院也捅破了窗戶紙,公開承認:"美國絕對主導的時代結束了。"
這是很明顯的戰略收縮與單邊現實主義,說明美國正遭逐步改變對外軍事承諾范圍,一旦臺海爆發沖突,美國出兵的概率只會越來越小,甚至直接開出“棄臺”條件。
美國正副總統看似在討論軍事戰略,實則精準刺破了賴清德當局的幻想泡沫!
五角大樓近20次兵推結果清晰顯示,美軍介入臺海沖突不僅必敗,還將加速霸權崩塌。這種殘酷現實直接催生了《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詭異條款:強制要求臺灣將防務預算飆升至GDP的10%,同時建立"區域緊急武器庫存"。
說白了就是讓臺灣自己保衛自己,美國可以賣武器,也可以給口頭承諾,但是否出兵,得看臺灣能堅持到哪一步。烏克蘭打了3年了,美國人也沒敢出兵,而中國正義的統一之戰,用時之短絕對超乎想象,根本不會給美國排兵布陣和拉攏別國圍堵的時間。
就在美國戰略大轉彎之際,解放軍的實戰化威懾已升級到新維度。
遼寧艦編隊端午前夕直撲臺海,社交媒體流出的臺軍"佳山基地"內部影像更引發了震動。臺退役將領栗正杰坦言,這意味著解放軍對臺軍事部署已實現"透明化打擊"。
英國《金融時報》的評估更為直接:解放軍完全具備"閃電收臺"能力。昨天27架次軍機多方向"包餃子"式警巡,配合18艘艦艇突破所謂"海峽中線",這種高壓態勢讓島內政治生態出現戲劇性裂變。
長期被視為"暗獨"的藍營突然轉向,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公開喊出"臺灣不需要臺獨",警告"戰爭深淵論"。
更耐人尋味的是,臺積電這個被民進黨捧為"護臺神山"的企業,竟罕見對美發出警告:如果特朗普執意加稅,那臺積電將暫停亞利桑那州1650億美元投資計劃。
島內響起的不要“臺獨”聲音,與賴清德當局跪求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媚態形成荒誕對比!
當芯片巨頭都開始反抗美國經濟殖民,民進黨卻還在為日本戶籍法新增"臺灣"選項而歡呼,這種政治錯位連綠營學者郭正亮都看不下去,直言"和平統一早該成為公開的、理性討論的議題"。
只有讓島內民眾獲得談論和平統一的自由,大家才能看清賴清德當局對統一問題污名化的惡意宣傳,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戰爭。
不過,臺灣的命運從來不是靠它自己決定的!中美實力對比的致命逆轉,才是這場博弈的底層邏輯。
五角大樓《臨時國防戰略指導意見》中"避免與解放軍直接沖突"的表述,本質上承認了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的碾壓優勢。
被特朗普提名為國務卿的魯比奧更說出大實話:"中國統一不可避免,美國不值得浪費力氣。"
這種認知轉變直接反映在美軍行動上:隨著解放軍多次在臺海封控演練,美軍艦機介入頻率也在極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加速對臺傾銷二手武器。
民進黨當局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三重困局:
軍事上,所謂"豪豬戰略"在遼寧艦航母戰斗群面前形同虛設;經濟上,強推"脫中入北"導致島內出口大陸占比反升至42.3%;國際上,臺當局竄訪“邦交國”遭多國斷交反制,"過境外交"淪為笑談。
當特朗普的商人思維遇上中國復興的鋼鐵洪流,臺海博弈的方程式已然清晰:美國收縮系數×大陸實力增量>臺獨幻想值。
從烏克蘭到加沙,從阿富汗到也門,美國"戰略棄子"的案例不斷重復,而解放軍戰機繞臺時長不斷突破記錄的現實,正將危機臨界點不斷前推。
賴清德們終將明白,他們拼命討好的美國,以后恐怕連軍艦都不敢開進臺灣海峽。未來留給"臺獨"的時間,恐怕比那艘駛向臺島的遼寧艦抵達時間還要短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