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現場,當觀眾舉起手機掃碼,一座“非遺塔”躍然屏上,轉化為一個融合了四川傳統竹編技藝與火龍燈舞元素的動態場景——這是字節跳動火山引擎團隊為此次非遺節定制的增強現實特效。在同期舉辦的“抖音非遺嘉年華”展區,科技與文化的碰撞更為直觀:行業首個非遺數字人“非非”依托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技術,可以用普通話、四川方言、英語為參觀者提供講解和答疑服務;AI非遺秀場可以讓觀眾以虛擬試穿的方式,體驗融合了蜀錦、蜀繡等非遺元素的數字時裝;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創作者“南翔”歷時半年復刻的“羽毛風箏”,這項幾近失傳的技藝通過短視頻重獲新生。
這場傳統與科技的碰撞,折射出非遺在當代蓬勃的生命力。最新發布的《2025抖音非遺數據報告》(簡稱“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新增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超2億條,1400萬名網友通過抖音分享非遺體驗,相關短視頻播放量達7499億,這些數據背后,一場由數字技術驅動的文化傳承正在悄然展開。
“抖音非遺嘉年華”展區現場 活動方供圖
年輕一代重構下的非遺傳播
原本一片漆黑的畫面中,驟然綻放出絢爛的火花,三位青年如同腳踏風火輪般,與漫天火光齊舞——這是“95后”跑酷達人譚曉帆發布在抖音平臺上的精彩視頻畫面。他將傳統非遺技藝打鐵花與跑酷運動相結合,令人震撼的場面被網友譽為“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該條視頻在收獲了逾1200萬點贊量的同時,更是被國內外多家媒體轉發。
對譚曉帆來說,這并非他首次跨界傳播非遺。得益于去年10月啟動的“抖音非遺計劃”,譚曉帆如愿拜訪了包括醒獅、詠春、英歌舞在內的多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并創作了一系列以“當跑酷遇上非遺”為主題的短視頻。這種別具特色的形式讓觀眾們意識到,原來非遺可以這么酷。
譚曉帆的嘗試并非個案,如今,像他這樣以年輕人的視角、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形式和新技術傳播非遺的年輕創作者越來越多。如“90后”向清標與“00后”向宏俊叔侄倆共同組成的“山白”創作者團隊,他們長期查閱文獻資料并親身實踐,把近500天的制墨過程濃縮于一條5分58秒的短片中,以極高的技藝還原度和精美的視頻展現了制墨這一非遺技藝從選材、煉煙、和膠、制模到晾曬的傳統流程,受到了各年齡段受眾的熱捧,最終獲得了3.3億播放量。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間,年輕一代非遺主題視頻創作者數量快速增長。這其中,“00后”創作者同比增長95%。如以機械儺舞視頻“出圈”的21歲福建創作者“陳楚念”;發布徽墨制作、造紙工藝視頻,獲贊700萬次的24歲江西創作者“李家清晨”;22歲的浙江創作者“吳大安”更是連續更新“宣傳100項非遺”系列,獲贊眾多……這些年輕的非遺傳播者以視頻語言講述豐富多彩的非遺故事,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新橋梁。更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加入其中——截至目前,抖音平臺中共有1294位經過認證的非遺傳承人,其中30歲以下的有247人,同比增長24%。
“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在展現傳統技藝的同時,與其他非遺主題內容創作者一道,成為推動非遺網絡傳播的中堅力量,攜手打破了人們對非遺的刻板印象,重構了傳統技藝的價值。”字節跳動企業社會責任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抖音將繼續發揮互聯網平臺助力作用,聯合各地培育更多非遺“新傳人”,充分激發非遺新活力,搭建非遺新舞臺,帶動非遺新消費和新文旅。
IP化重塑下的非遺好物好風光
“這口鍋我們采用了28道古法工序淬煉的泥模鑄造技藝……”在本屆非遺節抖音非遺展區,“梁氏父子鐵鍋”掌門人、非遺傳承人梁興春通過直播形式帶領現場和線上觀眾直觀感受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再現傳統鑄造工藝的風采,吸引了眾多觀眾下單購買。
如今,非遺好物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根據報告,過去一年間,抖音電商中非遺商品年銷量超65億單,商家直播成交額中63%來自店播模式,更有10多個非遺商家店播成交額破千萬元。這其中,手工小麻花、宜興紫砂、景德鎮陶瓷等非遺商品很受消費者追捧。
在平臺內容、流量和技術優勢的多重加持下,抖音平臺通過資源支持、官方培訓、平臺活動等多項舉措,幫助非遺傳承人更熟練地掌握短視頻拍攝和直播技能,創作優質內容,提升運營能力,獲得更多市場機會,推動非遺好物走進千家萬戶。
在線上為非遺商品引流、進而轉化為銷售訂單,為非遺從業者帶來收入增長的同時,抖音平臺依托本地生活業務,持續加大對“非遺+旅游”新場景、新體驗、新產品的推廣,聯動地方政府和本地商家,打造了一系列非遺文旅IP新名片,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
根據報告,在平臺的持續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非遺好風光被看見和體驗。其中,福建泉州以及廣東汕頭、揭陽成為最受抖音網友喜愛的非遺小城,燈會、打鐵花、火壺表演、醒獅、英歌舞、魚燈等成為熱門的非遺體驗項目。
抖音生活服務區域營銷負責人表示,抖音后續將建立非遺內容專區推廣非遺旅游產品和線路,并培育1萬個非遺體驗商家,助力各地依托自身非遺資源打造文旅新項目、非遺小城,促進文旅消費。
黃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網信辦主任夏紅華說:“今年春節期間,字節跳動公益來安徽黃山開展‘非遺賀新春’活動,我們以此為契機,通過‘熱點話題+熱度節點’的推廣方式,實現了安徽徽州魚燈“出圈”,并為黃山帶來了客流量,統計顯示,春節期間黃山市接待游客645.03萬人次,創歷史最好成績。”
《2025抖音非遺百景圖》由即夢AI提供技術支持 活動方供圖
AI加持下的非遺創造性轉化
一條3D立體青龍從顏料管中盤旋而出,飛到素胎瓷瓶后被覆上透明釉,最終變成青花瓷瓶……這是創作者“國翠兒”在短視頻中介紹釉下彩技藝時,通過AI特效技術讓一些本來只能靠想象的場景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屏幕中。該創作者還應用一系列AI特效技術,讓剪紙圖案化作漫天飛鳥,令刺繡紋樣在屏幕中立體延展,這種動態的展示方式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非遺技藝。
在AI技術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不僅打破了傳播的時空限制,還進一步創新升級了表達和體驗形式。這其中,創作者“見筑師”用數字化技術動態解構古建筑營造和修復等非遺技藝,他以“毫米級”精度還原斗拱、藻井等精妙構造,并通過AI技術中的動態拆解動畫、結構可視化演示和沉浸式特效,帶著觀眾深入探索藏在每一道榫卯里的營造智慧。
“抖音非遺嘉年華”在即夢AI的技術支持下,打造了《2025抖音非遺百景圖》,向觀眾集中展現了平臺具有代表性的22位非遺傳承人與數十組非遺技藝。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來,抖音AI類非遺視頻數量增長1625%,創作人數增長1155%。創作者依托特效動畫、AI工具、“非遺擬人”、跨界演繹等數字技術和創新手法,正在解構并重塑非遺的呈現方式,提升非遺創作的趣味性。
在非遺主題直播中,基于AI技術打造的“虛擬直播間”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如火山引擎通過AI技術生成3D內容和大場景重建方案,為山西高平二郎廟金代戲臺和北京正乙祠兩座珍貴的歷史建筑生成了3D數字資產,并通過“虛擬直播間”應用于抖音戲曲直播中,使古建筑文化和傳統戲劇煥發新生。
“我們希望通過借助AI等技術,與廣大非遺傳承人和創作者共同探索內容創作的邊界,提高非遺內容創作和傳播的效率。”字節跳動企業社會責任部相關負責人說,“抖音非遺計劃”自實施以來,通過“非遺有好物”“非遺好去處”“百young非遺”“非遺守護人”等活動,挖掘出一系列非遺創新實踐案例。未來,字節跳動將用自身的科技優勢為非遺傳承發展帶來更多新可能,持續助力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稿件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