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關系正處于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美國媒體頻頻拋出重磅標題,警告兩國可能很快就會爆發沖突,甚至宣稱中國先進的導彈技術足以突破美軍的所有防御工事。
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兩國近年來在軍事、技術和地緣政治領域的激烈博弈。面對這樣的緊張局勢,人們不禁想問:這真的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嗎?
美媒的警鐘:沖突陰影下的中美關系
過去幾年,美國媒體對中美關系的報道逐漸從經濟競爭轉向軍事對抗。2023年,美國《19FortyFive》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布蘭登·J·威切特直言,中國擁有大量彈道導彈和超音速導彈,足以在沖突爆發初期對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基地發動毀滅性打擊。
這篇文章并非孤例,美國《國家利益》和《國防新聞》等主流媒體也多次提及,中國導彈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
2025年4月,美國國防部長在國會聽證會上公開表示,中國導彈技術的進步對美軍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特別指出,若臺海沖突爆發,中國可能在20分鐘內摧毀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所有航空母艦。這一言論迅速被全球媒體放大,引發廣泛討論。
近年來,中美在臺海、南中國海以及網絡空間的摩擦不斷升級。2024年,美軍艦艇在南中國海與中國海軍的對峙事件,以及臺灣舉行的大規模軍演,都讓沖突的可能性從理論走向現實。國際社會開始密切關注,一旦中美真的開戰,會給全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
中國導彈技術的崛起
過去幾十年,中國在軍事現代化上投入了巨大資源,尤其是導彈領域。
據2024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國目前擁有約2800至3500枚各類導彈,涵蓋短程、中程、中遠程乃至洲際彈道導彈。這些導彈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在射程、精度和速度上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其中,東風-26導彈被外界稱為“關島殺手”,射程可達4000公里,能夠覆蓋西太平洋的美軍關鍵節點,比如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這款導彈既能攜帶常規彈頭,也能搭載核彈頭,具有極高的戰略靈活性。
更令美國驚嘆的是東風-17超音速導彈,它搭載高超音速彈頭,速度超過5馬赫(約6174公里/小時),并具備機動變軌能力。這種特性讓傳統的導彈防御系統,比如美軍的“薩德”和“宙斯盾”,幾乎無從下手。
中國還在反艦彈道導彈領域取得突破。東風-21D和東風-26被設計用來打擊移動目標,尤其是美軍的航母戰斗群。
2024年,中國在東海進行了一次導彈試射,東風-17成功命中移動靶船,展示了驚人的精準度。這次試射被美國智庫視為對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又一次驗證,意味著美軍航母在西太平洋的生存空間正被迅速壓縮。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導彈系統的部署方式極具隱蔽性。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許多導彈發射裝置采用公路機動式設計,平時隱藏在加固地堡或山林之中,很難被美軍衛星提前偵測。
報告認為,這種隱蔽性加上數量優勢,讓中國在沖突初期具備發動“飽和攻擊”的能力,可能一舉擊垮美軍的防御網絡。
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軟肋
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曾是其全球霸權的重要支柱,但如今卻成了潛在的弱點。關島、日本和韓國等地駐扎著大量美軍資產,然而這些基地的地理位置卻讓它們暴露在中國導彈的射程之內。
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是美軍在亞太的核心樞紐,駐扎著B-1、B-2和B-52等戰略轟炸機。然而,關島距離中國東海岸僅數千公里,完全在東風-26的打擊范圍內。
一旦沖突爆發,這里的跑道和設施可能在第一波攻擊中被摧毀,導致美軍失去空中優勢。日本的嘉手納空軍基地同樣危險,駐扎著48架F-15C/D戰機和超過2萬名美軍人員,但距離中國太近,反應的窗口期不足10分鐘。
美軍的航母戰斗群曾被視為西太平洋的“移動堡壘”,如今卻面臨生存危機。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以極高的速度和精度打擊海上目標,讓航母的防御系統捉襟見肘。
《國家利益》曾刊文分析,若東風-21D或東風-26命中航母甲板,其艦載機將無法起飛,戰斗力瞬間歸零。美海軍高層坦言,航母的傳統優勢正在被現代導彈技術削弱。
這些基地和航母的脆弱性并非秘密。美軍內部多次進行模擬演習,結果顯示,在中國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關島和日本的防御系統只能攔截部分目標,大量導彈仍會突破防線。這種情景讓美軍將領憂心忡忡,因為一旦前沿基地癱瘓,美國將很難迅速組織反擊。
美軍的應對之道
面對中國導彈的威脅,美軍并非坐以待斃。近年來,美國加速了防御系統的升級和部署。2025年初,關島開始部署綜合戰斗指揮系統(IBCS),這套系統旨在整合“愛國者”導彈、F-35戰機和先進雷達,構建一個更緊密的防御網絡。然而,IBCS要到2027年才能全面投入使用,短期內難以改變現狀。
此外,美軍在關島和日本增設了更多的“薩德”和“宙斯盾”系統,試圖提升攔截能力。但問題在于,這些系統的覆蓋范圍和彈藥儲備有限,面對中國數千枚導彈的庫存,顯得力不從心。蘭德公司估計,即使美軍動用所有現有攔截手段,也只能應對不到三分之一的來襲導彈。
美軍還嘗試通過戰術調整來降低風險。例如,靈活作戰運用(ACE)策略通過分散飛機和人員,減少基地被一網打盡的可能性。
然而,這種分散部署需要時間和基礎設施支持,而中國導彈的突襲速度讓美軍幾乎沒有緩沖余地。國會多次批評美軍基地的防護設施不足,呼吁增建飛機掩體,但建設周期長達數年,遠水救不了近火。
在戰略層面,美國加強了與盟友的協作。2024年,美日聯合軍演重點演練了反導和反艦作戰,試圖通過聯盟力量彌補單方短板。
然而,日本和韓國的防御能力有限,難以完全分擔壓力。美軍高層意識到,要真正對抗中國導彈威脅,還需更長遠的規劃和更大的投入。
沖突的導火索
中美沖突的潛在導火索主要集中在幾個關鍵領域。臺海問題是重中之重,中國視臺灣為不可分割的領土,而美國通過《臺灣關系法》持續向臺灣提供武器支持。
南中國海的爭端也不容忽視。中國在該地區修建人工島嶼并部署軍事設施,美國則以“航行自由”行動回應,雙方軍艦的對峙事件時有發生。
網絡空間則是另一個隱秘戰場。中美都具備強大的網絡攻擊能力,可能在沖突初期癱瘓對方的指揮系統。《19FortyFive》分析指出,中國的反衛星武器和網絡戰能力可能切斷美軍的通訊網絡,讓其指揮鏈陷入混亂。這種非對稱打擊可能成為沖突的開端。
中國的導彈技術突飛猛進,對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構成了空前挑戰。美軍雖在奮力應對,但時間和資源的限制讓防御顯得捉襟見肘。美媒的警告并非危言聳聽,而是對現實風險的直白揭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